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宋朝時,文廟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稱為“文宣王廟”,文廟裡有孔子的七十二門徒陪享。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稱為武成王廟。與文廟相對應,官方評選出陪祭武廟的七十二將。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 、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 李光弼 人等二十九人; 四檔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等三十三人。

前面幾篇說過了一二三檔的武將,這篇咱們來介紹四檔的武將。

四擋(41-50):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菏澤市定陶區)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有《吳子兵法》傳世。

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吳起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吳子兵法》。在《吳子兵法》中,吳起主張把政治和軍事結合起來,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起更重視政治教化,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和民眾。吳起還從戰爭起因上將戰爭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主張對戰爭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田單(tián dān)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人,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管理市場的小官)。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擊破燕軍,收復七十餘城,因功被任為相國,並得到安平君的封號。據《戰國策》所述,田單後為趙將,受封都平君。趙國用三個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鎮共五十七個送給齊國換來田單,田單為趙國攻下燕國三座小城。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安平君田單”。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趙奢、廉頗、李牧、王翦而已。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趙國邯鄲人(今河北邯鄲),趙武靈王之子,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簡曰馬氏。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餘歲。後埋在邯鄲市區西北十五公里處的紫山地區。

據《戰國策·趙策》記載,趙奢曾對平原君趙勝提過自己曾經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為上谷守。

據《戰國策》記載,閼與之戰後,田單曾與趙奢論兵。田單與趙奢的主張相反,認為兵士數目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兵士數目多會影響國內農耕,造成糧食供應困難,是“自破之道”,因為古代帝王的兵力不過三萬,便可令天下諸侯臣服,但趙奢卻認為當時必須具有十萬、二十萬兵力才足夠“服天下”,這也是田單不服氣趙奢的地方。

不過趙奢隨後表示,古代天下分為萬國,最大的城不過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過三千家,用三萬兵攻或守,對將帥來說沒有困難。可是當時存世的,只有戰國七雄,千丈之城,萬家之邑可謂比比皆是。以三萬兵野戰未可言必勝,圍城更加不用指望。他認為田單不只不懂得用兵,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更少得可憐。田單聽了,感嘆自己沒有想得這麼深遠。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趙馬服君趙奢”。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廉頗、李牧、王翦而已。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王翦(出生和逝世時間不詳),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王翦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作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王翦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戰功最大。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秦將王翦”。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趙奢、廉頗、李牧。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彭越(?—前196年),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諸侯王,秦末聚兵起義,初在魏地起兵,後率兵歸劉邦,拜魏相國、建成侯,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後因被告發謀反,被劉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誅滅三族,梟首示眾。

彭越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游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以說是游擊戰的始祖。論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他不如韓信,但論功績,他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率部在楚軍的後方開展游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於應付,使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了前線漢軍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楚漢戰爭正是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後方游擊戰的基礎上,才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有機會殲滅項羽麾下疲憊的部隊,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漢梁王彭越”。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周亞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豐縣人,西漢時期的軍事家、丞相。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軍事才華卓越,在吳楚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拯救了漢室江山。後被冤下獄,閉食自盡。

縱觀周亞夫的一生,幹了兩件輝煌的大事:一是駐軍細柳,嚴於治軍,為保衛國都長安免遭匈奴鐵騎的踐踏而做出了貢獻。二是指揮平定七國之亂,粉碎了諸侯王企圖分裂和割據的陰謀,維護了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亞夫為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條侯周亞夫”。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為“烈”。

龍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首次帶兵出征。漢軍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潰敗無功,只有衛青一路勝利,奇襲了匈奴聖地龍城,俘虜700人,取得勝利。被封關內侯。

收復河朔: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自雲中出兵,西經高闕,再向西直到符離(今甘肅北部),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通稱“新秦中”),並在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帶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縣(今內蒙古杭錦旗北)。朔方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旗東,離包頭大約200公里。

奇襲高闕: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襲高闕,包圍右賢王,俘虜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衛青官拜大將軍,漢軍所有將領歸其統轄。

二出定襄: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斬獲萬餘人。

漠北大戰

:元狩四年(前119年)兩路出兵,遠涉漠北,和單于兵相遇,衛青以武鋼車結陣,以弱勝強擊敗單于主力。

衛青和霍去病關係親厚,漠北大戰時,李廣因喪失了立功封侯的最後機會,以及迷路的過失將會受到的軍事審問自盡。一年後(元狩五年),繼承其父郎中令的李敢怨恨衛青,擊傷了大將軍。衛青沒有追究這件事,霍去病知道後,沒多久就射殺了李敢為親復仇。

霍去病在去世前和公孫賀等人請立三子封王,以維護太子劉據的地位,也可以看出他和衛青的政治立場的一致。

衛青、霍去病都因軍功封侯,為國做出重大貢獻。所以即使衛皇后失寵,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絲毫未受影響。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西漢時趙氏族長。

