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斯拉夫消失了?

凱風思雨

南斯拉夫這個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的國家,曾經也是巴爾幹半島上的統一的大國,成為當時南歐的重要力量,以致於成為歐美和蘇聯競相拉攏的對象。然而,這個國家只存在了88年就香消玉殞了,分裂成7個獨立的國家。那麼南斯拉夫究竟為何突然消失了呢?難道是被火藥桶炸翻了嗎?

巴爾幹半島被譽為歐洲的火藥桶不假,這一地區長期因民族宗教矛盾戰亂不斷,在加上外來勢力的介入,使這個火藥桶一點就爆。

南斯拉夫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是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6個國家組成,總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人(1991年)。

南斯拉夫能夠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簡直就是奇蹟,因為其民族宗教等相當複雜。主要的民族有斯洛文尼亞族、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馬其頓族、阿爾巴尼亞族、馬扎爾族、保加利亞族等眾多族群,並且各個族群人口沒有達到50%以上的,沒有單一的主體族群,各個族群為了本民族的利益往往會產生矛盾和衝突。

比如,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對其他族群實行打壓。而出生克羅地亞的鐵托總統上臺執政以後,採取對塞爾維亞族群的打壓政策,這就使得整個國家各個族群之間不能相互融合、團結,無法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凝聚力。由於各個族群的獨立性比較強,這就為以後脫離聯邦而獨立提供了基礎條件。

南斯拉夫各個族群信仰的宗教也不同,因為這一地區歷史上曾受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統治過,所以信仰的宗教有基督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南斯拉夫的西部靠近基督教的中心地區羅馬,跟意大利接壤的斯洛文尼亞信仰基督教;而塞爾維亞、黑山 、克羅地亞、馬其頓等國信仰東正教;波黑以信仰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為主,科索沃信仰伊斯蘭教。各個國家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矛盾衝突時有發生,除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也成為南斯拉夫走向分裂的根源。

南斯拉夫所處的巴爾幹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帶,地緣關係錯綜複雜,外來勢力介入頻繁,外部勢力的介入成為南斯拉夫分裂的重要推動力量。

冷戰時期,美蘇形成兩大陣營,而南斯拉夫卻是特立獨行,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刻意和蘇聯保持距離,沒有加入蘇聯主導的華約,導致兩國關係惡化。這也給歐美西方國家爭取南斯拉夫的機會,雖然雙方在意識形態方面各異,但是美歐為了對抗蘇聯,給予南斯拉夫經濟援助,於是南斯拉夫成為歐美和蘇聯競相拉攏的對象。不過由於南斯拉夫奉行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引起蘇聯的強烈不滿,蘇聯聯合其他巴爾幹半島上華約國家孤立南斯拉夫,並將其開除出情報系統。

不過蘇聯為了衝出土耳其對黑海的控制和封鎖,貫徹通過東歐平原南下巴爾幹半島,從巴爾幹半島進入地中海的戰略,使蘇聯對南斯拉夫國家的影響和控制從來沒有間斷過。即使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實力大幅衰落,俄羅斯也長期與黑山保持密切關係,得以使用黑山位於亞德里亞海沿岸的港口基地。而一旦黑山加入歐盟和北約,那麼俄羅斯將會失去這一出海口。所以,南斯拉夫也成為俄羅斯同歐美勢力對抗和角逐的戰場。

對於歐洲來說,歐洲從歐共體逐步向一體化的歐盟發展,歐洲有意將南歐的南斯拉夫也納入歐盟和北約,如果南斯拉夫作為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加入歐盟,那麼勢必會影響歐盟的主導權問題,所以歐洲不希望南斯拉夫統一強大。因此,從八十年代開始歐洲加緊了對南斯拉夫的滲透和分化,也導致南斯拉夫內部矛盾衝突不斷。

對於美國來說,雖然南斯拉夫距離美國本土相當遙遠,但是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出現在巴爾幹半島勢必會對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這兩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構成威脅,甚至可能威脅到中東產油區的安全,所以美國對南斯拉夫的政策也是分化瓦解。

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後,南斯拉夫成員國也紛紛宣佈脫離南斯拉夫聯邦而獨立,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而歐洲和美國對於獨立的國家馬上宣佈承認,歐美的分化瓦解政策取得初步成果。

然而,對於南斯拉夫解體後由塞爾維亞和黑山組建的南聯盟歐美也不放過。為了使其繼續分裂,歐美一方面對南聯盟實施經濟、政治、軍事制裁,另一方面繼續對黑山和塞爾維亞進行分化和瓦解。

