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可為什麼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

眞愛壹丗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理由是消滅割據政權,興復大漢的一統江山。當然,曹操心裡真正怎麼想,誰也不知道,不過可以肯定一點,他再也不是剛出道時的那個曹操了,剛出道時的曹操,應該確實如他自述的那樣,是全心全意要做一個漢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還騰出空來消滅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這個人拿到現當代中國的文壇,可能沒法和魯迅比,但和沈從文、茅盾至少是一個級別的,他的名字叫孔融。 孔融掛了 為什麼要殺掉這麼一個大文豪呢?很簡單,因為政治。中國自古以來被政治殺掉的文豪車載斗量,孔融還算不上其中最傑出的,之前被王允殺掉的蔡邕,只怕就高他一籌。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孔融很不識相,在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後,他竟想讓曹操還權給漢獻帝,這怎麼可能?恰巧這時孫權的使者來了,孔融對著使者發了一大通牢騷,具體內容,史書上沒有記載,但肯定不會是什麼好話。在當時,這叫“訕謗之言”,熟悉漢律的都知道,此罪名一旦坐實,肯定是死刑。 史書上之所以沒有記載孔融“訕謗之言”的具體內容,估計是史家諱言,不敢著筆。從情理推測,應該是說了些曹操有異心,想篡位之類的話。孔融自恃才高,向來口無遮攔,說出這樣的話一點都不奇怪。但這條罪卻不好拿到桌面上來講,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孔融的罪行多得很,犯不著揪住這條不放。 舉報孔融的人名叫路粹,當時官為丞相軍謀祭酒,換到現在,也不知什麼官職能與之對應,總之屬於軍事智囊團團長。他條奏的孔融罪行有以下幾條:


(1) 任北海相的時候,招兵買馬,圖謀不軌,號稱自己是孔子之後,應當主宰天下。 (2) 和孫權使者說話,謗訕朝廷。 (3) 無視朝廷禮節,官帽不好好戴,包塊頭巾就到處跑,把自己混同於一個普通老百姓。 (4) 和一個叫禰衡的老百姓交流了很多不孝的話,敗壞人倫;還互相吹捧,無恥之尤。 以上四條,有的當然是汙衊,有的不好放到桌面上說,有的只是小節,夠不上死刑,最後處死的罪名大概是“不孝”。這也有證據,因為孔融被誅之後,兔死狐悲,不但其他文豪惴惴不安,讀過他文章的各地小知識分子也都很同情。曹操感到輿論對自己不利,因此又專門發佈了一條文告,對處決孔融做了補充說明,說明是這麼寫的: 太中大夫孔融已經因罪被處決,但是因為他文筆好,很多人都被他蠱惑,不知道他的文章內容其實很黃很暴力,屬於政府掃黃打非的行列。他竟然大肆宣揚,父母沒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像個瓦罐,孩子不過像一個物件寄存在瓦罐裡,拿出來後,就和瓦罐沒什麼關係了。還說如果碰到饑荒,而父親是個人渣,寧願把食物送給別人,任父親餓死。該犯違反天道,悖逆人倫,死有餘辜。希望大家不要受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煽動,認為政府殺錯了人。 魯迅先生也認為孔融的被殺,主要還是因為“不孝”。

就漢律來說,“不孝”判死刑也屬天經地義,一點都不冤。但是,如果我們檢點孔融一生的行跡,就會覺得這件事相當弔詭。且不說曹操是個法家,向來對儒家忠孝人倫不大在乎,當初選用人才時就說過,不忠不孝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如果孔融上述的話是真的,那就和他自己平生的行事完全相悖,顯示他是個人格分裂的人。 殘忍的孔融,被幹掉一點不冤 我們都知道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可知他很小就被名教倫理薰陶到了何種地步。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哀痛得差點掛了,走路都要人扶,被鄉里稱為至孝;十六歲時,因為自作主張窩藏了一個A級通緝犯張儉,和哥哥、母親搶著認罪受死,轟動天下。這樣的人,怎麼會說那些悖逆人倫的話呢?怎麼可能不孝呢? 尤其可悲可嘆的是,他還曾為維護孝道殺過人。據《藝文類聚》引三國吳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來仔細觀察,發現這人哭是哭了,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我們知道,按照儒家的經義,父母死的時候,應該悲傷,但不能過度到損害身體的地步。然而在後漢,所有自以為正直的知識分子,都以悲傷到哀毀骨立為榮,孔融曾經就是靠這個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馳,當即把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殺了。 拿到現在來,如此枉殺百姓,可稱得上十足的惡吏。在當時,就算不孝該死,也該有證據。我們知道,這世上本不乏喝涼水也豐肥的人。《晉書》裡說王戎的兒子從小很胖,連王戎也看不慣,於是令兒子天天吃糠減肥,但肥依舊沒減下去。哪有見人服父孝不瘦就殺人的道理?這事足以說明孔融的殘忍,也讓我們恍然一驚,原來所謂砥礪節義的仁厚儒生,殺起人來一樣不眨眼。其實後漢清流黨人中有類似行徑的不少,我向來認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還承認自己殘酷,只說是依法不得不如此;而儒生卻認為自己正當,殺人也算高尚。就這點來看,孔融最後被曹操以同樣的罪名殺掉,其實是一點不冤枉的。


