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房山的金代皇陵大解密

大房山

——金代皇陵大解密

■楊亦武/文

北京大房山的金代皇陵大解密

大房山金陵,位於北京房山區西部的大房山麓,是金代皇帝和宗室諸王陵寢的所在地。這座女真王朝的陵寢始建於金世英於貞元三年(1155)三月,是北京地區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寢,兆域達156裡,其間分佈著光、熙、建、輝、安、定、永、泰、獻、喬、睿、恭、思、景、興、裕、道17座帝陵和唯一的一座后妃陵——坤後陵,此處還有埋葬完顏宗室的“諸王兆域”。

明代晚期,女真人後裔滿族人的後金政權也就是後來的清王朝在東北崛起,屢次打敗明朝軍隊,明統治者惑於形家之說,認為是滿人的祖陵大房山王氣太盛。所以,明天啟二年(1622)拆毀金陵,斬斷地脈,大房山金陵遭遇滅頂之災。

大一統雄心,海陵王遷陵大房山

金代帝王陵寢原在東北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金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於燕(今北京),改稱中都。遷都以後,海陵王決定把皇家陵寢遷往中都。在遷都同年,海陵王派出司天臺官於中都的燕山四周勘陵,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選中了中都西南良鄉西五十里的大房山。

大房山是一座歷史名山,主峰茶樓頂,俗稱貓耳山,海拔1307米。山脈西來北折雄亙於中都西南,支支派派,騰雲作雨,如群龍出世,是中都一帶少有的形勝之地。大房山東北有支脈九龍山,九龍山右側有一嶺於大房山下逶迤而南,這就是鳳凰山。鳳凰山以東崗巒起伏,與鳳凰山形成了一道平坦開闊山谷,由南向北,通過一道天造地設的“龍門”,直抵九龍山下,這就是大房谷。

大房谷盡頭的九龍山下,林木茂密,青峰碧樹中掩映著一座規模宏敞的佛寺。於是,海陵王決定以大房山下的九龍山為中心,在大房山麓營建帝陵。

海陵王勘陵有其現實的政治目的。金皇統九年(1149)十二月,海陵王弒熙宗自立,當時金國經過太祖、太宗、熙宗三世三十五年的經營已擁有了秦嶺、淮河以北的大半個中國版圖,而國都還偏居於東北的上京會寧府。從削滅南宋統一天下的政治目的出發,海陵王決定把政治重心南移,所以上臺不久就做起都城南遷準備,並於天德三年(1151)三月下詔擴建燕京城、營建宮室。貞元元年(1153)二月,海陵王從中京出發前往燕京,一個月後到達燕京,宣告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汴京為南京,中京為北京。

海陵王遷都曾遇到政治阻力,一些王公大臣以上都會寧府是國家“根本”為由反對遷都。於是,海陵王決定把祖宗陵寢遷於中都,以此鞏固中都的國都地位,確保政治重心南移,以實現其滅宋的政治目標。

九龍山諸陵始營於金貞元三年(1155)三月,它是大房山金陵開始營建的標誌。當時九龍山下的臺地上有座古老的寺院叫雲峰寺,海陵王是毀寺建陵的。貞元三年(1155)十月,諸陵竣工,前後僅用七個月的時期。同時興工和完工的還有九龍山西嶺以西的鹿門峪(今名十字寺溝)諸王墓。

經海陵、世宗、章宗、衛紹王、宣宗五世六十年間的營建,大房山麓形成了一處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寢,兆域達156裡。金代帝王陵主要分佈在大房山東麓的九龍山、鳳凰山、鹿門峪。大金立國前的始祖以下10帝均遷葬於大房山。

大金國九帝除宣宗完顏珣葬汴京(河南開封)、哀宗完顏守緒葬蔡州(河南汝南縣)外,太祖阿骨打、太宗吳乞買、熙宗完顏亶、世宗完顏雍、海陵王完顏亮、章宗完顏璟、衛紹王完顏允濟七帝均葬於大房山。

大金追封的四帝,三位葬大房山陵:海陵父德宗宗幹(後遷葬諸王兆域)、世宗父睿宗宗堯、章宗父顯宗充恭。只是熙宗父徽宗宗峻葬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沒有遷葬大房山。

坤後陵是大房山唯一的一座后妃陵,乃世宗為昭德皇后烏林答氏而建,原葬有世宗烏林答氏以下六位后妃,世宗逝後烏林答氏從坤後陵遷興陵與世宗合葬。

八百年滄桑,一幕幕金陵遺夢

九龍山太祖陵區先後葬有七陵: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德宗順陵(後來遷入諸王兆域)、睿宗景陵、世宗興陵、顯宗裕陵、章宗道陵。九龍山西南的鳳凰山諸峪是大房山金陵的重要區域,十帝陵在石門峪,熙宗思陵在峨眉峪,斷頭峪、康樂峪均有金代陵墓出土。