1999年歐美借科索沃危機之際出兵轟炸南聯盟,使科索沃在歐美的保護下最終得以從南聯盟獨立,南聯盟進一步解體。

2006年黑山的獨立,標誌著南聯盟完全徹底的解體,這個存在了88年的巴爾幹大國從此不復存在。

綜上,南斯拉夫作為一個時代已經終結,但是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各主體民族較為分化,再加上民族政策適用不當,導致各民族之間不能有效地團結和融合,沒有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這是導致國家分裂的內在原因。而歐美國家對南斯拉夫的滲透和分化瓦解對南斯拉夫的解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再疊加多種矛盾,最終使這個巴爾幹半島從地圖上消失了。


銘蘇先生

南斯拉夫消失的根源恰恰在於歐洲一體化進程:正當西歐各國組建的歐盟日益東擴之際南斯拉夫卻分裂為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六國以及一個實際獨立的政治實體科索沃。

南斯拉夫在上個世紀也曾是叱吒風雲的國家,儘管不是什麼世界級的超級大國,但作為巴爾幹地區的區域大國一度在當時的美、蘇兩大陣營之間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並在世界範圍內倡導不結盟運動。然而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事實上南斯拉夫是一個語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羅馬帝國時期稱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為歐洲三大蠻族。其中斯拉夫人又可以分為三大支系:演變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東斯拉夫人;演變為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西斯拉夫人;剩下的一支就是南斯拉夫人,這是由使用相近語言的不同民族組成的一個語系集團,在這一語系集團之下大體涵蓋了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民族。

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解體,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和塞爾維亞、黑山一起組建了南斯拉夫王國並從由奧匈帝國分化出來的匈牙利手中獲得伏伊伏丁那地區。1929年南斯拉夫王國解散議會和諸個黨派,國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都被歸為塞爾維亞人,其語言視為塞爾維亞語方言)。1941年被納粹德國入侵,克羅地亞成立了由納粹扶植的烏斯塔沙政權,這一政權受到當地天主教會的支持並加入了軸心國。烏斯塔沙政權殘酷地鎮壓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根據統計:烏斯塔沙建立超過十個集中營,殺害達九萬三千人;但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的切特尼克組織也殺害不少克羅地亞人,這都導致南斯拉夫族群問題進一步惡化。

1945年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起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實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南斯拉夫內部各民族之間其實一直以來存在著較大差異: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由於信奉天主教,而波黑地區生活著大量穆斯林,這些民族都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信徒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南共執政時期以統一的紅色意識形態維繫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但在蘇東劇變之後紅色意識形態逐漸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擠壓,這就導致南斯拉夫維繫內部民族團結的紐帶被割裂。與此同時隨著歐盟和北約的東擴,東歐國家紛紛改換門庭轉而投入歐盟和北約的懷抱,而歐盟和北約為了維持自己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不願意看到一個作為區域霸主的南斯拉夫的存在,他們更希望南斯拉夫分裂為一堆小國後分別加入歐盟和北約,於是在美國主導下歐盟和北約開始大力煽動南斯拉夫境內的民族分離運動,直到釀成後來的科索沃戰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南斯拉夫這個現在從地圖上消失的國家,在20世紀卻也算是聲名遠播,雖算不上世界級大國,但其卻能稱得上巴爾幹半島乃至近東的區域性強國。不過,在20世界80年代蘇東劇變後,南斯拉夫土崩瓦解,被拆為8個國家,而今其繼承者塞爾維亞共和國早已不復當初“巴爾幹之虎”的風采。

而其中,美國在肢解南斯拉夫中扮演重要角色。20世紀80年代,在經濟上,南斯拉夫受到美國的強烈打壓,在民族意識上,南境內各民族紛紛受到美國的煽動。到90年代初,南斯拉夫分裂並陷入內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勢力,最終致使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等前南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而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為首的北約更是逼迫南聯盟承認治下科索沃省的事實獨立。2006年,黑山也與塞爾維亞分道揚鑣,曾經的南聯盟也只有塞爾維亞這個不到8萬平方公里的內陸小國。

不過,在蘇東劇變之前,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南斯拉夫卻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爭相拉攏的對象,並給予了長期的經濟援助。是什麼讓美國非得要將其肢解破碎到如此程度呢?

