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槓杆會殺死哪些房企?

房企所用的槓桿越來越高了,而借錢卻越來越難、越來越貴了。

現在房企面臨兩難:

規模競爭越來越激烈,即使只是想保住排名,也要迅速擴大規模,那就必須加槓桿;

調控越來越嚴,借錢越來越難,要保證安全,防止資金鍊斷裂,似乎又要去槓桿!

還該不該繼續加槓桿?加到什麼程度為止?如何才能保證安全?是3個天問。

明源君今天重點說三件事情:

❶歷史證明,加槓桿和規模大小、能力強弱都是正相關的

敢於加槓桿的房企,很多已經破千億了,百強、200強的槓桿,遠高於中小房企。而不敢加槓桿的,因為規模落後,想加槓桿也加不了。

❷即使在同一時間,加槓桿的極限也沒有標準答案,要看企業具體情況

借錢多不怕,還得上就行;借錢貴也不怕,只要還有利潤就行。加槓桿的極限在哪裡,除了要看大局,還要根據企業的週轉速度、現金流、溢價能力等綜合判斷。

❸加槓桿近乎一場賭博,但通過細緻研究,可以不斷提高勝率……

下面明源君詳細來說。

01

過去敢加槓桿的,很多已成為巨頭

不敢加槓桿的,現在想加也加不了

我們先來看一份克而瑞統計的,2016、2017房企的淨負債率變化表。

從下表可以明顯看到,總的來說,槓桿在提升,而且幅度還比較大。前200強房企的槓桿,要遠高於200強以後的中小房企。在百強房企內,10--30強、50--100強這2個“衝規模”願望最強烈的群體,槓桿又要高於其他百強。

高杠杆会杀死哪些房企?

而從時間角度來講,20強房企的槓桿,基本都是在不斷上升的。

高杠杆会杀死哪些房企?

2017年TOP20房企合約銷售總額約為43400億元,同比增長46%。

2017年銷售TOP20房企總有息負債約為27811億元,相較於2016年增長約40%。

大家發現沒有,其實,銷售和負債基本是同步增長的。規模和槓桿也是同步增長的。

2017,淨負債超過200%的規模房企大有人在。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到2018年的今天,房企借錢越來越難了。

加槓桿,在過去,是一個敢不敢的問題,到現在,則成了能不能的問題。因為:

1、中小房企前端加槓桿幾乎不可能了

以往開發商自有資金很少,或者空手套白狼都可以,是因為可以在拿地之前做前端融資,但現在幾乎不可能了。

許多地方政府規定必須要用自有資金拿地。大房企、上市房企,實力雄厚項目多,開發節奏不一樣,可以彼此調配,影響還不是很大。中小房企要想前端加槓桿幾乎是不可能的。

2、部分銀行只對百強,乃至前30強放款,中小房企想加槓桿也加不了

某銀行現在只對地產類戰略客戶放貸,而他們的27家戰略客戶全部是地產前30強。類似的銀行還有2家。另外的銀行則分別把門檻設置為百強、50強等等。

銀行之外,許多信託類資金要求房地產項目必須符合“432”原則(即“項目四證齊全、企業資本金達30%、開發商具二級以上資質”)。

也就是說:

❶過去加槓桿上規模的房企,有了繼續加槓桿擴規模的資格和資源。

❷過去沒有下定決心加槓桿擴規模的中小房企,現在想加槓桿也加不了了!

明源君認為,目前,還存在加槓桿逆襲可能的,是百強房企中排名靠後、資產負債率低的一些房企。

當然,有特殊資源的,100--200強的部分房企,也有可能逆襲,這裡說的特別資源,主要是指浙江、福建一帶的民間借貸資源。

有人說,不用高槓杆,房企只要做好產品做好管理,也一樣能擴大規模!

