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演员马季?

会行走的书柜


429方寸世界

在我心目中,马季是相声大师。相声界可称大师的人屈指可数,侯宝林算一个,刘宝瑞算一个。

相比这两个前辈,马季的成就好像没有那么大,但他凭着年轻的热情和对相声的执着,通过创作和表演大量传统作品和新作品,大大丰富了相声的艺术色调,拓展了相声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尤其是把歌颂型相声发展到了极致。

尽管把相声简单地分成讽刺型和歌颂型并不合理,但在马季活跃在舞台的时代这是事实。马季在这两方面题材上都创作和表演了很多优秀作品,讽刺作品自不必说,《吹牛》、《多层饭店》、《一仆二主》和《五官争功》的经典性已然确立,单说歌颂型作品,马季的贡献也可谓巨大。

这种贡献并不是单指作品的影响,或者说向社会输出的正能量,更是说这些作品为当时相声的多元化创作提供了可能。相声演员总说“理不歪,笑不来”,似乎只有刺破一些什么才能形成笑料,而马季的《画像》、《友谊颂》、《找舅舅》,让歌颂新生活和先进人物也可以变得轻松有趣,引人入胜。

歌颂型相声在马季之前已有人开始实践,但真正把这种类型作品推向高峰的是马季。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只是他发现的新事物多么新奇,而是创作中他成熟而自然地运用了相声的传统创作规律,这让他的相声在当时听起来既是充满新意的,又是人们熟悉的,愿意去接受的。

时代背景也同样重要,不管客观上看那段时代如何,但在人们心目中那是充满希望的新年代,人们从内心愿意去相信一些什么,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这就让人们对马季的歌颂型相声不抵触,不反感,也就更愿意笑出来。观众是否抱有轻松开放的心态,对于一个喜剧作品的被接受程度非常重要。

马季先生去世后,侯耀文曾毫不避讳地指出,他的父亲侯宝林先生当年扛起过相声的大旗,而在侯先生去世后,马先生本应接过大旗扛起来,但是他没有。我不知道这一说法的具体来源和前后语境,但总觉得这样说并不妥当,如果说马季先生没有扛,那么当时谁在扛呢?

相声队伍里是有一支“马家军”的,说的就是马季那些徒弟们,包括姜昆、冯巩、刘伟、赵炎、黄宏等。这些人几乎都是通过80年代的央视春晚被观众熟悉的,而马季是早期春晚的积极参与者。至于后来春晚相声出现的局限性,马季应该也是能看到的。

他也看到了相声振兴的希望在剧场,还注意到郭德纲,甚至曾托人带话说想见见这个年轻人。只是阴错阳差双方始终没能见面。

马季是继承者,也是开拓者,是相声大师。


郑捕头

有人说马季是相声大师,可也有人不同意。相声大师不是一个职称,没有评选这一说。当然,也没有评判的标准。每个相声迷都有自己喜欢的相声大师,可以是马季,也可以是别人。

不管马季能不能被称为相声大师,他对相声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中国相声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不承认。再有一点就是马季的徒弟都很出色。他一共收了21位徒弟,其中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就超过一半,包括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常佩业等人。小品演员黄宏也是他的徒弟。姜昆长期担任中国曲艺的领导,冯巩也是中国曲协的副主席。在文字辈相声演员里,徒弟能有如此成就的,除了马季,应该没别人了。

当然,马季也饱受争议,因为他是歌颂型相声的始祖,但看问题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那个时期,不说歌颂型相声就上不了台。既然无力改变大环境,顺应形势也是一种态度,不必过于求全责备。一个演员离开了舞台就不再是演员了。至于马季打没打他师父侯宝林,马季的儿子在访谈节目里彻底予以否认,还说黄宏的父亲可以做证。

马季一辈子其实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说相声。他说:“我马季守了一辈子相声这个瓜,就让他守下去吧。“ 这一点尤为可贵。他力挺郭德纲,为德云社写社名,也引起不小的纷争。既然马季都无力让相声界的同行团结起来,那么别人就更没这能力了。难怪马季生前说他太喜欢相声这门艺术,但太讨厌这支队伍了。


