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成祥e谈

杨家将能千古流芳,并非空穴来风,胡编乱造的,而是确有其人其事。

杨家将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频繁,多灾多难的时代。在那个历史时期,杨家一门忠烈,几代英勇奋战,保卫了宋王朝始终屹立不倒,可谓为宋朝的安危、保境安民立下汗马功劳。史载“契丹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杨家将也成为历代人民传颂的英雄。


第一代,老令公杨业

杨业原为北汉名将,以善守闻名于天下,北汉灭亡后,他归顺北宋。宋太宗素知其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命他防范辽。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种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杨业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杨业力战数日,转战到陈家谷,却发现没有接应的人马,只得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力疲粮尽,打剩了最后一颗子弹,最后为辽所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而主将潘美因为这一次的接应不力,从此背上了千古骂名,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夸张表现后,成为千古奸角,就是我们通常熟悉的潘仁美


第二代,杨六郎

杨家将第二代的杰出代表人物为杨业的六子杨延昭。本名杨延郎,后改名杨延昭。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见机行事,不用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这等于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


杨延昭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境,如入无人之境,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其后因为守边有功,屡次得到升迁。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卒于上任路上,可谓马革裹尸,终年57岁。宋真宗得此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百姓,大多望柩而泣,为之落泪不已。


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几年,辽人不敢南顾,对他非常敬畏,称其为杨六郎。


第三代,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曾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杨文广随军从征。


治平年间,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是名将之后,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防御作战。


杨文广智勇双全,在历次战役中斩获很多西夏兵,皇帝下诏嘉奖,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


辽与宋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死在任上,被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

八零印記

有史可查,却有杨家将,第一代杨继业,就是大家熟知的金刀令公,北汉大将,后投降北宋,宋太宗北伐,杨继业跟随潘美西路出兵,后来断后撤兵时,被辽国俘虏,后被砍头。

第二代是杨延昭,就是民间说的杨六郎,镇守河北边关,曾经依靠雄州孤城抗辽。

第三代是杨文广,和西夏长期作战,还跟随狄青讨伐南越侬智高。

其他的七郎八虎,十二寡妇,烧火丫头杨排风,穆桂英等,不见记载。


三尺青

杨家将只有部分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老令公杨继业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不叫杨继业,而是杨业。

杨家七子中只有杨延昭是真的,而且只有杨延玉一人是在与辽国作战中战死了,其余六人皆得善终。

再就是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而不是杨宗保的,历史上没有杨宗保这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