明源君認為,在一個發展比較緩慢的市場,這個想法可能成立,但是在中國市場,不用高槓杆,別的方面再優秀,也會落後……

02

槓桿高不怕,還得上就行

利息高也不怕,只要項目有利潤就行

在中國,有一個和閩系、浙系齊名的房企群體:港資房企。

內地房企的許多方面,最開始都是向港資房企學習而來的的。甚至內地地產市場的基本玩法,比如按揭、預售,等等,也是向港資同行學習而來。港資房企的產品、成本、運營能力都是很強的。這一點,從其淨利潤率是內地房企近4倍就可以看出。如下圖所示:

高杠杆会杀死哪些房企?

但是,港資房企和內地房企的銷售規模,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許多港資房企已經從如日中天變成默默無聞。地產銷售百強排行榜前50名中,已經很難找到港資房企。

從2014---2017年,在內地房企銷售規模幾倍乃至十幾倍增長的情況下,港資房企成長緩慢,大多增長不到50%,有的只有10%左右。

港資房企專業能力很強,為什麼他們的規模卻上不去?

問題就出在戰略上。

內地房企老闆,現在是以第一代創業者為主。他們白手起家,本來就啥都沒有,遇到有風險又有機會的時候,是敢搏一把的,博得不好,虧點本沒啥。因為地產好歹有地在,不存在完全血本無歸的情況。

而港資房企,許多是富二代接班上位了,他們生下來就有錢有事業,他們非常怕“失去”。所以他們首先想的是“守成”,也就是如何讓企業保有原來的規模。而金融危機的經歷,讓他們更保守。

2種戰略表現在數字上,就是槓桿的高低。

如下圖所示,內地房企的資產負債率是港資房企的2倍還多。

高杠杆会杀死哪些房企?

明源君也拜訪過幾家成名多年,排名卻越來越靠後的內地房企,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資產負債率低於40%。

當然,槓桿也不是越高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曾有老闆問明源君,他們房企的槓桿,加到多少合適,明源君想了半天,沒法給出一個數字性的答案,因為各家情況完全不同。

明源君下面講幾個思考的維度,這幾個方面想明白了,也就知道自家加多少槓桿合適了:

1、企業目前的戰略,到底是規模還是利潤

一般來說,規模還沒有到千億的,都要奔著規模去,因為千億看起來很多,但未來只有達到這個規模,生存才有保障,不至於被吃掉。

戰略是規模的,只要條件允許,都要充分使用槓桿;戰略是利潤的,可以降一些槓桿。

2、欠錢多少無所謂,到期債務最關鍵。只要現金流充足,還得起就好

資產負債多少,其實並不重要。關鍵問題在於,每年到期的債務,你當年能不能還得上。

這個問題說到底,是現金流的問題。比如雖然借得錢很多,但當年銷售、服務收入都大幅增長,回款翻倍,也沒有什麼問題。

3、利息高低不是最重要的,項目利潤才是本質問題

擴張中,不可避免會借一些貴的錢。但是年利息這個數字本身不是最重要的。

判斷這些錢能不能借,要看自己的快週轉能力、溢價能力。

舉例來說:

甲房企借錢利息是10%,但是從拿地到開盤只用了5個月,現金流很快回正,而且項目溢價20%,賺錢不少。

乙房企借錢利息是7%,但從拿地到開盤用了3年,也沒能溢價,虧本了。

甲房企借錢雖然貴但是沒問題,乙房企借錢相對便宜,卻有問題。

從2017年60家重點房企的平均融資成本來看,大部分企業的融資成本呈現下行趨勢,整體平均融資成本由2016年末的6.45%下降至6.08%。也就是說,他們借的錢雖然多了,但是利息也低了。

4、一般來說,現金短債比低於1就危險,而且可能帶來連鎖效應

一般來說,房企要不斷用長債去替換短債,降低風險。

因為短債意味著馬上就要還,如果還不上,那麼企業信用出現問題,資本市場會有連鎖反應,後果嚴重。

從60家重點房企來看,現金短債比最低TOP10均不足1,也就是現金無法覆蓋短期債務,如果無法及時補充流動資金,還是存在一定償債風險的。

事實上,近2年大量被收併購的房企,都是因為槓桿太高,現金流又不足,還不了錢,面臨崩盤破產,才被迫出售自己的。

當然,即使完全從自家房企角度想明白了上面幾個問題,也不等於就有了絕對把握。

從某個角度來說,加槓桿類似於一次賭博。但是,沒有風險也就沒有利潤。

所以,我們要考慮的,不是完全避免風險,而是怎麼在低風險的情況下,拿到相對高的利潤……

03

加槓桿類似於一次賭博

想贏要重點考慮這4個方面

首先,我們要明確,在2017年之前加槓桿的房企,90%以上都賭對了。

而在2017之後,要增加贏的概率,需要重點考慮以下4個方面:

