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演員馬季?

會行走的書櫃


429方寸世界

在我心目中,馬季是相聲大師。相聲界可稱大師的人屈指可數,侯寶林算一個,劉寶瑞算一個。

相比這兩個前輩,馬季的成就好像沒有那麼大,但他憑著年輕的熱情和對相聲的執著,通過創作和表演大量傳統作品和新作品,大大豐富了相聲的藝術色調,拓展了相聲反映現實生活的功能,尤其是把歌頌型相聲發展到了極致。

儘管把相聲簡單地分成諷刺型和歌頌型並不合理,但在馬季活躍在舞臺的時代這是事實。馬季在這兩方面題材上都創作和表演了很多優秀作品,諷刺作品自不必說,《吹牛》、《多層飯店》、《一僕二主》和《五官爭功》的經典性已然確立,單說歌頌型作品,馬季的貢獻也可謂巨大。

這種貢獻並不是單指作品的影響,或者說向社會輸出的正能量,更是說這些作品為當時相聲的多元化創作提供了可能。相聲演員總說“理不歪,笑不來”,似乎只有刺破一些什麼才能形成笑料,而馬季的《畫像》、《友誼頌》、《找舅舅》,讓歌頌新生活和先進人物也可以變得輕鬆有趣,引人入勝。

歌頌型相聲在馬季之前已有人開始實踐,但真正把這種類型作品推向高峰的是馬季。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並非只是他發現的新事物多麼新奇,而是創作中他成熟而自然地運用了相聲的傳統創作規律,這讓他的相聲在當時聽起來既是充滿新意的,又是人們熟悉的,願意去接受的。

時代背景也同樣重要,不管客觀上看那段時代如何,但在人們心目中那是充滿希望的新年代,人們從內心願意去相信一些什麼,相信一切都會變得更好。這就讓人們對馬季的歌頌型相聲不牴觸,不反感,也就更願意笑出來。觀眾是否抱有輕鬆開放的心態,對於一個喜劇作品的被接受程度非常重要。

馬季先生去世後,侯耀文曾毫不避諱地指出,他的父親侯寶林先生當年扛起過相聲的大旗,而在侯先生去世後,馬先生本應接過大旗扛起來,但是他沒有。我不知道這一說法的具體來源和前後語境,但總覺得這樣說並不妥當,如果說馬季先生沒有扛,那麼當時誰在扛呢?

相聲隊伍裡是有一支“馬家軍”的,說的就是馬季那些徒弟們,包括姜昆、馮鞏、劉偉、趙炎、黃宏等。這些人幾乎都是通過80年代的央視春晚被觀眾熟悉的,而馬季是早期春晚的積極參與者。至於後來春晚相聲出現的侷限性,馬季應該也是能看到的。

他也看到了相聲振興的希望在劇場,還注意到郭德綱,甚至曾託人帶話說想見見這個年輕人。只是陰錯陽差雙方始終沒能見面。

馬季是繼承者,也是開拓者,是相聲大師。


鄭捕頭

有人說馬季是相聲大師,可也有人不同意。相聲大師不是一個職稱,沒有評選這一說。當然,也沒有評判的標準。每個相聲迷都有自己喜歡的相聲大師,可以是馬季,也可以是別人。

不管馬季能不能被稱為相聲大師,他對相聲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中國相聲界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這一點應該沒有人不承認。再有一點就是馬季的徒弟都很出色。他一共收了21位徒弟,其中家喻戶曉的相聲演員就超過一半,包括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王謙祥、李增瑞、常佩業等人。小品演員黃宏也是他的徒弟。姜昆長期擔任中國曲藝的領導,馮鞏也是中國曲協的副主席。在文字輩相聲演員裡,徒弟能有如此成就的,除了馬季,應該沒別人了。

當然,馬季也飽受爭議,因為他是歌頌型相聲的始祖,但看問題得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來看。那個時期,不說歌頌型相聲就上不了臺。既然無力改變大環境,順應形勢也是一種態度,不必過於求全責備。一個演員離開了舞臺就不再是演員了。至於馬季打沒打他師父侯寶林,馬季的兒子在訪談節目裡徹底予以否認,還說黃宏的父親可以做證。

馬季一輩子其實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說相聲。他說:“我馬季守了一輩子相聲這個瓜,就讓他守下去吧。“ 這一點尤為可貴。他力挺郭德綱,為德雲社寫社名,也引起不小的紛爭。既然馬季都無力讓相聲界的同行團結起來,那麼別人就更沒這能力了。難怪馬季生前說他太喜歡相聲這門藝術,但太討厭這支隊伍了。