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還得從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說起。

之前的文章已分析過南斯拉夫“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的獨立自主發展道路。因和蘇聯的地緣矛盾,致使南斯拉夫不到3年便和蘇聯分道揚鑣。

美國自是樂意這種局面,為了讓南斯拉夫更有底氣對付蘇聯,就算有意識形態的阻隔,美國也是大力支持南斯拉夫的。

不過,80年代,冷戰進入到第三階段,蘇聯國運不濟,向下滑的趨勢明顯,對東地中海的威脅也不復往昔。到90年代,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已是虛弱至極,無力施加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

這樣的背景下,南斯拉夫也就不能再成為東西方戰略緩衝地,而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矛盾還在。

首先,就是意識形態上的結構性衝突,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出擊南斯拉夫。

不過,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許多原來的東方國家都掉頭倒向西方,按理說南斯拉夫也可以如此,完全沒必要弄得自己被大卸八塊的地步。

不過,南斯拉夫卻沒有那麼容易掉頭。

在地緣結構上,南斯拉夫國家支離破碎,缺乏強勢的主體核心板塊;人文構成上,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諾文尼亞、馬其頓、黑山五個主體民族,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三種宗教信仰,連官方語言就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諾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三種。這樣複雜的地緣人文結構,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分裂隱患。

而南斯拉夫便是以“泛斯拉夫主義”為紐帶,來連接各個族群,減少分裂的風險。不過,這個紐帶在現實中發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二戰後,南斯拉夫便改用以階級分層的,超越地緣、民族、宗教、語言、人種的紅色意識形態,作為構建國民共同認同的紐帶。

而南斯拉夫維持國家認同感的紐帶紅色意識正是美國所不容的,這也就直接觸發了美國對其的肢解。

而在東歐劇變、蘇聯瓦解後,南斯拉夫國家的紐帶也逐漸變得鬆垮。1990年後,南共組織已基本癱瘓,紅色意識形態,早已名存實亡。

即便如此,美國依舊進行著分裂南斯拉夫的行動。在前南解體與內戰中,美國等步步緊逼,到1999年,直接發動恐襲,最終,南聯盟於2006年徹底解體,而自而這些都是在紅色意識形態早已不復存在的情況下發生的。

那麼,美國肢解南斯拉夫,還有除意識形態衝突之外的其它原因。

從冷戰後的國際格局來看,美國及西方世界不允許南斯拉夫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存在,主要是來自南的威脅。

第一,與西歐的衝突。

無論是在東羅馬帝國與天主教世界時期,還是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時期,西歐與東歐的地緣矛盾一直都很尖銳。而地處兩大勢力交匯的巴爾幹半島,更是東西爭奪之地。

到20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沒落,和俄羅斯的中衰和蟄伏之狀,西歐似乎有了取得巴爾幹半島的絕對優勢。不過,因英法德意歐系勢力在忙著內訌,卻失了這次消化吸收巴爾幹的大好時機。

在沒有外部勢力的掣肘之下,反而為南斯拉夫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並一舉成長為巴爾幹區域強國。有了較為豐厚的資本,南斯拉夫的腰板也硬了,不甘願淪為他國附庸不說,還有了拓展近東地緣影響力的打算。

這讓歐系勢力很頭疼。不過二戰後,一方面歐系勢力在長久戰爭中受損嚴重,另一方面還有來自蘇聯的威脅,而南斯拉夫也有了在夾縫中生存的資本,蘇聯不敢輕易動它,以國美為首的西方勢力提供大量援助。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其繼承者俄羅斯的地緣勢力也收縮得厲害,伊斯蘭勢力依舊沒能擺脫四分五裂的現狀。而此時的歐系勢力一體化程度逐步加大,變得越來越強。在俄羅斯及伊斯蘭勢力無力干涉巴爾幹事務時,成熟了的歐系勢力逮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將巴爾幹消化吸收,以增強其地緣實力。

作為巴爾幹本土勢力,南斯拉夫就算有被吸納歐系勢力的心,可是歐系勢力卻對它不放心。南斯拉夫體量大,若融入歐系勢力後,也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力,這是歐系強國所不願意看到的,一則會使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受損,衝擊到其主導地位,二則有加劇歐盟分裂的風險,這無疑是養虎為患。

當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強大的整體時,歐系勢力會有很多擔憂,但當南斯拉夫分崩瓦解到多個獨立的小國時,更利於歐系勢力的吸納融合。而在俄羅斯和土耳其勢力都已沒落的環境下,巴爾幹遭遇外敵的可能性也就小很多,所以歐系勢力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將南斯拉夫肢解後在一個個消化吸收。

對美國來說,作為其強大的歐洲盟友,自然要顧及到他們的利益。而從美國自身來講,這個巴爾幹半島上的區域性強國也會衝擊到其全球霸主地位。

美國本土與地處東地中海的巴爾幹半島的地緣關係十分疏離,這嚴重削弱了美國在這裡的影響力。但東地中海有蘇伊士運河,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地中海)兩個世界級戰略通道,以此為基,美國還可同時向中東及俄羅斯戰略施壓,換句話說,東地中海是美國維持其全球霸主的非常重要的戰略通道。