萧陶

个人感觉,马季先生的相声生涯,兼容有余,特色不足。五十年代中期,马季出世。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马季,竟然引发了众团夺将、四老争徒的戏码,这是武侠小说短打评书里都难以见到的回目,就这么真实的在北京发生了。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二十出头的马季,在相声修为上已经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凭借四老拿下了马季,领导最终拍板,四老授艺幺鸡负责,马季从出世以来就占有了最多、最好的资源,这是令人多么羡慕的一件事,多少人穷其一生,都难以企及。『一徒四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也暗暗的对马季艺术生涯的风格埋下了一枝伏笔。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相声发展有两个黄金年代,一个是建国后至文革前,一个是开放后至九十年代初。马季在这两个时期当中均能有所建树,传统、创新两手并重无一偏废,真的是难能可贵。马季的传统作品,诸如《找堂会》《闹公堂》《卖布头》等,原汁原味,字字入耳,风格清新而不失古韵。马季的兼容性可见一斑。十年浩劫当中,相声一度断绝。马季的《友谊颂》,是相声在文革当中续上来的第一口气,也是当代歌颂类相声的一个开端。可以这样说,目前的歌颂类相声,从形式上还能隐约看到《友谊颂》的影子,马季又成了歌颂类相声『初代机』的『总设计师』。马季的兼容性又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否则,相声要想『续命』只能等到改革开放了。我们注意到,马季在新作品的创作当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相声的技巧,旧活新使、新活老味儿,这源于马季青年时在传统相声环境中的浸淫,同时鲜明的体现出马季兼容并包的风格特点。改革开放以后,最初的『批判相声』,有马季(《舞台风雷》),后来的讽刺相声,有马季(《多层饭店》《北京之最》),中间穿插的调侃类相声,有马季(《老马家》《老少乐》《地名学》)。可以说,舞台需要什么样的作品,马季就能拿出什么样的作品,八九十年代的马季,是火力全开的马季,是『无敌』的马季。马季强大的兼容性展露无疑。笔者认为,马季如此兼容并包的风格,与其『一徒四师』的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本来是决策层对中广四老的平衡手,无意中却把马季塑造成了一个『一专多能』的通才。这种兼容,陪伴了马季整个的相声生涯,换句话说,马季一直在这种中庸的调和路线上不急不徐地前进着。当然,有利就有弊。这种兼容所带来的弊端,就是个性的缺失。早期的马季神似侯宝林,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笔者初听相声时,曾一度将马季郭全宝的《戏迷》误认为侯宝林逗哏,cosplay的水平可见一斑。70-90年代的马季,更多的选择了表演艺术与文化环境的妥协。正如 @国乐joker 提到的『跟形势跟得紧』。这种调和似乎已经进入了马季的骨髓和神经,成为了他下意识的反应而非刻意的偏好。从表演风格来看,马季的个性化元素的确也是不多。《妙语惊人》一作,天津常白亦有资料传世,孰强孰弱不提,但常白的表演更个性化,自身特色更加浓郁。《王金龙与祝英台》天津刘文亨、王文玉也曾登台表演,甚至个人觉得某些段落刘文亨要超过马季。马季『通才』属性的短板在这方面暴露无遗。传统相声更是如此,马季的传统作品风格似乎与北京二赵、天津马志明类似,分化程度极低,是教科书式的资料,可供初学者模仿,是相声入门的必修课。从收徒来看,马季沿承了其师侯宝林的收徒风格,桃李满天下。大弟子姜昆属于兵团调入、半路出家,拼命继承马季的相声财富,但囿于能力所限不能照单全收,赵炎则是长期为自己捧哏的搭档,其他徒弟诸如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常佩业、黄宏等人,有些带艺投师,有些挂名自学,真正能从身上看到马季影子的凤毛麟角,讲真。马季一生都在积极致力于推动相声的发展与前进,年轻时帮着师父推,长大一点师父帮着推,成熟之后自己推,中老年则团结徒弟合力推。姜昆在这方面受到马季的言传身教,贡献不小,可是同样是囿于能力所限,强弩之末难穿鲁缟。正如 @张羸 提到的,马季晚年后,甚至为郭德纲站台,这足以体现其推动相声发展的积极程度。同时,也鲜明体现了马季先生一脉相承的兼容思维。只可惜,所托非人,令人唏嘘。最后,以马季先生的一句名言作结:我太爱这门艺术了,我太讨厌门里这帮人了。马季的相声生涯,可以说是在兼容中求创新,在妥协中求改变,牺牲了自己,推动了相声。综上所述,个人认为马季先生的相声生涯,兼容有余,特色不足。

