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可为什么孔融最后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

眞愛壹丗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理由是消灭割据政权,兴复大汉的一统江山。当然,曹操心里真正怎么想,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一点,他再也不是刚出道时的那个曹操了,刚出道时的曹操,应该确实如他自述的那样,是全心全意要做一个汉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还腾出空来消灭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个人拿到现当代中国的文坛,可能没法和鲁迅比,但和沈从文、茅盾至少是一个级别的,他的名字叫孔融。 孔融挂了 为什么要杀掉这么一个大文豪呢?很简单,因为政治。中国自古以来被政治杀掉的文豪车载斗量,孔融还算不上其中最杰出的,之前被王允杀掉的蔡邕,只怕就高他一筹。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孔融很不识相,在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后,他竟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这怎么可能?恰巧这时孙权的使者来了,孔融对着使者发了一大通牢骚,具体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会是什么好话。在当时,这叫“讪谤之言”,熟悉汉律的都知道,此罪名一旦坐实,肯定是死刑。 史书上之所以没有记载孔融“讪谤之言”的具体内容,估计是史家讳言,不敢着笔。从情理推测,应该是说了些曹操有异心,想篡位之类的话。孔融自恃才高,向来口无遮拦,说出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奇怪。但这条罪却不好拿到桌面上来讲,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孔融的罪行多得很,犯不着揪住这条不放。 举报孔融的人名叫路粹,当时官为丞相军谋祭酒,换到现在,也不知什么官职能与之对应,总之属于军事智囊团团长。他条奏的孔融罪行有以下几条:


(1) 任北海相的时候,招兵买马,图谋不轨,号称自己是孔子之后,应当主宰天下。 (2) 和孙权使者说话,谤讪朝廷。 (3) 无视朝廷礼节,官帽不好好戴,包块头巾就到处跑,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4) 和一个叫祢衡的老百姓交流了很多不孝的话,败坏人伦;还互相吹捧,无耻之尤。 以上四条,有的当然是污蔑,有的不好放到桌面上说,有的只是小节,够不上死刑,最后处死的罪名大概是“不孝”。这也有证据,因为孔融被诛之后,兔死狐悲,不但其他文豪惴惴不安,读过他文章的各地小知识分子也都很同情。曹操感到舆论对自己不利,因此又专门发布了一条文告,对处决孔融做了补充说明,说明是这么写的: 太中大夫孔融已经因罪被处决,但是因为他文笔好,很多人都被他蛊惑,不知道他的文章内容其实很黄很暴力,属于政府扫黄打非的行列。他竟然大肆宣扬,父母没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像个瓦罐,孩子不过像一个物件寄存在瓦罐里,拿出来后,就和瓦罐没什么关系了。还说如果碰到饥荒,而父亲是个人渣,宁愿把食物送给别人,任父亲饿死。该犯违反天道,悖逆人伦,死有余辜。希望大家不要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认为政府杀错了人。 鲁迅先生也认为孔融的被杀,主要还是因为“不孝”。

就汉律来说,“不孝”判死刑也属天经地义,一点都不冤。但是,如果我们检点孔融一生的行迹,就会觉得这件事相当吊诡。且不说曹操是个法家,向来对儒家忠孝人伦不大在乎,当初选用人才时就说过,不忠不孝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如果孔融上述的话是真的,那就和他自己平生的行事完全相悖,显示他是个人格分裂的人。 残忍的孔融,被干掉一点不冤 我们都知道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可知他很小就被名教伦理熏陶到了何种地步。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哀痛得差点挂了,走路都要人扶,被乡里称为至孝;十六岁时,因为自作主张窝藏了一个A级通缉犯张俭,和哥哥、母亲抢着认罪受死,轰动天下。这样的人,怎么会说那些悖逆人伦的话呢?怎么可能不孝呢? 尤其可悲可叹的是,他还曾为维护孝道杀过人。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我们知道,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的时候,应该悲伤,但不能过度到损害身体的地步。然而在后汉,所有自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悲伤到哀毁骨立为荣,孔融曾经就是靠这个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驰,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拿到现在来,如此枉杀百姓,可称得上十足的恶吏。在当时,就算不孝该死,也该有证据。我们知道,这世上本不乏喝凉水也丰肥的人。《晋书》里说王戎的儿子从小很胖,连王戎也看不惯,于是令儿子天天吃糠减肥,但肥依旧没减下去。哪有见人服父孝不瘦就杀人的道理?这事足以说明孔融的残忍,也让我们恍然一惊,原来所谓砥砺节义的仁厚儒生,杀起人来一样不眨眼。其实后汉清流党人中有类似行径的不少,我向来认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还承认自己残酷,只说是依法不得不如此;而儒生却认为自己正当,杀人也算高尚。就这点来看,孔融最后被曹操以同样的罪名杀掉,其实是一点不冤枉的。


