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灶君

灶君,俗稱灶神

灶王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又有尊為“九靈元王保灶護宅天尊”者,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大部分人認為其為男性神。

    女性形象

    莊子《南華經》中說“灶有髻”,晉朝司馬彪解曰“著赤衣、狀如美女”。灶君是崑崙山上一老母,俗稱為“崑崙老母”;道書《敬灶全書·灶王經》中稱其為“雲種火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元君”是道教封女仙所使用的尊稱),她麾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以及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她主管人間飲食,專門為天庭督查人間一切事物,還能操控一家人的生死禍福。後世民間大概覺得紅衣美女的形象不太穩重,後來便用灶神奶奶將其取代,並與灶王爺並肩而坐。

    男性形象

    民間印製灶神圖普遍皆採男性形象,有的圖中並繪有灶君夫人,稱“增壽夫人”。男性灶神有如下說法:

    張單[

    東漢許慎《五經通義》曰: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搏頰,字卿忌。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灶神名喚張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個女兒,皆名為察洽。

    扶鸞信仰尊張單為張恩主,臺灣鸞堂中,張單與關羽、呂洞賓、岳飛、王靈官共為鸞堂“五恩主”,或稱“五聖恩主”。著名的臺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

    灶神為張單,為民間最普遍的說法。

    張宙

    古時一人名張宙。因吃喝嫖賭耗盡家產,將妻賣與他人為婦,亦不堪支用,終成乞丐。一日乞討至一富人門首,即該婦之戶。婦招宙入,以給飯食,不巧主人歸,主人命妻燒水。張宙恐主人誤會,為保妻名節,奮身入灶而燒死(一說撞柱而死)。後妻每晨昏皆於灶頭設香案祭祀,主人問,則謊稱“人以灶烹食為生,不敬灶神,將譴”。附近人家效之,遂成祭祀灶神之風。

    玉皇大帝三子

    炎帝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認為灶神是炎帝,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重黎

    東漢應劭《風俗通》則認為灶神是祝融重黎:“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蘇吉利

    隋朝的杜臺卿《玉燭寶典》指出:灶神蘇吉利,婦名搏頰。

    信仰職能

    監察神

    漢朝以後,灶君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負責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民間認為,灶神會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大家都會祭拜灶君,稱之祭灶節,希望灶君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禱詞常見的是:“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另一版本:“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飲食神

    人類在進化的歷史中,發現火而得熟食,因此延長壽命。祭灶,亦為感恩食物之來源,餐飲業視灶神為行業神,有的廚師會在灶神前行收徒儀式。

    護宅神

    灶神為家宅神信仰,源於《禮記》的五祀:門、戶、中霤、灶、行,為守護家宅的五位神明,故灶神受尊稱為“護宅天尊”、“保灶護宅天尊”。中國民間有話雲“灶灰眯鬼眼”,一些農村百姓會在庭院四周撒上灶灰,藉以驅鬼避邪。

    護法防火之神

    古時在灶中燃薪燒火,頗具危險性,故視灶君為防備火災之神。江南地區,道教信士定期在灶神神位之前唸誦金光神咒,以求防火。佛家檀越,則會在灶君香爐上插上一炷清香,準備一張黃紙,分作八行,標題“恭請本宅司命真君鑑臨”,唸誦大悲咒七七四十九次,每次塗一紅圈,一行七個圈,共七行,連標題一共八行,畫好圈後,最後再念般若心經、六字真言、“補闕真言”各三遍。唸完後,向灶君拜三拜,頌辭如下:“觀音威力妙難量,大悲神咒妙吉祥,將此功德悉迴向,一家防火保安康。”在灶前焚化,即可防火。由此可見灶君能感應佛道真言,護法濟生。

    祭祀方式

    道教人物—灶君

    灶君,祭灶和祭灶節

    在閩南與臺灣民間信仰使用的佛祖漆上,常繪製有家堂五神,也常有灶君的圖像,民眾會將灶君與自家奉祀之神一同祭拜。另有些人,會將灶君神位、香火、造像設於自宅廚房爐灶附近,日日奉祀。

    因為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並在年底稟報天庭。農曆年底送神日,人們很謹慎的祭拜灶君圖像,如無供奉畫像者,則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類字樣,貼在爐灶上祭拜,供奉肉食、糖餅、茶酒、水果等等。有些人甚至會準備牧草或生鮮蔬菜(如生的紅蘿蔔、地瓜、黃瓜等)供奉灶君所乘之駿馬。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的記載。繼承此俗,有些地區的人,祭灶時,還要把糕點、糖漿、糖粉之類的甜食塗在灶君圖像的嘴上,希望灶君不在玉帝那裡講自己家的壞話,以避免上天的責罰,不過現代臺灣人常用糖果或巧克力輕輕往香爐方向劃過,略做表示。

    少數的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只限男子祭灶君圖像或神位,如實在不得已,必須戴著斗笠遮掩面貌,祭祀完後,將圖像或神位揭下,與紙錢、紙馬等物一起燒化,送其歸天,直到正月初四才來繼續監察人世。

    正月初四為接神,灶神將要再度下凡,繼續監督民間的善惡,所以民間會在本日祭祀灶神與家中諸神。

    兩廣、越南等地區也有說法是,除夕晚上到正月初一,灶君還要與諸神下凡,與人們一起過年,故除夕夜,有許多人也會祭拜灶君。

    馬祖地區,每到年節前當地立法委員便印製灶君圖分送鄉民[8],鄉民多貼於廚房內,祭灶時備有豐盛食物及特別之“祭灶料”(包含芝蔴粩、紅白花生粒等甜食)。在福州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即祭灶的時間,當官人家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百姓在二十四日,蜑民在二十五日。

    玉皇大帝三子因貪戀女色而得罪眾神,玉皇大帝遂命渠為灶神,言每日皆能與女子作陪。婦人們為了防其窺視(古代女子衣服無內褲),遂披圍裙燒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