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組建解放軍五大野戰軍?

中共中央是從1948年秋天才開始面對統一各根據地軍事力量問題的。毛澤東在9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講:仗打到現在,出現了正規化的問題,編制要統一起來了。但當時毛估計還要5年時間才能打敗國民黨,因此,統一編制的問題還顯得不十分急迫。他甚至還擔心,過早統一,後勤補給仍舊各補各的,正規化不僅實現不了,還會造成很多麻煩。

但進入1948年11月,毛澤東對戰爭形勢的估計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明確提出:“我軍大約再以一年左右的時間,再殲其一百個師左右,即可達成根本上打倒國民黨之目的。”

毛澤東為何組建解放軍五大野戰軍?

為此,經周恩來起草,中共中央軍委於11月1日頒發了《關於統一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第一次提出了整編全國軍隊的要求。《規定》將全軍各地的部隊按地域劃分為四大野戰軍,即: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

其中,西北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習仲勳分別任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中原野戰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張雲逸任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由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劉亞樓任參謀長。

毛澤東為何組建解放軍五大野戰軍?

五大野戰軍

但進入1949年1月,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相繼勝利,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軍隊損失殆盡,偌大的北中國實際已成為共產黨的天下,蔣介石100餘萬殘軍紛紛退守長江以南。這樣,我各野戰軍的作戰範圍必將突破地域的界限,掃平南中國、從根本上推翻蔣家王朝已是指日可待。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先前以地域命名的野戰軍番號已不合時宜。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張德生任副主任),下轄第1、第2兵團共6個軍;

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段君毅任後勤部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3、第4、第5兵團共10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

毛澤東為何組建解放軍五大野戰軍?

陳毅

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任副主任),下轄第7、第8、第9、第10兵團共16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及華東海軍;

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共12個軍,另加1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兵司令部及兩廣縱隊。

在這次整編中,中央軍委還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軍”,受毛澤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下轄第18、第19、第20兵團共11個軍。不久(即1949年3月17日),中央軍委又決定組織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太原前線司令部和以徐向前為書記的黨的總前委,統一指揮“華野”各部隊。

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編制時間不長。

“一野”持續時間僅1年零3個月,於195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取消其番號,所屬部隊歸西北軍區管轄。

“二野”持續時間1年零1個月.於1950年2月,同率領第1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合併,組成西南軍區。

“三野”持續時間1年零7個月,於1950年8月取消番號,部隊全部歸華東軍區領導。

“四野”持續時間1年零3個月,於1950年4月取消番號,部隊歸中南軍區指揮。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二野、三野、四野”的誕生始末。

“華野”的番號、編制,更是經過了數度反覆的調整、變化。1949年4月25日,太原城的硝煙尚未散盡,第18、19兵團即接受新命令,調入一野,參加解放大西北的千里征戰;11月,第18兵團又調入二野參加大西南戰役;1950年,為適應剿匪任務的需要,其第20兵團除部分轉入特種兵外,一部分轉為地方軍區或公安軍;另外,第18兵團第61軍,於1950年2月兼由川北軍區領導,1951年3月其181師又調歸第60軍;1952年7月,第61軍番號正式取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