蕭陶

個人感覺,馬季先生的相聲生涯,兼容有餘,特色不足。五十年代中期,馬季出世。一個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馬季,竟然引發了眾團奪將、四老爭徒的戲碼,這是武俠小說短打評書裡都難以見到的回目,就這麼真實的在北京發生了。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到,二十出頭的馬季,在相聲修為上已經是同齡人當中的佼佼者了。中央廣播說唱團憑藉四老拿下了馬季,領導最終拍板,四老授藝么雞負責,馬季從出世以來就佔有了最多、最好的資源,這是令人多麼羨慕的一件事,多少人窮其一生,都難以企及。『一徒四師』這種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也暗暗的對馬季藝術生涯的風格埋下了一枝伏筆。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相聲發展有兩個黃金年代,一個是建國後至文革前,一個是開放後至九十年代初。馬季在這兩個時期當中均能有所建樹,傳統、創新兩手並重無一偏廢,真的是難能可貴。馬季的傳統作品,諸如《找堂會》《鬧公堂》《賣布頭》等,原汁原味,字字入耳,風格清新而不失古韻。馬季的兼容性可見一斑。十年浩劫當中,相聲一度斷絕。馬季的《友誼頌》,是相聲在文革當中續上來的第一口氣,也是當代歌頌類相聲的一個開端。可以這樣說,目前的歌頌類相聲,從形式上還能隱約看到《友誼頌》的影子,馬季又成了歌頌類相聲『初代機』的『總設計師』。馬季的兼容性又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否則,相聲要想『續命』只能等到改革開放了。我們注意到,馬季在新作品的創作當中,融入了大量的傳統相聲的技巧,舊活新使、新活老味兒,這源於馬季青年時在傳統相聲環境中的浸淫,同時鮮明的體現出馬季兼容幷包的風格特點。改革開放以後,最初的『批判相聲』,有馬季(《舞臺風雷》),後來的諷刺相聲,有馬季(《多層飯店》《北京之最》),中間穿插的調侃類相聲,有馬季(《老馬家》《老少樂》《地名學》)。可以說,舞臺需要什麼樣的作品,馬季就能拿出什麼樣的作品,八九十年代的馬季,是火力全開的馬季,是『無敵』的馬季。馬季強大的兼容性展露無疑。筆者認為,馬季如此兼容幷包的風格,與其『一徒四師』的培養模式是分不開的。本來是決策層對中廣四老的平衡手,無意中卻把馬季塑造成了一個『一專多能』的通才。這種兼容,陪伴了馬季整個的相聲生涯,換句話說,馬季一直在這種中庸的調和路線上不急不徐地前進著。當然,有利就有弊。這種兼容所帶來的弊端,就是個性的缺失。早期的馬季神似侯寶林,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筆者初聽相聲時,曾一度將馬季郭全寶的《戲迷》誤認為侯寶林逗哏,cosplay的水平可見一斑。70-90年代的馬季,更多的選擇了表演藝術與文化環境的妥協。正如 @國樂joker 提到的『跟形勢跟得緊』。這種調和似乎已經進入了馬季的骨髓和神經,成為了他下意識的反應而非刻意的偏好。從表演風格來看,馬季的個性化元素的確也是不多。《妙語驚人》一作,天津常白亦有資料傳世,孰強孰弱不提,但常白的表演更個性化,自身特色更加濃郁。《王金龍與祝英臺》天津劉文亨、王文玉也曾登臺表演,甚至個人覺得某些段落劉文亨要超過馬季。馬季『通才』屬性的短板在這方面暴露無遺。傳統相聲更是如此,馬季的傳統作品風格似乎與北京二趙、天津馬志明類似,分化程度極低,是教科書式的資料,可供初學者模仿,是相聲入門的必修課。從收徒來看,馬季沿承了其師侯寶林的收徒風格,桃李滿天下。大弟子姜昆屬於兵團調入、半路出家,拼命繼承馬季的相聲財富,但囿於能力所限不能照單全收,趙炎則是長期為自己捧哏的搭檔,其他徒弟諸如劉偉、馮鞏、笑林、王謙祥、李增瑞、韓蘭成、常佩業、黃宏等人,有些帶藝投師,有些掛名自學,真正能從身上看到馬季影子的鳳毛麟角,講真。馬季一生都在積極致力於推動相聲的發展與前進,年輕時幫著師父推,長大一點師父幫著推,成熟之後自己推,中老年則團結徒弟合力推。姜昆在這方面受到馬季的言傳身教,貢獻不小,可是同樣是囿於能力所限,強弩之末難穿魯縞。正如 @張羸 提到的,馬季晚年後,甚至為郭德綱站臺,這足以體現其推動相聲發展的積極程度。同時,也鮮明體現了馬季先生一脈相承的兼容思維。只可惜,所託非人,令人唏噓。最後,以馬季先生的一句名言作結:我太愛這門藝術了,我太討厭門裡這幫人了。馬季的相聲生涯,可以說是在兼容中求創新,在妥協中求改變,犧牲了自己,推動了相聲。綜上所述,個人認為馬季先生的相聲生涯,兼容有餘,特色不足。