昭烈名臣

孔融不孝是真的吗?难道我们人人皆知的”孔融让梨”是假的不成?看到题主的问题,你有疑惑吗?


我先肯定一点,”孔融让梨”是真的。


那是他4岁时就懂得让梨,因而名满天下,他的故事也红遍全国,成了教育孩子们孝顺的好典范。


13岁时,孔融父亡,他悲痛欲绝,走路都要人扶,被乡人称为至孝。


就在孔融16岁时,他哥哥孔褒收留了官府通缉的朋友。事情败露后,他与哥哥、母亲争抢认罪,最后朝廷调查清楚后,孔融又成了当时忠义的楷模。


那为什么最后会以不孝之名被杀呢?


一、孔融不顾妻儿,独自逃脱。


在汉献帝继位后,孔融担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北海,双方激战半年之久,战士仅剩数百人,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孔融无计可施,只顾读书,最后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脱,不顾妻儿被袁谭所掳。


二、孔融散布不孝言论。


曹操是以”孝”、”义”治理天下。


而孔融不但不顾妻儿的性命,还公开对外说: “父母没有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不过是容器,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而已,孩子生出来了和容器就没有关系了”。


你们想想,孔融竟然说出这番超出了曹操底线的高论,不杀他,更待何时?

三、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


孔融是孔子第20世孙,还从来没有哪个古代掌权者敢妄杀孔子先圣之后的。可是孔融维护汉朝宗室,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卑劣行径,常常与曹操针锋相对,导致曹操很是不悦。


最后,在公元208年,曹操以孔融不孝的最大罪名,理直气壮地把孔融杀死了。


看明白了吧?孔融确实是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冠冕堂皇地杀死了。

因为孔融后期的言行影响到曹操,成了曹操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各种舆论的谴责,借着孔融不孝的罪名,将其除掉。


有人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假如孔融没有做出和散布不孝的言行,曹操定是不能以此为借口杀掉他的。




有书共读

孔融,字文举,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孙,历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个集文豪、儒宗、名士、军阀为一身的一个汉末超牛人物。

图:建安七子

可以说,孔融身世之高,成名之早,口才之好,文章之妙,在天下都是顶尖的,加上手底曾还有块很大的地盘,性格又较为自负,像这样的人,本来是不愿屈居曹操之下的。只可惜他什么都好,偏偏不会用人理政、平靖灾乱,所以地方治不好,打仗也不行,明明坐拥北海大郡,且文有孙邵,武有太史慈,却搞不定黄巾流民,只得弃郡逃到徐州陶谦处避难,后来刘备又帮助他做上青州刺史,屁股没坐热,袁绍又派儿子袁谭也来做青州刺史,孔融打不过袁谭,打到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这位老兄居然安坐屋内,“谈笑自若,隐几读书。”全然不管城外杀声四起,将士正为他浴血奋战。城池很快陷落,孔融的妻子儿女全被俘虏,他自己却夹着尾巴突围逃跑了。

孔融代表了这样一批汉末士族,他们只通文教不谙军政,高谈阔论只务虚名,不懂转变观念,毫无忧患意识,故在时代剧烈变化之时,无法适应新的残酷斗争环境,遂为历史所淘汰,成政治之弃儿,难以自立。

