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

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

孫中山病逝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南北分裂的局面。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東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任非常大總統,後因陳炯明叛變,政府解體,後於1923年3月在廣州成立陸海空大元帥大本營,孫中山任大元帥,繼續開展護法、北伐、再造民國的一系列活動。北方卻是直、皖、奉系軍閥混戰更替,政局動盪。

孫中山逝世,宇內皆殤。不僅國民黨陣營極度悲痛,就連北方各派系也同樣承認孫中山共和元勳的歷史地位。作為當時民國政權代表的北京政府執政段祺瑞發佈哀悼令,稱頌孫中山“倡導共和,肇我中夏。辛亥之役,成功不居。仍於國計民生,殫心擘畫,宏謨毅力,薄海同欽”。1925年3月17日,段祺瑞執政府終於發佈指令,為孫中山舉行國葬,同時公佈了“飾終典禮”,由內務部操辦。

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

對北京執政府授予的榮典,一部分國民黨人表示贊同,但絕大多數表示不能接受。對他們來說,接受了北京執政府的國葬,等於承認了現行政權的合法性,這就關係到自己的名分和政治立場,也關係到今後的政治鬥爭。如果實行國葬,喪事的操辦權必然落到北京政府手裡,也就喪失了文化權、話語權,而這正是國民黨人最不願看到的。因此,有很多國民黨人主張用“黨葬”的名義更加適合,“黨葬”孫中山,就可以通過掌握操辦權來控制文化權和話語權,就意味著只有國民黨,才是孫中山開創現代中國革命的正統繼承者。

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

由於當時的國民黨還偏據廣東,內部也有很多矛盾,公開在北京宣稱“黨葬”並不現實。於是就在北京迅速組織了治喪辦事處,制定治喪方案進行實施,對國葬黨葬絕口不提。治喪方案照樣報給段祺瑞政府,段政府的各種參與,國民黨也不拒絕,而是與之會同籌商。

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

3月19日的移靈和4月2日的出殯,段政府幫助營造了隆重盛大的場面和氣勢,確實是把葬禮作為國葬來實行。但在整個喪禮過程中,無論是國民黨人的宣傳,還是各報刊的報道,都很少提及國葬。國民黨人凸顯了在葬禮中的主角地位,既向段政府“借了力”,又達到了期望的效果,而段政府在葬禮過程中始終處於配角地位。

北京的治喪活動一結束,國民黨人隨即成立葬事籌備委員會,遵照孫中山遺願,在南京鐘山為他修築墓地。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國民黨實現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陵園建設進度加快,黨葬條件更加成熟。

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

1928年1月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第55次會議,決定了碑亭碑文的內容,“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由譚延闓書寫並刻碑。碑高8.1米,寬4米,重達幾十噸,用福建花崗岩雕琢而成,落款時間為: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隆重的黨葬即奉安大典之後,葬事籌備委員會即改為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

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