三扒婆

馬季趙炎: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88, "thumb_url": "3cbd00046a8dd53bb0fd\

博士爺爺

相聲既不是諷刺藝術,也不是歌頌藝術,它是一門喜劇藝術,諷刺、歌頌以及對時代的刻畫都是手段和工具,都是服務於幽默這一最終目標的,工具和技巧的運用不能汙染語言環境。能否以文明的語言合理運用諷刺和歌頌達到良好的喜劇效果是判斷相聲作品質量的合理標準。幾十年來,我們的相聲作家、綜藝導演以及大批盲目的忠實粉絲都本末倒置了。常寶華的《昨天》是歌頌相聲的最早代表,語言很文明,效果很顯著,馬季的《友誼頌》要晚若干年。


用戶50314568875

評價馬季之前,咱們先聊聊什麼算大師,馬季老先生到底是不是一代大師呢。我覺得當的其大師這個名號,有三點,第一,藝術造詣登峰造極。第二,不貪圖名利富貴,心胸豁達。第三點,看待問題公平公正。



第一,馬季先生的藝術造詣毫無疑問,登峰造極,開創了新式的歌頌相聲,使相聲走上了熒幕這個更大的舞臺,讓相聲聲名鵲起,使全國觀眾熟知並喜歡上這門藝術。教導的徒弟們馮鞏,姜昆,劉偉等在那個年代更是大放異彩。可惜徒弟們沒有徹底繼承馬季老師的衣缽,還有歌頌,但沒有了諷刺,沒有了歡樂。

第二,馬季老師從藝多年,以他的能力和地位完全可以在曲藝界呼風喚雨。但馬季老師只是兢兢業業的鑽研相聲藝術,給大家帶來了無數歡樂的作品,不在乎功名利祿。更不會為了所謂的一官半職低聲下氣。



第三,馬季老師心如明鏡,非常清楚誰對相聲做出了貢獻,誰把相聲帶到了深淵。當年郭德綱在相聲界備受排擠,幾乎沒有立足之地。然而馬老不止一次力挺郭德綱,更是說中國相聲後繼有人,因為還有郭德綱。自己的徒弟姜昆站在了對立面。足見老先生的公平公正。

所以馬季老師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火星生命

我是聽著馬季先生的相聲長大的。七八十年代,文藝生活饋乏。能聽上馬季先生說得相聲,那可以說心中別提多高興了。

馬季先生是著名大師侯保林的得意門生。當時曾出現名師爭高徒的情況。馬季除了他的天分之外,無疑受過三位名師的指導,加上個人的刻苦勤奮和努力,最終成為一代大家名師,成為近代最具影響力的相聲名家。

馬季先生由於他天資聰穎和知識的沉澱,鑄就了很多人膾炙人口的相聲段子。諸如“五官爭功”,“訓徒”“吹牛”“友誼頌”,“宇宙牌香菸”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

除此外,馬季先生還注意相聲事業的再發展。他注意精心培養,潛力挖掘人才。他相繼培養出姜昆,馮鞏,趙炎,劉偉等高徒,都在後來的相聲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時代的名人。


,馬季相先生馬季先生對相聲事業的貢獻,那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馬季先生是侯保林大師之後,又一代名家大師。


村野老辣

(論說歌頌相聲還是有幾段不錯的如侯耀文石富寬的《火熱的心》,趙炎的單口《追車》就不錯。)

馬季先生不僅演出了大量的精品佳作,還培養了許多徒弟,像姜昆,馮鞏,劉偉等等都曾是中國相聲界的著名演員………


荷聲茹夢

馬季千頃地裡一根苗,得天獨厚有幸得到候寶林,劉寶瑞,郭全寶,郭啟儒四位大師指點,對相聲起著程前啟後的作用,開創讚美相聲,將相聲在電視推廣進入千家萬戶功不可沒,見證相聲從輝煌走向沒落,最大貢獻陪養了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王謙祥,李增瑞,笑林,黃宏等一大批相聲骨幹人才,德藝雙馨,也許是相聲最後的一位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