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成祥e談

楊家將能千古流芳,並非空穴來風,胡編亂造的,而是確有其人其事。

楊家將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戰爭頻繁,多災多難的時代。在那個歷史時期,楊家一門忠烈,幾代英勇奮戰,保衛了宋王朝始終屹立不倒,可謂為宋朝的安危、保境安民立下汗馬功勞。史載“契丹畏之,望見業旌旗即引去”,楊家將也成為歷代人民傳頌的英雄。


第一代,老令公楊業

楊業原為北漢名將,以善守聞名於天下,北漢滅亡後,他歸順北宋。宋太宗素知其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命他防範遼。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種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楊業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


楊業力戰數日,轉戰到陳家谷,卻發現沒有接應的人馬,只得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力疲糧盡,打剩了最後一顆子彈,最後為遼所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而主將潘美因為這一次的接應不力,從此背上了千古罵名,經過藝術的加工和誇張表現後,成為千古奸角,就是我們通常熟悉的潘仁美


第二代,楊六郎

楊家將第二代的傑出代表人物為楊業的六子楊延昭。本名楊延郎,後改名楊延昭。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見機行事,不用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這等於給了他很大的自主權。


楊延昭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境,如入無人之境,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其後因為守邊有功,屢次得到升遷。景德二年(1005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卒於上任路上,可謂馬革裹屍,終年57歲。宋真宗得此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百姓,大多望柩而泣,為之落淚不已。


楊延昭鎮守邊關二十幾年,遼人不敢南顧,對他非常敬畏,稱其為楊六郎。


第三代,楊文廣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曾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楊文廣隨軍從徵。


治平年間,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是名將之後,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防禦作戰。


楊文廣智勇雙全,在歷次戰役中斬獲很多西夏兵,皇帝下詔嘉獎,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


遼與宋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的迴音,楊文廣就死在任上,被追贈為同州觀察使。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

八零印記

有史可查,卻有楊家將,第一代楊繼業,就是大家熟知的金刀令公,北漢大將,後投降北宋,宋太宗北伐,楊繼業跟隨潘美西路出兵,後來斷後撤兵時,被遼國俘虜,後被砍頭。

第二代是楊延昭,就是民間說的楊六郎,鎮守河北邊關,曾經依靠雄州孤城抗遼。

第三代是楊文廣,和西夏長期作戰,還跟隨狄青討伐南越儂智高。

其他的七郎八虎,十二寡婦,燒火丫頭楊排風,穆桂英等,不見記載。


三尺青

楊家將只有部分人物是真實存在的。

老令公楊繼業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不叫楊繼業,而是楊業。

楊家七子中只有楊延昭是真的,而且只有楊延玉一人是在與遼國作戰中戰死了,其餘六人皆得善終。

再就是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而不是楊宗保的,歷史上沒有楊宗保這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