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派823
這個問題,據說曾經科學界討論過,人存在是最終意義是什麼。經過多國科學界統計,分析,綜合所有人的意見,得出結論:人存在的最終意義,在廣義上是探索未知。
後續補充,看到很多小夥伴看不懂結論,解釋一下我的理解,不一定對。說的不對可以補充。
什麼是未知?不是說外星人才是未知。我是屌絲,我想體驗有錢人的生活。我是土豪,我想體驗權力的遊戲。天天吃雞虐狗,加入個菜雞團感受一下被狗虐的心情。可能說白了,就是一種不滿足。
而動物和人的區別就在於此,如果沒有了這種意義,人和動物就沒有區別。對比一下你家的狗狗。
這個結論不是我編造的。很多年前國際科學界,還包括哲學界,經過討論研究,還有廣泛的調查統計,最後得出的結論。我也只是搬運工。
含陌飄紅
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回答好太難了!
雖然處在不同階段、不同條件下的人對活著有不同的回答。比如,處在極度飢餓的人或者生命垂危的人,其活著的目的就是繼續留在世界上。但是,對於衣食無憂的人,其活著的目的就會有很多的可能。比如沒有什麼追求的人,就會尋求刺激,吃、喝、嫖、賭抽,在作死的道路上一直狂奔下去。而如果是特別有追求的人,他活著就是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甚至造福他人,為全人類做貢獻,比如馬克思等人!
對於普通國人來說,就應該努力學習、認真工作,在實習自我價值的同時,獲取相應的報酬,不斷改善自己的物質條件。同時培養健康的業餘愛好,提升精神生活,不斷脫離低級趣味,使自己能夠不是單純為了活命或者危害社會!
地震博士
地球之外的引力
——我為什麼活著
武漢一中 高尊平
顧城寫過一首詩,名為《憂天》:“我仰望著夜空,感到一陣驚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哦,不能!為了拒絕這種“自由”,我願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詩人真能想象,如果失去引力,自己會變成流星;這種自由是詩人不想擁有的。我也不想。我想到地球之外的引力,這引力使我緊貼在大地,而不是懸浮在空中,更不會成為流星,——詩人高估自己了,事實上不大可能成為耀眼的流星,倒有可能化為可忽略不計的塵埃。 地球之外的引力首先來自異性的吸引。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北京,魯迅曾暗戀過北大校花馬珏,每出一本書,都要託人送一本給馬珏,後來馬珏下嫁給天津海關一個工作人員,魯迅又要送書,有人告訴他馬珏嫁人了,魯迅才算終止了這個多情的舉動。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沈從文曾瘋狂地追求過中國公學的才女張兆和,每天都要寫情書,聲稱不僅愛她的精神,還愛她的肉體。張兆和瞧不上這位先生。後來傳出消息,說沈從文戀愛受挫要自殺,張兆和嚇得要死,趕緊將全部情書捎上去見當時的校長鬍適。胡適非但沒有反對師生戀,反而為兩人說合,說沈從文頑固地愛著你,張兆和說,可我頑固地不愛他。胡適甚至準備動用老鄉情誼做張父的工作。後來雖然幾經周折,但總算結局圓滿。可新婚不久,沈從文又迷上了文藝青年高青子,兩人關係曖昧。馬克思是最受推崇的偉大思想家,可就在燕妮懷孕期間,馬克思卻和燕妮的女傭勾搭成奸,還產下一女,家庭出現危機,又是恩格斯出面,領養了這個女嬰,才算挽救了這個家庭。愛因斯坦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但愛因斯坦也喜歡幽期密約。而比爾·蓋茨和霍金都有觀看脫衣舞的愛好。俄國詩人巴爾蒙特說,我來到世上只為了看看陽光。我們似乎可以修改一下:我來到世上只為了看看美女。 異性使我們瘋狂,好在還有閱讀,還有思考,還有寫作,還有旅行,還有投身社會,可以平抑心中狂野的力量。 最讓人沉靜的是讀書。在我讀過的書中,《尚書》最為古奧,艱深難懂,但讀《尚書》有一種獨特的體驗,這種體驗是我以往的閱讀經歷中從未有過的,讀《尚書》就像聆聽神靈的訓示,莊嚴肅穆,無可懷疑,無可抵抗。《莊子》是諸子百家中最難理解的一本書,但讀《莊子》有一種腦洞大開的感覺,你的思緒隨莊子的筆觸上天入地,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和鯤鵬一起遨遊,和海神一起對話,和骷髏一塊親近,感受到獨與天地精神相來往的快樂。《論語》和《紅樓夢》是我閱讀最用心的兩部書,每部書都翻閱過十遍以上,從中可以開發出許多有價值的教學資源甚至是課程資源,是我在教學中引用頻率最高的兩部書。而《紅樓夢》和《三國演義》,我都在精讀的基礎上,編寫出回目解釋,這在全國也屬首次,算是為文化建設和國學傳播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我讀的最全的書是魯迅的作品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差不多讀完了全集中的所有作品。當代作家中,我讀的最多的是莫言的小說,從最早的《紅樹林》到《紅高粱》《透明的紅蘿蔔》,從諾獎提名作品《蛙》到《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豐乳肥臀》,莫言的小說堪稱想象最豐富、描寫最細膩、手法最多樣、意蘊最豐富的當代小說。 最讓人找到存在感和價值感的是寫作。從08年開博,迄今已八年之久,每週發一篇博客成為雷打不動的規矩。而在此之前,我一直堅持寫作,從未間斷。越到後來,我越感覺到離不開寫作。寫作已成為生命存在的方式,成為顯示人生價值的方式,成為文化創新的方式,成為干預社會的方式。我初步梳理了一下,截至2015年底,我在省以上刊物發表的文章為35篇,輔導學生髮表的作品數量也與此相當。 親情、友情、工作、旅遊等也是讓我留戀世間的吸引力。正是有了這些力量,我才能腳踏實地,生活在地球之上。