八百多年前的金代,大房山麓的九龍山,林木茂密,山溪迴環,睿、恭、順、景、興、裕、道諸陵分佈期間,奇峰翠影間掩映出一座座帝王陵寢的紅牆碧瓦,龐大的漢白玉神道,雕龍飾卉,翁仲森森,拾級而上,直達九龍山主陵太祖睿陵,明樓、享殿、碑亭分佈期間,顯示出一代帝陵的威嚴與奢華。八百年的風雨,一座座陵寢煙消雲散,人們只能在一片廢墟中追憶往昔的繁華。

太祖睿陵 位於九龍山正中的主龍脈下,向南正對陵區神道,其西北殘存的寶頂為清代修陵時所建。墓壙用黃土從墓底夯築,以石槨頂板為準,其上平鋪200餘塊巨型花崗岩石塊。坑內發現四具漢白玉石槨,其正中偏南的石槨雕著龍,為太祖石槨。其北為一完整鳳槨,祔葬者為太祖欽憲皇后紇石烈氏。雕鳳槨蓋、槨身均為整塊石雕鑿而成,槨蓋呈長方形頂式,雕刻纏枝忍冬紋,四角刻捲雲紋,中間為雙鳳紋填金。石槨內放置木棺一具,木棺外壁為紅漆,漆外飾銀片鎏金鏨刻鳳鳥紋。在棺內頭骨處發現隨葬有1件金絲鳳冠及雕鳳鳥紋玉飾件。

當年,為防十帝陵所在的石門峪北峪山洪衝擊陵寢,特用山石於北峪西側的陵寢下自南而北築一道縱貫北峪的陵基和陵寢護牆。

北京大房山的金代皇陵大解密

北京大房山的金代皇陵大解密

太宗恭陵位於太祖睿陵東側1.5米處,與睿陵毗鄰。文物部門測定,地宮東西長9米、南北寬7米,亦為豎穴石坊,用純黃土回填夯實。此陵已被盜,盜洞內發現了“皇”、“帝”等字樣的殘碑石。

德宗順陵 在太祖睿陵西側1.5米處。這是一處東西長9米、南北寬5米的石壙豎穴墓葬,墓室內填土夯實,頂部西南角殘留東西長1.16米、寬46釐米的鋪地磚。

睿宗景陵在上京時,宗堯作為太祖子,以潞王的身份同哥哥宗幹、弟弟宗弼陪葬太祖睿陵,葬於上京的胡凱山。後來宗幹追封為帝,廟號德宗,先於金貞元三年(1155)十一月,遷葬於大房山太祖陵區,陵號順陵。七年後,宗堯亦遷葬於大房山,號景陵。直到大定二十二年(1182)宗幹才追削帝號遷出順陵,之前,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景陵和順陵並存於太祖陵區。1986年5月,景陵陵碑於德宗順陵前4米的位置出土。

世宗興陵位於在太祖睿陵西南大約80餘米處,由寶城、寶頂、享殿、碑樓等建組成。在20世紀60年代,清代重修的興陵建築尚保存完好,享殿和碑樓全部為紅牆黃瓦,碑樓四周高拱券門,外有磚鋪甬道,清康熙二年(1663)九月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立於碑樓之內。世宗是金代第一位直接葬於大房山的皇帝,興陵則是大房山陵遷中都後的第一帝陵。

顯宗裕陵在九龍山太祖陵區,2003年,文物部門在金陵考查中發現了一個漢白玉諡冊殘版,上面有殘存“英文睿德光”,而顯宗諡號為“體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諡冊一般為隨陵下葬,而顯宗的情況特殊,先以太子禮葬,後追封為帝,更墓為陵。所以,諡冊當是追封諡號時葬於本陵位的。顯宗諡冊的出土表明,裕陵就在九龍山下的太祖陵區。

章宗道陵在太祖陵區,與世宗興陵相近。明嘉靖八年《重修連泉古剎碑》記載,一僧來到太祖陵區,“前山遊玩金章宗古墓,後往從巔峰分林撥木至山”(指連泉頂)。可見,到明代章宗道陵在太祖陵區尚保存完好。

石門峪十帝陵石門峪在周口店鎮車場村南,南鄰峨眉峪,北鄰冷峪。石門峪十帝陵始營於睿、恭等陵禮成後的貞元三年(1155)未至正隆元年(1156)初之間。從營陵到十帝山陵禮成,歷時一年左右。

十帝原本是金朝立國前的十代部落首領,後來才追封為帝。原葬於上京會寧府,海陵王於貞元三年(1155)先遷太祖、太宗諸陵,再於正隆元年(1156)七月,命金王朝宗室、官居太保的完顏昂與翰林學士兼御史中丞納合春年前往上京,奉遷始祖以下梓宮。當年,為防十帝陵所在的石門峪北峪山洪衝擊陵寢,特用山石於北峪西側的陵寢下自南而北築一道縱貫北峪的陵基和陵寢護牆。現在護牆殘損嚴重,成為一道亂石堆,這石堆便是十帝陵的顯著標志。