图:邮票——孔融让梨

结果还是曹操看重其名望,收留了这个弃儿,让孔融做“将作大匠”(相当于住建部长),又做“少府”(相当于财政部长),但孔融仍意不能平,自觉智慧渊博,溢才命世,是大圣之后,是仲尼不死,当时豪俊皆不能及,可大圣之后竟然沦落到了阉臣之后的手下,真是丢人他爸给丢人开门,丢人到家了。

所以孔融虽然表面上吹捧曹操,马屁拍的很响(见其《六言诗三首》中二、三首,也有人说是伪作),却暗地里组织了一帮大臣老在朝堂上捣乱,偏偏他们口才都极好,往往说得天花乱坠,云里雾里,跑题千万里,搞得曹操很头疼。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在即,孔融又在许都城内四处散布失败主义论调:“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在孔融看来,袁绍四世三公,怎么也算是名门望族,他若能执掌政权,总会比曹操这个阉臣之后要体统一些。

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拿下了袁氏的冀州,成为冀州牧,就想恢复古时候的九州制,增加冀州的面积,以增加自己的权势,又遭到了孔融的反对,结果此事不了了之。孔融更上奏汉献帝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欲堵住曹操更进一步之途,触犯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名动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杀,死时五十五岁。

曹操杀孔融所公开的那些罪状,什么“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为上的不检点,实在不用着大做文章。况且孔融毕竟是孔子之后,而从来没有哪个古代掌权者,敢妄杀孔子先圣之后的!(连董卓都不敢,被孔融怼了以后,也只能外放他去做北海相)曹操真是狂拽酷炫,随便做着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果然蔑视名教,不走寻常路。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孔融是死于自己的大嘴巴,说话老不顾曹操面子,焉能不死?

其实,曹魏方面的喷子多了去了,曹操也不一定都要杀,祢衡喷的更厉害,曹操也只是将他发给刘表;陈琳喷的都上天了,曹操还重用了他。

事实上,作为曹操这样级别的政治家,在决策时是很少会被个人情感牵着鼻子走的,而绝对是以政治上的得失为准绳的。而陈琳祢衡只图笔上或嘴上痛快,一则是各为其主,一则是文人的意气骄纵,以求一时的快意而已,于大局无碍,曹操若杀之,只会白白落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名,这在政治上是极不划算是的。

其实,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杀孔融不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孔融身为孔大圣人的嫡孙与儒学宗师,他既是士族的领袖,也是天下的意见领袖,就算赋闲在家,同样宾客日盈其门,真可谓“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这就是孔融,无论在朝在野,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公知,主宰着整个天下的舆论风向,影响力无与伦比,如果他与曹操作对,曹操就什么事儿也办不成。

而且,孔融与曹操的死敌、荆州二刘之间也政治关系暧昧,与刘备的关系前文已述,此外,他还曾多次公开反对曹操征刘表,当时,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朝廷下诏要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却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说是为维护朝廷的脸面,实际上就是想帮刘表搪塞过去。

为什么孔融要这么维护刘表呢?因为刘表不仅是汉朝宗室,而且也是一个大名士,在《党锢列传》里同时名列八顾、八俊与八及(东汉末年,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党人领袖冠以此等称号),与孔融正是同一个阶层的战友。

所以,曹操在征荆州之前,一定要先杀掉孔融,以统一思想。


千古名将英雄梦

孔融,孔子的第十九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后被曹操所杀。

孔融这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合群,侍才傲物,目中无人,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本性,根本没有把自己的老板(曹操)放在眼里。比如曹操征讨乌桓时,他讥讽曹此举是大炮打蚊子。当曹因屯积粮草而宣布废酒令时,孔融说道:“天垂酒星之曜,地到酒泉之郡,人著皆酒之德,……酒何负于政哉?”。更不可理喻的是他在《宜准古王畿之制》中这样说:“十里寰内,不以封建诸候”,意思就是说要尊崇天子,要扩大汉室皇权。



做为老板,曹操的政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想你孔融处处和我作对,我虽有爱才之心怎能让一个不肯依附我的來羞辱我,难道你忘了我的座佑名“宁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吗?