昭烈名臣

孔融不孝是真的嗎?難道我們人人皆知的”孔融讓梨”是假的不成?看到題主的問題,你有疑惑嗎?


我先肯定一點,”孔融讓梨”是真的。


那是他4歲時就懂得讓梨,因而名滿天下,他的故事也紅遍全國,成了教育孩子們孝順的好典範。


13歲時,孔融父亡,他悲痛欲絕,走路都要人扶,被鄉人稱為至孝。


就在孔融16歲時,他哥哥孔褒收留了官府通緝的朋友。事情敗露後,他與哥哥、母親爭搶認罪,最後朝廷調查清楚後,孔融又成了當時忠義的楷模。


那為什麼最後會以不孝之名被殺呢?


一、孔融不顧妻兒,獨自逃脫。


在漢獻帝繼位後,孔融擔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北海,雙方激戰半年之久,戰士僅剩數百人,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孔融無計可施,只顧讀書,最後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脫,不顧妻兒被袁譚所擄。


二、孔融散佈不孝言論。


曹操是以”孝”、”義”治理天下。


而孔融不但不顧妻兒的性命,還公開對外說: “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


你們想想,孔融竟然說出這番超出了曹操底線的高論,不殺他,更待何時?

三、與曹操政治立場不同。


孔融是孔子第20世孫,還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可是孔融維護漢朝宗室,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卑劣行徑,常常與曹操針鋒相對,導致曹操很是不悅。


最後,在公元208年,曹操以孔融不孝的最大罪名,理直氣壯地把孔融殺死了。


看明白了吧?孔融確實是因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冠冕堂皇地殺死了。

因為孔融後期的言行影響到曹操,成了曹操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必須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各種輿論的譴責,藉著孔融不孝的罪名,將其除掉。


有人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假如孔融沒有做出和散佈不孝的言行,曹操定是不能以此為藉口殺掉他的。




有書共讀

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末超牛人物。

圖:建安七子

可以說,孔融身世之高,成名之早,口才之好,文章之妙,在天下都是頂尖的,加上手底曾還有塊很大的地盤,性格又較為自負,像這樣的人,本來是不願屈居曹操之下的。只可惜他什麼都好,偏偏不會用人理政、平靖災亂,所以地方治不好,打仗也不行,明明坐擁北海大郡,且文有孫邵,武有太史慈,卻搞不定黃巾流民,只得棄郡逃到徐州陶謙處避難,後來劉備又幫助他做上青州刺史,屁股沒坐熱,袁紹又派兒子袁譚也來做青州刺史,孔融打不過袁譚,打到最後只剩下幾百人,這位老兄居然安坐屋內,“談笑自若,隱几讀書。”全然不管城外殺聲四起,將士正為他浴血奮戰。城池很快陷落,孔融的妻子兒女全被俘虜,他自己卻夾著尾巴突圍逃跑了。

孔融代表了這樣一批漢末士族,他們只通文教不諳軍政,高談闊論只務虛名,不懂轉變觀念,毫無憂患意識,故在時代劇烈變化之時,無法適應新的殘酷鬥爭環境,遂為歷史所淘汰,成政治之棄兒,難以自立。

圖:郵票——孔融讓梨

結果還是曹操看重其名望,收留了這個棄兒,讓孔融做“將作大匠”(相當於住建部長),又做“少府”(相當於財政部長),但孔融仍意不能平,自覺智慧淵博,溢才命世,是大聖之後,是仲尼不死,當時豪俊皆不能及,可大聖之後竟然淪落到了閹臣之後的手下,真是丟人他爸給丟人開門,丟人到家了。