三扒婆

马季赵炎: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88, "thumb_url": "3cbd00046a8dd53bb0fd\

博士爷爷

相声既不是讽刺艺术,也不是歌颂艺术,它是一门喜剧艺术,讽刺、歌颂以及对时代的刻画都是手段和工具,都是服务于幽默这一最终目标的,工具和技巧的运用不能污染语言环境。能否以文明的语言合理运用讽刺和歌颂达到良好的喜剧效果是判断相声作品质量的合理标准。几十年来,我们的相声作家、综艺导演以及大批盲目的忠实粉丝都本末倒置了。常宝华的《昨天》是歌颂相声的最早代表,语言很文明,效果很显著,马季的《友谊颂》要晚若干年。


用户50314568875

评价马季之前,咱们先聊聊什么算大师,马季老先生到底是不是一代大师呢。我觉得当的其大师这个名号,有三点,第一,艺术造诣登峰造极。第二,不贪图名利富贵,心胸豁达。第三点,看待问题公平公正。



第一,马季先生的艺术造诣毫无疑问,登峰造极,开创了新式的歌颂相声,使相声走上了荧幕这个更大的舞台,让相声声名鹊起,使全国观众熟知并喜欢上这门艺术。教导的徒弟们冯巩,姜昆,刘伟等在那个年代更是大放异彩。可惜徒弟们没有彻底继承马季老师的衣钵,还有歌颂,但没有了讽刺,没有了欢乐。

第二,马季老师从艺多年,以他的能力和地位完全可以在曲艺界呼风唤雨。但马季老师只是兢兢业业的钻研相声艺术,给大家带来了无数欢乐的作品,不在乎功名利禄。更不会为了所谓的一官半职低声下气。



第三,马季老师心如明镜,非常清楚谁对相声做出了贡献,谁把相声带到了深渊。当年郭德纲在相声界备受排挤,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然而马老不止一次力挺郭德纲,更是说中国相声后继有人,因为还有郭德纲。自己的徒弟姜昆站在了对立面。足见老先生的公平公正。

所以马季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火星生命

我是听着马季先生的相声长大的。七八十年代,文艺生活馈乏。能听上马季先生说得相声,那可以说心中别提多高兴了。

马季先生是著名大师侯保林的得意门生。当时曾出现名师争高徒的情况。马季除了他的天分之外,无疑受过三位名师的指导,加上个人的刻苦勤奋和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大家名师,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相声名家。

马季先生由于他天资聪颖和知识的沉淀,铸就了很多人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诸如“五官争功”,“训徒”“吹牛”“友谊颂”,“宇宙牌香烟”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除此外,马季先生还注意相声事业的再发展。他注意精心培养,潜力挖掘人才。他相继培养出姜昆,冯巩,赵炎,刘伟等高徒,都在后来的相声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时代的名人。


,马季相先生马季先生对相声事业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马季先生是侯保林大师之后,又一代名家大师。


村野老辣

(论说歌颂相声还是有几段不错的如侯耀文石富宽的《火热的心》,赵炎的单口《追车》就不错。)

马季先生不仅演出了大量的精品佳作,还培养了许多徒弟,像姜昆,冯巩,刘伟等等都曾是中国相声界的著名演员………


荷声茹梦

马季千顷地里一根苗,得天独厚有幸得到候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郭启儒四位大师指点,对相声起着程前启后的作用,开创赞美相声,将相声在电视推广进入千家万户功不可没,见证相声从辉煌走向没落,最大贡献陪养了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王谦祥,李增瑞,笑林,黄宏等一大批相声骨干人才,德艺双馨,也许是相声最后的一位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