一、行業大週期很難來救命了,但政策小週期還可以

首先來看大週期。

2015年之前,我國地產行業週期基本是3年一個循環,撐不住的時候,週期回來,房子好賣、貸款好貸,房企集體受益。

但是,這種情況近期不會再出現了。中央“房住不炒”意志很堅決,因城施策也很堅決,在長效機制出臺前,現在的行業整體情況將保持。

再來看政策小週期,每個小政策都會讓選對了的一部分房企受益。

比如,有媒體報道,投入棚改的資金,2016年超2萬億;2017年約1.6萬億;2018年,第一季度約3000億。那麼,參與棚改,或者在貨幣化棚改地區做項目的房企,也就贏得了一個小週期。

另有媒體報道,多數銀行現階段只青睞三類房地產項目:城中村改造、租賃住房(低成本拿地)、物流地產。那麼做這些項目的,也就贏得了一個小週期。

政策小週期,也要關注政策收緊的情況。

這一輪借錢難,就不是沒有徵兆的。起源就是2016年開始加強的金融監管。2018年當前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化解資管行業彼此相關的四大風險點:監管套利、多層嵌套、剛性兌付以及資金池運作。

二、整體經濟是上升還是下降,地產行業還有沒有機會

明源君認為,整體經濟目前比較穩定,地產行業在中國城市化率達到70%以前,仍會有比較高速的增長。

三、你可以融資的渠道有哪些?哪些還沒有用?

根據天風證券研究所的統計,我國房企融資的渠道,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如下圖所示:

高杠杆会杀死哪些房企?

日前,從國家發改委網站的外債管理板塊公示信息發現,已有超過十家房企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申請發行境外債券。包括融創、萬科、首創、金科、華遠、萬達、旭輝、陽光城、富力等。

2018年4月份,海外融資總額摺合人民幣376.12億元,相比上月份193.44億元大幅上升。

境外融資原本被視為境內融資的補充方式之一,但就目前的態勢看,境外融資有成為房企主要融資方式的可能性。

四、高槓杆高負債,為你換來了一些怎樣的資產?能否快速變現

比如,如果你是做住宅的,你的住宅在盈利情況下,能否一個月清盤?

你手裡有很多土地,那麼土地是否優質,是否有人願意接盤?

如果你剩下的資產是酒店、產業、商業地產,那麼他們的品牌如何,贏利情況怎樣,能否抵押,抵押多少?後續能否打包成金融產品變現?

為什麼要重點考慮上面4個方面?因為:

❶高槓杆要有高回報。一定要享受政策紅利、行業紅利,而不能只靠自己!

❷要玩高槓杆,不但要有實力,還要有渠道和技巧,多種融資渠道可以把實力最大化。

❸一旦遇到風險,就需要開源節流。節流停止在建項目就可以。要開源,就要把資產變現來度過難關。

結語

如果沒有想清楚上面說的這些問題,就一味加槓桿,可能會面臨以下一些窘境:

❶槓桿和利息太高,自家開發週期長,溢價能力還不足,主要項目雖然能賣出去,但是虧本;

❷債務週期和市場週期不匹配。大量債務到期,手中項目卻無法開盤銷售,還需要資金建設。最終造成資金鍊斷裂;

❸對政策判斷失誤,或對自身能力估計過高,項目大面積滯銷,現金流嚴重不足,無法償還到期債務。

以上極端情況出現的時候,就要看能否借新債還舊債,或者能否出售部分項目、土地,來度過難關。

《城市新格局》專題研究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