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39的多爾袞爲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多爾袞少年得志,一生戰功顯赫。他帶領八旗軍隊攻入北京,幫助年少的順治帝一統中原,開啟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歷史篇章。開國定製的多爾袞位高權重,卻在正值壯年時突然發病去世,死後不久便被朝廷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祭家產、罷廟享、斷其後嗣、掘墓、開棺、鞭屍……這些舉措,都是政治舞臺上權利爭奪的結果。

活了39的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多爾袞畫像

多爾袞是個文武全才,一生跌宕起伏。他為何會在爭奪金汗位時失敗?他是否有意奪取大清帝位?他與孝莊太后的關係為何?多爾袞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個不解之謎。

活了39的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多爾袞影視形象

多爾袞死後獲罪,遭到殘酷而血腥的清算,至於他得禍的原因,史書歸罪為他想當皇帝。但是乾隆帝確認為這是“誣為叛逆”。那麼多爾袞是否真的有叛逆之心呢?

活了39的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多爾袞(右)影視形象

少年得志的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死後,與皇太極爭奪後金汗位失敗,其母阿巴亥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因所謂的太祖遺命而被迫自盡殉夫。得寵於努爾哈赤的多爾袞本是最有可能繼承汗位的人選,如今卻被皇太極替代,內心的不甘可想而知。但多爾袞通過卓著的戰功逐漸獲得了努爾哈赤的信任,也正是通過這種信任,他開始逐漸削弱昔日曾打擊他與母親的敵對勢力,等待時機,覬覦權柄。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所做的幾項決定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對帝位有野心。

活了39的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多爾袞(右)影視形象

第一,多爾袞擁立了年僅6歲的福臨登位。這是他權衡各方面所作出的決定。因為皇太極死後,與多爾袞爭奪帝位最大的對手就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綜合方面條件來說,豪格與多爾袞勢均力敵,但是豪格卻在爭奪過程中取得了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支持,這給多爾袞造成了更大的威脅。權衡利弊,選擇福臨繼位,就可以有效的阻止豪格奪得帝位,而且年僅6歲的福臨在多爾袞看來也只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可以很容易的掌握。這樣的做法是不得已的選擇,把皇位給一個孩子總要好過給一個強勁的對手。對多爾袞而言,福臨也只是暫時替他保管皇位而已,他需要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打擊自己強勁的對手。

活了39的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江山風雨情》皇太極形象(唐國強 飾)

第二,福臨繼位之後,多爾袞對小皇帝的態度很放任,福臨幼年無法親政,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多爾袞開始逐漸培植自己的勢力。一方面,多爾袞放任福臨玩樂,不為他選擇老師來教導,也可以說是多爾袞並不希望其可以成才,從此來減少福臨對自己的威脅。另一方面,多爾袞也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還以自己正妃去世為由,強行要求小皇帝到攝政王府向他請安,這顯然就是在向小皇帝示威。

活了39的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皇太極畫像

第三,多爾袞對待曾經的敵人豪格和濟爾哈朗的態度。多爾袞對共同主政的濟爾哈朗也是懷恨在心,因為濟爾哈朗曾先主張豪格為帝,而後又同意立福臨,就是沒投多少多爾袞的票,多爾袞早就對此耿耿於懷。於是多爾袞巧立各項罪名,最後把濟爾哈朗擠出了權力中心,由自己的同母胞弟多鐸取代了濟爾哈朗。同時多爾袞也想著記得主要政敵豪格開刀,將豪格廢為庶人。雖然有小皇帝為豪格求情,但是豪格終究沒有逃出多爾袞的手心,冤死獄中。豪格死後,出於政治上的報復心理,多爾袞將豪格的正妃娶入府中,成為繼妃。

活了39的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皇太極影視形象(劉愷威 飾)

多爾袞相繼除去兩個政敵後,順治五年(1648年)代善去世,多爾袞又減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其後不到一個月,多爾袞便稱皇父攝政王。在此之前,順治帝為了安撫多爾袞,已經賜封其為皇叔父攝政王。現在由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活了39的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大解密

多爾袞漫畫形象

多爾袞死後下葬之時,還偷偷將生前準備的黃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等放入棺內。而這些東西,也只有皇帝才擁有使用權。

多爾袞生前沒有公開稱帝,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其實力不能與皇權相抗衡,但是從他的種種跡象表明,他確實是有謀逆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