峨眉峪熙宗思陵

峨眉峪位於周口店地區西莊村西,南為康樂峪,北面便是十帝陵所在的石門峪。據《金史》記載,金代第三位皇帝熙宗最終遷葬此峪,號思陵。今峨眉峪口梯田上,殘存金代溝紋磚、黃琉琉瓦及漢白玉殘石,似為熙宗思陵所在。熙宗是金代的第三位皇帝,皇統九年(1149)十二月,完顏亮、忽土、阿里出虎等人弒熙宗於寢宮。海陵篡立,降熙宗為東昏王,葬於上京會寧府其皇后裴滿氏墓中,貞元三年(1155)遷葬大房山。

疑雲團團,誰來解千古之迷

北京大房山的金代皇陵大解密

坤後陵建於大房山?

坤後陵葬者為世宗昭德皇后烏林答氏。金世宗在熙宗、海陵兩朝處境艱危,烏林答氏多次獻謀保全世宗,最終為世宗獻出生命。世宗得繼大統,中興祖業,成為有金一代明主,烏林答氏功實居首。

世宗在濟南,海陵王召烏林答氏來中都。為了保全世宗的生命和名譽,烏林答氏決定以死相殉。烏林答氏離濟南,從行者察覺到她有自殺的意圖,一路防護甚謹,行至良鄉,距中都只有七十里的路程,防護稍緩,烏林答氏得間自殺。為避海陵之禍,世宗未親往治喪,也未派人料理喪事,烏林答氏便在良鄉草草掩埋了。

幾年以後,世宗自濟南改西京留守,過良鄉,才順便使魯國公主葬烏林答氏於宛平縣土魯原。世宗即位,大定二年(1162),追冊為昭德皇后。大定十九年(1179)改卜於大房山,建坤後陵。

諸王兆域煙消雲散?

金貞元三年(1155),海陵王在營造九龍山太祖陵區的同時,建了鹿門峪諸王兆域,用來安葬宗室諸王。

鹿門峪的第一批葬者,是貞元三年(1155)金熙宗以及與他一同從上京遷葬的宗室諸王。金熙宗是鹿門峪諸王兆域中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葬者。之後有記載的葬者有宿王矧思阿補、海陵太子光英、廢帝海陵王完顏亮、榮王完顏爽。大定二十二年(1182),海陵王之父宗幹被削去帝號,從九龍山太祖陵區的順陵遷出,也改葬在鹿門峪諸王兆域。

梁王宗弼何以遺蹟皆無?

梁王宗弼俗稱的金兀朮,金史沒有明確記載他的葬所。梁王宗弼為太祖第四子,是金代赫赫有名的軍事家,開國元勳。一生戎馬征戰二十多年,立下汗馬功勞,最大的功績是迫使宋帝劃淮為界,為金國贏得了大半個中國的版圖。

文物考古專家、金史專家和地方學者踏遍大房山麓,苦苦尋找了半個多世紀,至今無果。

海陵王埋骨何處?

廢帝海陵王最初也葬在於鹿門峪。海陵王完顏亮,金太祖孫,太祖庶長子宗幹第二子,金皇統九年(1149)十二月以弒熙宗篡位,坐上皇帝寶座。正隆六年(1161)十一月,浙西兵馬統制完顏元宜等軍反,弒海陵王於揚州瓜洲渡,其柩置之南京(今河南開封)班荊館。大定二年(1162)4月,遷葬於大房山鹿門峪諸王兆域中。

大定二十一年(1181)正月,金世宗下詔,廢海陵王為庶人,隨即海陵王被遷出鹿門峪諸王兆域,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瘞之閒曠,不封不樹”,甚至連葬所地名都沒有留下來。

衛紹王葬於斷頭峪 ?

斷頭峪在鳳凰山最南端,為鳳凰山諸峪之首。1972年12月,長溝峪煤礦在斷頭峪建築職工住宅樓,基建施工中發現一組石槨墓。

該墓位於斷頭峪西山坡,由五具石槨組成,這五具石槨成十字形,主墓及兩側二石槨東西向,主墓首尾二石槨南北向。由主墓的紅木棺兩側以銀龍裝飾可以斷定,這是一座帝陵,墓主是金代的某位皇帝,周圍四槨,當是袝葬的四后妃。傳說,金世宗第七子、金國第七位皇帝衛紹王葬於此,不知真假。

誰葬康樂?

康樂峪在斷頭峪以北,峨眉峪以南,因峪中有康樂寺而得名。1994年,康樂峪峪口北側低矮坡嶺下出土一具金代石槨。石槨出土處的墓穴尚存,漢白玉石槨板就遺留在附近。由於遺骨和隨葬品遺失,無從斷定墓主的身份。康樂峪葬者究竟是誰?還需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