所以孔融雖然表面上吹捧曹操,馬屁拍的很響(見其《六言詩三首》中二、三首,也有人說是偽作),卻暗地裡組織了一幫大臣老在朝堂上搗亂,偏偏他們口才都極好,往往說得天花亂墜,雲裡霧裡,跑題千萬裡,搞得曹操很頭疼。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在即,孔融又在許都城內四處散佈失敗主義論調:“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為其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在孔融看來,袁紹四世三公,怎麼也算是名門望族,他若能執掌政權,總會比曹操這個閹臣之後要體統一些。

建安九年的時候,曹操拿下了袁氏的冀州,成為冀州牧,就想恢復古時候的九州制,增加冀州的面積,以增加自己的權勢,又遭到了孔融的反對,結果此事不了了之。孔融更上奏漢獻帝主張“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欲堵住曹操更進一步之途,觸犯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赤壁之戰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名動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殺,死時五十五歲。

曹操殺孔融所公開的那些罪狀,什麼“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都是一些捕風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為上的不檢點,實在不用著大做文章。況且孔融畢竟是孔子之後,而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連董卓都不敢,被孔融懟了以後,也只能外放他去做北海相)曹操真是狂拽酷炫,隨便做著這樣“大逆不道”的事兒,果然蔑視名教,不走尋常路。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三國演義》以及大眾的看法都認為,孔融是死於自己的大嘴巴,說話老不顧曹操面子,焉能不死?

其實,曹魏方面的噴子多了去了,曹操也不一定都要殺,禰衡噴的更厲害,曹操也只是將他發給劉表;陳琳噴的都上天了,曹操還重用了他。

事實上,作為曹操這樣級別的政治家,在決策時是很少會被個人情感牽著鼻子走的,而絕對是以政治上的得失為準繩的。而陳琳禰衡只圖筆上或嘴上痛快,一則是各為其主,一則是文人的意氣驕縱,以求一時的快意而已,於大局無礙,曹操若殺之,只會白白落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名,這在政治上是極不划算是的。

其實,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殺孔融不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孔融身為孔大聖人的嫡孫與儒學宗師,他既是士族的領袖,也是天下的意見領袖,就算賦閒在家,同樣賓客日盈其門,真可謂“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這就是孔融,無論在朝在野,都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公知,主宰著整個天下的輿論風向,影響力無與倫比,如果他與曹操作對,曹操就什麼事兒也辦不成。

而且,孔融與曹操的死敵、荊州二劉之間也政治關係曖昧,與劉備的關係前文已述,此外,他還曾多次公開反對曹操徵劉表,當時,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朝廷下詔要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卻上疏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說是為維護朝廷的臉面,實際上就是想幫劉表搪塞過去。

為什麼孔融要這麼維護劉表呢?因為劉表不僅是漢朝宗室,而且也是一個大名士,在《黨錮列傳》裡同時名列八顧、八俊與八及(東漢末年,太學生把敢於同宦官進行鬥爭的黨人領袖冠以此等稱號),與孔融正是同一個階層的戰友。

所以,曹操在徵荊州之前,一定要先殺掉孔融,以統一思想。


千古名將英雄夢

孔融,孔子的第十九世孫,建安七子之一,後被曹操所殺。

孔融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合群,侍才傲物,目中無人,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本性,根本沒有把自己的老闆(曹操)放在眼裡。比如曹操征討烏桓時,他譏諷曹此舉是大炮打蚊子。當曹因屯積糧草而宣佈廢酒令時,孔融說道:“天垂酒星之曜,地到酒泉之郡,人著皆酒之德,……酒何負於政哉?”。更不可理喻的是他在《宜準古王畿之制》中這樣說:“十里寰內,不以封建諸候”,意思就是說要尊崇天子,要擴大漢室皇權。



做為老闆,曹操的政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想你孔融處處和我作對,我雖有愛才之心怎能讓一個不肯依附我的來羞辱我,難道你忘了我的座佑名“寧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嗎?