而作為巴爾幹半島本土勢力,有著“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卻嚴重威脅到美國對東地中海秩序掌控權。而南斯拉夫要想擴張其地緣影響力,也必定會衝擊到美國的利益。所以,二者之間的地緣衝突不可調和。

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的南斯拉夫,在蘇聯時代,也只是跟蘇聯的東歐衛星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接壤。隨著蘇聯崩潰,俄羅斯戰略收縮,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更不能對南斯拉夫構成威脅。蘇聯時,南斯拉夫還需藉助美國來防範蘇聯,而蘇聯解體後,南斯拉夫無需在依仗美國,也不情願讓美國掌握著自家地盤東地中海的秩序。

於是,美南圍繞東地中海,甚至近東的利益爭奪也就成為必然。就算美國是全球霸主,可因地緣關係的疏離,在圍繞東地中海、近東利益爭奪上也顯得力不從心。利益權衡之下,美國只能拔掉“巴爾幹之虎”的牙、爪子,肢解其身體。最終,南斯拉夫土崩瓦解,巴爾幹半島再沒有一個強勢的區域勢力能和美國抗衡。

這就很容易理解,即使南斯拉夫和平演變後,美國硬要將其大卸八塊,直到將塞爾維亞這個前南地區的相對優勢族群徹底壓制到一個內陸小國,美國才鬆了一口氣。

十幾年過去了,巴爾幹半島有了難得的和平,然而,這也是嚴重依賴西方的強大外力壓制而得到的和平。

不過,世事變幻,風雲莫測。如今的西方勢力如日中天,但俄羅斯、土耳其,甚至伊斯蘭勢力又何曾沒有過無上輝煌。日中則昃,月滿為虧,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西方勢力也會有衰退的那一天。到那時,這個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還是難以逃脫掉其多災多難的命運。到那時,巴爾幹是否還有一個如同南斯拉夫一樣強大的本土區域勢力?

作為前南主體的塞爾維亞民族,一百多年的悉心經營,才有了南斯拉夫的強大。可是,巴爾幹敏感的地緣關係,決定了塞爾維亞民族的長久努力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塞爾維亞民族或是已認清了這個現實,所以才會在西方多處刁難之下還要笑臉迎人,忍氣吞聲,從最初的強烈反抗到最後申請加入歐盟。塞爾維亞為了當下,對西方的態度強勢大逆轉。

那麼塞爾維亞會一直甘於這樣的苟且嗎?


雲石君

在今天的巴爾幹半島,曾經有一個面積廣闊的國家。這個國家以南方斯拉夫人的祖國自居,曾經囊括了今天近2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近2300萬的人口,赫然以東南歐第一大國自居,這個國家便是南斯拉夫。然而,在今天的歐洲地圖上,我們卻難以尋覓這個國家的蹤跡,為什麼南斯拉夫國家消失了呢?

斯拉夫的反侵略聯盟

公元七世紀,南斯拉夫人進入巴爾幹半島,各氏族部落之間連續不斷地發生戰爭,拜占庭人、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人都曾爭奪佔領這一地區。在不斷的外族入侵與內部爭鬥中,南斯拉夫人分成了不同的族群。在反抗法蘭克王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過程中,斯洛文尼亞最早在7世紀時期建立了自己的公國,而克羅地亞人在924建立了一個信奉天主教的王國。公元十二-十四世紀,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與黑山人先後也建立起自已的國家,其中賽爾維亞信奉東正教,而馬其頓人則長期歸屬於拜占庭的統治下,並未建立起自己的國家。

公元14世紀開始,隨著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擴張,這些零散的斯拉夫國家或者淪為蘇丹的臣民,或者被迫依附於奧地利與匈牙利(後來的奧匈帝國),這一時期的巴爾幹半島上,南斯拉夫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存在感。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巴爾幹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塞爾維亞與黑山率先從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上獨立出來。

在後來的一戰中,奧匈帝國與土耳其的再次入侵讓這些南斯拉夫人(無論獨立與否)開始聯合起來,1915年從奧匈帝國統治下逃亡國外的著名資產階級政治家在倫敦組成南斯拉夫人民委員會,開始了南斯拉夫走向聯合的過程。一戰結束後,1918年12月1日,南斯拉夫各族在貝爾格萊德宣佈成立塞爾維亞一克羅地亞一斯洛文尼亞王國。這個王國是南斯拉夫人的第一次聯合。