于是曹操指使丞相军谋祭酒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庭”之名于2O8年9月将孔融处死,时年56岁。


至于孔融的不孝,因其曾说过这样的话:“父与子有何恩情,不过是当时的情欲发作而已”,这话在当时可是蔑视礼教,离经叛道的狂言,这也是曹操借此杀孔融的一个理由。

从孔融被杀这件事告诉了我们:处在这个社会,要学会低调,千万不可自视清高,和老板相处,尽量摆好自己的位置。


春花秋实5872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大多数人都了解,这宣传的是一种谦让的美德,至于最后以不孝的罪名被杀,那是一种栽赃陷害。结合现在社会,我们谈谈正能量的一些事吧。那么小的小孩就懂得谦让,离不开他的父母平时的良好教育,我们现在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呢,对我们是不是一种警醒。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父母对孩子是无节制的溺爱,惯子如杀子,后果很严重。特别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你惯他也惯,未来走向社会,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最后可能造成非常遗憾的后果。学会谦让,不是让孩子受气,从小培养出的良好品德会让孩子们在未来就业、交友、生活之中等收获回报,天理有轮回,好人必有好报。


小镇飘雪

孔融让梨却不让操,终被杀。

孔融的错误,也是文人的通常犯的错误。让梨是一种美德,但也仅仅是一种和谐社会提倡的美德而己,既便你不让,也不会导致你生命的消失。但这种让走到曹操这里就止步了。灭了袁绍,曹丕抢了袁儿子的老婆,孔融找到曹,又是周公又是什么地乱说一通,又是什么想当然耳,曹岂不生气乎?

竭力推荐的弥衡,自己人渣,就想把所有的人拉平都成人渣,曹公肯定因此看清了两人的草包本质,胡乱按个罪名,一杀了事。

孔融让梨的风格一直走下去,走到孔融让操的地步,也许他就不会被杀,——那覆巢底下安得有完卵乎的成语也就不存在了。


万里雪飘74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先从曹操的立场分析,因为孔融是曹操杀的。

一,北海孔融是以孝悌名扬天下,并且在士大夫,士族阶级素有威望,所以以不孝的罪名杀之可以堵天下人口舌。

二,格局不同。曹操虽然缺点不少,但是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爱民,惜粮,简朴。反观傲慢加上离经叛道的孔融常说:‘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优矣。高下立判。

三,史书记载: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3岁。

最后一点是题外话!关于孔融的这句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个人认为这句话没说全后面还应有一句。最终意思是,养育之恩要比生产之恩要来的大一些。若生而不养,有违人伦,那么其子如何去孝。

也就是说养你的人要比生你的人更值得尊敬,那么对于既生你又养育你的父母更要去用一生回报!!


玄玄玄奘

被他十九代爷爷,也就是孔子给坑了。如果不是他十九代爷爷提出,以孝伺君;提出敬而不违。如果不是他十九代爷爷的徒孙孟轲提出,无君无父是禽兽。。那么它就不会因为不孝而被杀。。所以说,是孔子灭了自己十九代孙满门。。


丫头他爹爹

曹操杀孔融,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杀一儆百。恐龙在当时是属于,是非常有社会地位的人儿,恐龙是一向反对曹操执政的,这才是曹操杀孔融的主要原因。


小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恐龙,因为,让梨而博得了天下美名,而且孔融作为孔子的,嫡系子孙,一直是有着非常强大的社会地位,在汉朝,独尊儒术的利益熏陶之下,孔家,可以说是非常超然的社会地位


但是,孔融为代表的东汉士大夫阶层,却非常反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他们认为曹操是二层,是做了对于汉朝不利的事儿,甚至他们直接就认为曹操是在篡位,所以对曹操的政策大加鞭挞


曹操自然不能容忍,孔融这样一类的思想存在,其实对于杀孔融当时的社会,压力是非常大的。孔融因为有社会地位,所以当时也不惧怕曹操杀他,这样的话一个是没想到,一个是必欲杀之而后快,所以其实曹操杀孔融根本就没有犹豫,其实恐龙早都已经被列入曹操必杀的名单,但是,确实在杀恐龙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阻力,所以曹操为了师出有名,竟用了一个不笑的,罪名杀了孔融,要知道汉朝是以孝治天下的恶,这个不孝,杀了孔融,确实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


我叫老李1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