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過“麥假”嗎?看懂的請舉手!60後,70後,80後……又一次感動南陽城!

你放过“麦假”吗?看懂的请举手!60后,70后,80后……又一次感动南阳城!

又到一年麥收季。

伴隨社會發展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耕時代手握鐮刀割麥、捆麥、拉麥、打麥、曬麥和運麥的記憶,只能存活在口述中、記憶裡。苦難未必值得謳歌,就像過去未必值得重返,但艱苦歲月裡錘鍊的品格與情感,卻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向年輕一代講述麥收的過往,並非以過來人的身份,向他們兜售所謂的困苦和輝煌,而是以致敬農民和土地的誠意,與後來人一起銘記這樣的初心:大地永存,糧食珍貴,奮鬥不止,未來才可期。

割麥,看誰割得最快,被寵才去捆麥

受訪者:王學良 男 60後

麥收是老家一年最繁忙的時候。這時候,一切都為麥收讓路,父老鄉親和老天爺爭時間搶速度,只為把麥子收進糧倉。

你放过“麦假”吗?看懂的请举手!60后,70后,80后……又一次感动南阳城!

至今,我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夏收時的標語口號:“龍口奪食,分秒必爭”“搶收搶種,人人出動”“細收細打,顆粒歸倉”“麥場重地,禁菸禁火”……

那時候,生產隊裡還舉行麥收比賽,壯勞力三人一組,每人三壟。人手快、技術好的割麥能手擔當中間,左手攬住三壟麥子,右手的鐮刀沿著麥秸根部,均勻清脆地刷、刷、刷,三壟麥子聽話地倒入懷中,把一攬麥子放在身體左後方,五六步放一堆,整齊有序,在整塊麥田裡拱開一個麥洞,相隨的左右兩人緊跟上來,競相追逐。

年輕的姑娘小夥子們愛比賽,比誰割的麥茬低,誰掉的麥穗少。幹活的父老鄉親互相打趣,不時還吹吹牛。當然,啥年代啥工作都有幹不好的人,有些社員割麥“把式”不太好,不是胳膊上劃了口子,就是腿上捱了一鐮。這時候,用麥田旁長的止血草簡單處理一下,又接著割麥了。

現在想來,那時候挺苦挺累的,當時並不覺得苦,還覺得特別有趣。後來我參加工作,進了城。感謝時代和科技,讓農民免受苦難。

受訪人:孫巧妹 女 70後

記憶中麥收時,每天早上天還矇矇亮,就會聽到父親在院子裡嚯嚯嚯的磨鐮刀聲。小孩子雖然貪睡,但也知道父母不易,就打著哈欠起了床。我和母親把準備好的開水、饅頭和黃瓜帶到麥地裡,才發現不少鄉親已經趁著涼快很早就下地幹活了。

你放过“麦假”吗?看懂的请举手!60后,70后,80后……又一次感动南阳城!

我是女孩子家,父母和兄長不讓我割麥,就讓我去捆麥子。捆麥子也是有講究的,不能捆得不結實,不然裝車後容易翻車。捆麥子的活計一點都不輕鬆,幾天下來,胳膊上全是麥芒劃的紅印子,汗水一漬,生疼生疼的。

幹到七八點鐘,太陽已很高了,我和母親拿出準備的饃饃和黃瓜,家人一起坐在地頭一口饃饃一口黃瓜,吃喝完畢,頓覺神清氣爽,渾身來勁。

當年,母親看我瘦弱不堪,就提醒我,不好好讀書的話,就要一輩子幹農活。後來,我考上了師範大學,跳出了農門,但每年夏收還是會幫家人割麥。

打麥,父親肩膀受傷,我靠苦讀成才

受訪者:陳晶晶 女 80後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跟隨父親拉車運麥。運麥也不敢用牛,怕牛一驚,麥車翻溝裡。一般是父親拉著架子車,我在後面貓著腰用力推,一畝地要運好幾趟才能從山坡上運到曬場裡。

你放过“麦假”吗?看懂的请举手!60后,70后,80后……又一次感动南阳城!