於是曹操指使丞相軍謀祭酒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庭”之名於2O8年9月將孔融處死,時年56歲。


至於孔融的不孝,因其曾說過這樣的話:“父與子有何恩情,不過是當時的情慾發作而已”,這話在當時可是蔑視禮教,離經叛道的狂言,這也是曹操藉此殺孔融的一個理由。

從孔融被殺這件事告訴了我們:處在這個社會,要學會低調,千萬不可自視清高,和老闆相處,儘量擺好自己的位置。


春花秋實5872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大多數人都瞭解,這宣傳的是一種謙讓的美德,至於最後以不孝的罪名被殺,那是一種栽贓陷害。結合現在社會,我們談談正能量的一些事吧。那麼小的小孩就懂得謙讓,離不開他的父母平時的良好教育,我們現在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呢,對我們是不是一種警醒。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看到父母對孩子是無節制的溺愛,慣子如殺子,後果很嚴重。特別現在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你慣他也慣,未來走向社會,誰也不讓誰,誰也不服誰,最後可能造成非常遺憾的後果。學會謙讓,不是讓孩子受氣,從小培養出的良好品德會讓孩子們在未來就業、交友、生活之中等收穫回報,天理有輪迴,好人必有好報。


小鎮飄雪

孔融讓梨卻不讓操,終被殺。

孔融的錯誤,也是文人的通常犯的錯誤。讓梨是一種美德,但也僅僅是一種和諧社會提倡的美德而己,既便你不讓,也不會導致你生命的消失。但這種讓走到曹操這裡就止步了。滅了袁紹,曹丕搶了袁兒子的老婆,孔融找到曹,又是周公又是什麼地亂說一通,又是什麼想當然耳,曹豈不生氣乎?

竭力推薦的彌衡,自己人渣,就想把所有的人拉平都成人渣,曹公肯定因此看清了兩人的草包本質,胡亂按個罪名,一殺了事。

孔融讓梨的風格一直走下去,走到孔融讓操的地步,也許他就不會被殺,——那覆巢底下安得有完卵乎的成語也就不存在了。


萬里雪飄74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先從曹操的立場分析,因為孔融是曹操殺的。

一,北海孔融是以孝悌名揚天下,並且在士大夫,士族階級素有威望,所以以不孝的罪名殺之可以堵天下人口舌。

二,格局不同。曹操雖然缺點不少,但是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愛民,惜糧,簡樸。反觀傲慢加上離經叛道的孔融常說:‘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吾無優矣。高下立判。

三,史書記載:興平二年(195年),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年終53歲。

最後一點是題外話!關於孔融的這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個人認為這句話沒說全後面還應有一句。最終意思是,養育之恩要比生產之恩要來的大一些。若生而不養,有違人倫,那麼其子如何去孝。

也就是說養你的人要比生你的人更值得尊敬,那麼對於既生你又養育你的父母更要去用一生回報!!


玄玄玄奘

被他十九代爺爺,也就是孔子給坑了。如果不是他十九代爺爺提出,以孝伺君;提出敬而不違。如果不是他十九代爺爺的徒孫孟軻提出,無君無父是禽獸。。那麼它就不會因為不孝而被殺。。所以說,是孔子滅了自己十九代孫滿門。。


丫頭他爹爹

曹操殺孔融,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殺一儆百。恐龍在當時是屬於,是非常有社會地位的人兒,恐龍是一向反對曹操執政的,這才是曹操殺孔融的主要原因。


小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恐龍,因為,讓梨而博得了天下美名,而且孔融作為孔子的,嫡系子孫,一直是有著非常強大的社會地位,在漢朝,獨尊儒術的利益薰陶之下,孔家,可以說是非常超然的社會地位


但是,孔融為代表的東漢士大夫階層,卻非常反對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他們認為曹操是二層,是做了對於漢朝不利的事兒,甚至他們直接就認為曹操是在篡位,所以對曹操的政策大加鞭撻


曹操自然不能容忍,孔融這樣一類的思想存在,其實對於殺孔融當時的社會,壓力是非常大的。孔融因為有社會地位,所以當時也不懼怕曹操殺他,這樣的話一個是沒想到,一個是必欲殺之而後快,所以其實曹操殺孔融根本就沒有猶豫,其實恐龍早都已經被列入曹操必殺的名單,但是,確實在殺恐龍的時候遇到了很多阻力,所以曹操為了師出有名,竟用了一個不笑的,罪名殺了孔融,要知道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的惡,這個不孝,殺了孔融,確實是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藉口。


我叫老李1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