趙充國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性。漢武帝時,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七百壯士突圍,被拜為中郎,歷任車騎將軍長史、大將軍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後將軍等職。他率軍擊敗武都氐族叛亂,並出擊匈奴,俘虜西祁王。漢昭帝死後,與霍光等擁立漢宣帝,封營平侯。累官蒲類將軍、後將軍、少府。神爵元年(前61年),計定羌人叛亂,並開展屯田。

趙充國晚年致仕後,仍常參與議論“四夷”問題。甘露二年(前52年),趙充國去世,年八十六。諡號“壯”。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趙充國善於治軍,愛護士兵。行必有備,止必堅營,戰必先謀,穩紮穩打。在平叛戰事中,他堅決採取招撫與打擊相結合、分化瓦解、集中打擊頑固者的方針,能和平解決的,決不訴諸武力,這完全符合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時他的主張受到朝廷大臣和宣帝的一致反對,但他無所畏懼,反覆上書說明這一方針的正確性和必要性,終於為宣帝和大多數朝臣所接受;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確為深謀遠慮之議,不僅在當時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對後世亦有深遠影響,因此他不僅是一代名將,而且是享有盛譽的軍事家。

趙充國一生的主要功績集中表現在晚年,七十三歲時,主動領兵出征,七十九歲凱旋迴京,以如此之老齡,頂風冒寒,堅守邊境,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也許與此有關,他在征戰中過份強調“窮寇勿迫”,因而曾放棄痛殲先零羌的戰機。趙充國退休之後,朝廷每遇邊防大事,便請他參加謀劃。趙充國去世後,宣帝以他功高蓋世,在未央宮中畫了像,供人瞻拜、紀念,成帝劉驁繼位後,又命黃門侍郎揚雄在畫像旁題詩讚揚。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寇恂(?-36年),字子翼,漢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五位。

寇恂出身世家大族,原是新朝上谷功曹,後與耿弇一起投奔劉秀,被任命為偏將軍、承義侯。此後,寇恂鎮守河內,治理潁川、汝南,協助劉秀建立東漢。

劉秀稱帝后,寇恂任執金吾,封雍奴侯。建武十二年(36年)病逝,諡號威侯。

光武帝南征,寇恂跟隨,直至潁川。盜賊見寇恂到來,全部投降,根本不用任寇恂為太守。光武帝所經之處,百姓們紛紛遮道請求,說:“願從陛下復借寇君一年”。光武帝只好命寇恂暫駐長社縣,鎮撫吏民,受納餘降。 [11]

寇恂治理潁川有政績,離任後隨帝再至至潁川,百姓請求再借寇恂留任一年。後就用“借寇恂、借寇”表示挽留地方官,含有對政績的稱美之意。

公元60年(永平三年),漢明帝命人繪二十八功臣像,掛於南宮雲臺,其中寇恂名列第五。

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執金吾雍奴侯寇恂”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寇恂亦位列其中。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賈復(9年-55年),字君文,漢族,南陽冠軍(今河南省鄧縣西北)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三位。

賈復儒生出身,新朝末年聚眾加入綠林軍。歸順劉秀後,隨其擊信都、攻邯鄣、戰真定、破鄴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戰功赫赫。

建武三年(27年),賈復出任左將軍。建武十三年(37年),定封膠東侯,食邑六縣。

賈復雖然出身文士,但是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

劉秀到信都後,拜賈復為偏將軍。同年五月,劉秀平定王郎,賈復因功遷都護將軍。後來在攻擊青犢起義軍的戰鬥中,賈復大戰先登陷陣,所向披靡,大敗敵軍,諸將都不得不信服他的神勇。

25年(建武元年)四月,賈覆在真定大戰五校起義軍,深受重傷。劉秀大驚說:“我之所以不讓賈復擔任與主力部隊配合作戰的將領,是因為他輕敵。果然,失去了一位名將。聽說他妻子懷了孕,如果生的是女兒,我就讓兒子娶她,如果生的是男兒,女兒就嫁給他。總之,不讓他為妻子兒女擔心哩!”不久,賈復傷病痊癒,在薊城追上劉秀,並隨軍攻破鄴城。

同年六月,劉秀稱帝,賈復拜執金吾,封冠軍侯。不久,賈復渡黃河攻打洛陽朱鮪,又大戰白虎公陳僑,連戰連勝。26年(建武二年),賈復加加穰、朝陽二縣食邑。

此時,在南方還有許多更始政權中的大將沒有投降,其中包括郾王尹尊。劉秀帝召集諸將商議,並問誰敢前往。賈復慨然回答說:“臣請命攻擊尹尊。”劉秀笑道:“執金吾去攻郾王,我還有什麼憂慮呢!大司馬應去攻宛。”於是派遣賈復與騎都尉陰識、驍騎將軍劉植攻打尹尊。不久,尹尊投降。賈復又率兵東打淮陽太守暴汜,暴汜投降。同年秋,賈復又平定召陵、新息。

27年(建武三年),賈復遷左將軍。同年,賈覆在新城、澠池連破赤眉軍,與劉秀在宜陽會師,迫使赤眉投降。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41-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