運完麥子,父親的肩膀會被架子車的粗繩勒出一道滲血的紅印子,好多天才會痊癒。運回麥場後,為防突降暴雨,得拿準備好的塑料膠單把麥垛蓋住。有時逢上連陰雨,很長時間不能碾打,麥子還會出芽。所以,每家都想用最快速度把麥子碾完,把麥粒收回家,直到顆粒歸倉,心裡才踏實。

那時候,父親用黃牛拉石碾麥子。碾場這天,一家人要提早把捆好的麥散開均勻地攤在麥場上,讓太陽暴曬徹底。碾場的中間,還要用木杈翻幾次場。一家十來畝的麥子,往往需要幾天好幾場才能碾完,家裡人手少的,還要叫上親朋好友來幫忙。後來,有了手扶拖拉機和四輪拖拉機,節省了不少人力,也提高了碾場的速度。

農村的孩子,自幼目睹父母的艱難,心懷愧疚,發奮讀書。我是不願再吃父母同樣的苦,後來就考上了重點大學。但我常給女兒講小時候的經歷,告訴她:不能忘本。

受訪者:黃子林 男 70後

關於麥收,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和父親一起揚場。

你放过“麦假”吗?看懂的请举手!60后,70后,80后……又一次感动南阳城!

這不僅是個力氣活,更是個技術活,需要藉助風力用木鍁一鍁一鍁地揚,下面有人專門用掃帚捋去麥粒上的麥糠和碎屑。

看那些唯美老照片,年輕人會覺得,揚場者那一招一式,就像一個舞姿優美的舞者,每次揚起來的麥子,宛如劃過一道彩虹,令人賞心悅目。但只有農民才知道,揚場有多累多髒。一家幾千斤的麥子,一鍁一鍁揚乾淨,多不容易。

後來,農村先是有了小型脫粒機,然後又有了大型脫粒機,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效率也大大提高。我們家有十來畝麥子,幾個小時就好了,而且脫出來的麥粒乾乾淨淨,不需再揚場了。

我至今記得,麥場上,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各司其職,有說有笑收麥的情景。大家全然不顧麥芒扎得渾身疼,麥糠弄得渾身髒,鼻子眼睛裡都是碎屑。

拾麥,那時放假一週,我們玩得開懷

受訪者:邱芸芳 女 80後

那時候,每到麥收季節,學校都會放假一週,我們會幫家長幹活,也會在老師的組織下去拾麥。因為開學後的第一篇作文,往往都和麥收有關。

你放过“麦假”吗?看懂的请举手!60后,70后,80后……又一次感动南阳城!

小孩子天生愛玩,拾麥時我們會提著籃子到樹底下乘涼,有時會跑到老師發現不了的地方去玩跳繩抓子,有時會到處找酸酸硬硬的綠杏吃。

有一次,我怕自己拾得太少,就想著跑到自家的地裡去剪些麥穗,誰知道我正火急火燎地手拿剪刀剪麥子,忽然看見老師過來了。後來,我為此寫了一份500字的檢查書。

受訪者:張正海 男 80後

關於麥收,印象最深的,除了忙碌,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割麥的時候,有時會碰到鳥窩和鳥蛋,會逮到野雞和野兔,這樣就能開開葷,改善一下生活。

你放过“麦假”吗?看懂的请举手!60后,70后,80后……又一次感动南阳城!

像我們這樣的孩子,主要是幫父母幹一些小活兒。當然,因不知道天高地厚,總是搗亂的時候居多。像點人家的草垛,尿人家麥地裡,後來都被大人發現,少不了狠狠一頓罵。

還記得,麥收的月夜時,在場裡陪大人看場,孩子們會湊到一起捉迷藏,玩丟手絹,在麥垛之間來回穿梭,看著滿天的星斗聽大人們講故事。那時候,根本無法想象,在傳說故事和麥田之外,有著怎樣的世界

後來,我讀了大學,家裡的麥子早已不再用手割。小夥伴們為了生計散落在全國各地,父母日漸衰老,我們不再年輕,但麥收的記憶,還是那麼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