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文/大江

现代教育承载着“百年大计,千年伟业”的重任,却在国人大踏步迈进小康社会的大门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高校教育我不懂,基础教育阶段,我以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是教育的目标是人才而不是公民。

我们的教育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人应该是“四有”新人。所以从一入学就开始按这种高规格的人才来教育,而不是按普通公民来教导。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就不是生活的常识和生命的认识,而是培养专门人才必需的知识。

有资料说,我国初一学生学习的勾股定理,在英国是大学一年级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更是在中学阶段就要求掌握该学科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繁难的教学内容扼杀了许多孩子的学习乐趣,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教学困难,消磨了他们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学习自信。许多孩子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去消化课堂知识,甚至花费人力财力去课外补课。

二是教学内容重科学、知识,轻人文、技能。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召开,会议提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共识,并逐渐趋于白热化。

而人文学科——语文和历史,却逐渐变淡。不是主张口号上变淡,而是,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许多高中的语文课都是安排到一天里的边角余料。

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检验手段只看考试成绩,所以教和学的重心也只停留在知识的识记和纸面的运用上。教是因为要考而教,学是为了分数而学。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生存需要的技能。许多高中毕业的学生连个简单的招领启事甚至请假条都写不了。

三是教学的方法是刷题而不是思考。

这些年的教改,说起来成绩斐然,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实际上却是越来越懒,只剩下刷题一种做法。闻名全国的“神校”衡水中学,一名学生在高中三年里做过的试题摞起来有2.41米。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日清日结”的口号下,把考试安排到了极致:除了期中、期末之外,还有月考、周练、日测。另外还要每门课都印发预习案和随堂练习。

频繁的考试占去了原本就紧张的教学时间,加上有些人还叫唤什么“三个三分之一”——每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讨论不少于三分之一,课堂练习不少于三分之一。每天都在忙着赶进度,根本没时间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即使天资聪慧的也疲于奔命,天分愚钝者更是直接放弃。

四是教育的导向是应试而不是素质。

尽管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但绝大部分学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都是在“大张旗鼓抓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因为各级各类主管部门最后是拿各种考试的成绩来评定一所学校的好坏的。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某某学校时,也总是把升学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在此背景下,许多奇葩做法应运而生,大行其道。打着“分层优化”的旗号,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保护了部分人的利益,打击了大部分师生的信心;花钱购买高分学生,胡乱花销本就不足的学校经费,或者加重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五是教育的管理是企业模式而不是教育模式。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类学校的管理考核,以企业管理的量化考核为主。对学校的评定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对教师的考核以发表论文数量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过度相信制度的作用而忽略情怀感化的力量。

这种模式之下,学校之间抢学生抢老师拆台互黑;领导和教师之间只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冷血有余情谊不足;教师和教师之间为了争代尖子班明争暗斗、貌合神离;师生之间也只剩能否挣来奖金和有用没用之分,很少再有难忘的师恩和师恩难忘的学生。基本是好学生成就了名师,成就了名校,很少有好学校好老师成就了名学生。

六是职业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地方,教师的收入都是在当地算低的(特别贫困地区除外)。尽管《教育法》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但实际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根本无法和公务员相提并论。

过低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以及狭窄的上升通道,严重制约了教师的职业吸引力。直接后果就是优秀人才不愿意进来,必然是“师不高弟子拙”。而这又引发了民众对教师的不满。

已经进入教师队伍的,一些不甘平庸的人一有机会就辞职不干;一些没本事辞职的,也会“不务正业”,身在曹营心在汉,想办法养家糊口,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这些必然会使教育的现状雪上加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