圖/一戰時期的巴爾幹

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聯盟

一戰之後的南斯拉夫是以君主立憲制的王國形式存在。1941年3月25日南王國茨維特科維奇政府在維也納簽署了參加軸心國公約的議定書,這一舉措使國內積聚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社會矛盾迅速加劇。正因如此,當時的王國政府在實行的第二個月就被推翻,卻也招致了希特勒與墨索里尼的怒火,4月份,南斯拉夫在11天內被法西斯國家佔領,整個國土被瓜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已經習慣了反抗侵略的南斯拉夫人這時重新拿起了武器,只不過,這次站在領導位置的是南斯拉夫的共產黨人。1941年6月27日,以鐵托為最高統帥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擊隊最高指揮部成立。這批紅色力量在1941-1943年的兩年間堅強抵抗了法西斯國家的五次圍剿戰爭,並且成功地保存了軍事力量。1944年,隨著蘇德戰爭的攻守逆轉,蘇聯紅軍攻入南斯拉夫,雙方在貝爾格拉德實現了“紅色會師”。

圖/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成立了聯邦人民共和國(由各個獨立的民族邦組成),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不同於蘇聯控制下的東歐國家,南斯拉夫在50年代就走上了獨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並主導了第三世界國家不結盟運動的開展。然而,在1980年鐵托逝世之後,南斯拉夫各聯邦共和國之間日益鬆散,民族分裂主義加強,再加上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這個曾經繁榮的社會主義大國在1991-1992年間解體,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和馬其頓相繼解體,南斯拉夫統一國家的歷史宣告終結。

圖/南斯拉夫的分裂

南斯拉夫國家可以說從誕生之日開始就是一個反抗侵略的聯盟性質國家,其內部存在著複雜的民族與宗教分別,並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民族共同體,這也是導致南斯拉夫最後消失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南斯拉夫)伊萬·博日奇 西馬·契爾科維奇等,南斯拉夫史 (上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

2. 江春澤 汪麗敏等編著,南斯拉夫,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


歷史研習社

跟隔壁阿爾巴尼亞相比,南斯拉夫鐵托的自治社會主義就失於寬仁,經濟上工人自治,政治上共和國各自為政,意識形態上也很寬鬆。偏偏南斯拉夫是多元宗教文化的國家,幾大民族其實都是同文同種的兄弟,但受周邊大國的影響,分別信了天主教,東正教,綠教。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打壓宗教勢力,統一國家認同就無法樹立。鐵托怎麼辦呢?對氾濫的宗教極端思潮,尤其是波黑的綠教極端分子伊澤貝特戈維奇,放任自流,沒有嚴懲。結果鐵托死後,全面失控,三大宗教替代紅色意識形態,信徒以神的名義,開始了親痛仇快的民族仇殺!

阿爾巴尼亞同樣有三種宗教,但始終阿爾巴尼亞民族認同才是第一位的,不管什麼教徒,首先你是阿爾巴尼亞人。鐵托的老鄰居老對手霍查出身阿訇家庭,深知宗教的威力,嚴厲鎮壓教會勢力,甚至禁絕一切宗教,宣佈阿爾巴尼亞為無神論國家。雖然阿爾巴尼亞日後變色了,霍查也被鞭屍,阿爾巴尼亞社會卻沒有被不同宗教信仰撕裂,宗教感情很淡。


鄭靖遠秋名山下新司機

前南斯拉夫解體的原因很複雜,是內外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部複雜的民族關係,外部西方勢力的滲透與分化。巴爾幹半島一直有“歐洲火藥桶”之稱,這是由其該地獨特的地緣政治環境決定的,該處西北面是“公教”的中歐,東北面又是東正教的俄羅斯,東南是伊斯蘭世界,歷史上是各方勢力爭奪的要地。除了該地宗教複雜,還有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雖然有矛盾,但是大多相安無事,不過隨著近代民族國家思想的傳入,複雜的民族形勢也為日後的紛爭買下了隱患。


二戰尾聲,在蘇聯的幫助下,鐵托領導南斯拉夫人民取得最終的勝利。開始領導前南地區,其採取包容的民族政策,打壓大塞爾維亞主義,倡導大南斯拉夫民族國家的認同。然而伴隨著,東歐鉅變、蘇聯解體,前南地區成為西方勢力滲透重要目標,民族自決推動下,聯盟內部民族矛盾逐步被激化,前南地區開始動盪,最終陸續開始分裂,分裂成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六個主權國家。


古姿

同意各位分析的內因外因👍

90年代之前,前南可是教科書裡的“聯邦制”典範。前南消失是“聯邦制”最大的笑話;前蘇聯也是聯邦制,同樣也消失了。下一個該消失的,恐怕就是西半球的那個聯邦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