平平靜靜59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電影《活著》中曾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
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才會離"真正的活著"越來越近。我們一生都在思考“為什麼活著”,但永遠都不知道正解是什麼,然而世間很多問題都沒有理由,一切終究是順其自然。
這個世界你想它複雜它就複雜,你想它簡單它就簡單,只有人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會明白其實人生不過如此。
嶽梓廈
因為人活著呀。這個問題回答這一句也就可以了,越多說越扯的。
但是,鑑於兩次被邀,所以,多說幾句,給那些扯的人引導一條思考之路,供其參考吧:
其實,這個問法應該顛倒一下,人活著為了什麼?更合乎實際些。
乍一看,二句意思是相近的,一個意思嘛?仔細一看,No,截然不同,兩句已有質的差別。按著這兩種問法思路思考回答,你會得出不同的甚至天壤之別的結論,進而影響到自己的觀念與行動。
那,現在跟著我稍稍給你作一簡單分析下吧,內蘊幽深,妙趣橫生喔:
人為了什麼活著?人活著為了什麼?兩句的主語都是人,也都是個問句,不過,前一句,目的是“活著”,後一句目的是“為了什麼”。前一句把人本就活著這個當下的客觀淡視了忽略掉了,把人與生俱來的本就天賦的活著壓下去,騎著驢找驢,這就好比大力士能舉起自己嘛的瞎問?更偏向於主觀的搜尋,往往更多造就心無所歸,活在過去活在將來,就是沒有活在當下;後一句,首先肯定了客觀的當下的存在“人活著”。
前一句,開口就已經導入唯心的泥潭,不尊重事實,不尊重雙向對等,以主觀代替客觀,出口就是消極的悲觀的調調;後一句,尊重客觀事實為前提,樂觀積極為主導。
前一句,大概就有蔑視的成分,譬如,把問句中的主語“人”,換成“你”,那麼,有人問你呀,“嗨,你為什麼活著?這句話言外之意就有啊,嗨,你活著有舍意思呢,白活了。”
所以 “人為了什麼活著?”這問題本身就是先入為主的對“人活著”的一種客觀存在的不尊重不敬重,漠視生活生命。
後一句,首先是承認尊重客觀的生命生活,然後問為什麼。這是建立在敬畏生命上的。
前一句不以人為本不敬重生活生命,回答著回答著就神神叨叨了;後一句以人為本,樂觀生活。
……呵呵,說了這麼多,越說越混亂似的。
不,如果感覺彆扭,同樣的句式延伸著再說幾個更易懂的吧:
比如問,你為了什麼吃飯?你吃飯是為了什麼?
前一句就可以回答成,活著是為了吃飯;後一句回答就可以是,吃飯是為了活著。
再比如,你為了什麼愛我?你愛我是為了什麼?
前句你就可以反駁回答,因為我是有感情的人。如果不反駁,按那問題的思考方式,言外之意就有了,“愛你”只是個目的,別有用心,還有,蔑視你的愛。不妨細品喔。後句呢,你就可以回答因為我愛你,因為愛所以愛。愛是互相的對等的,愛就是愛如此而已。
OK,不知各位可否轉過這個思考誤區,
那,再來個更通俗簡白的吧,
比如問,你為了什麼領工資?你領工資是為了什麼?
前句就已經脫離出了權利與義務的互相的範疇,你就可以反駁回答,領工資是我應得的薪酬。也可以,反問,你為什麼讓我工作?
後句是肯定了合乎權利與義務對等的應得的領工資,然後由此衍生出來的關於領了工資你做什麼的問候?二句,性質天壤之別矣。
問題問的,“人為什麼活著?”和包括上面列舉的問句的前句,按其這樣問題問的思路回答更多都會陷入神學的不對等的蔑視客觀本體的混亂的等腐朽觀念。
是以,綜上,人為了什麼活著?這問法中就包含有了,好比問,人為什麼不死了?這樣的成分。人本就活著的呀。這問法首先就是不尊重“人活著”這個客觀事實的。不尊重人。建立在這樣的地基之上的問題,開出的花結出的果,看多了吃多了,就要跳樓嘍,噓噓
呵呵,感覺還沒轉過來彎。那就多讀兩遍,或者別管了,就給其第一句的回答足夠了——因為人活著呀!
當然,若是要追究人自身的問題,那麼問題“人為什麼活著”不妨這樣問,“人活著的本質是什麼?”這就少了很多歪曲的誤導吧。呵呵,一家之言喔。
東聲西音
價值!人從出生的那一刻,父母既給了你生命也給了你生存的價值。對父母來說,你活著,就是對他們的價值體現。人只要活著,就會有各自略不同的價值體現。無論是為別人活著,還是為自己活著。也不管以後你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是英雄豪傑,或是普普通通,或者是成為反面教材,你都會有你自己活著時的生命價值。只是或者被人讚揚,或者被人不齒。
想要成為公認的真正的有價值的人,你就要為自己的人生價值,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是後天通過教育和自己的感悟所形成的。你有什麼樣的三觀觀念,你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或好、或壞、或平常,相信眾多的人生,都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度過的,這也是人生價值貢獻的一種體現。
對一般人來講,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在於、你在一部分人,或者是大眾面前,你是不可或缺的。你出生時,你對父母來講,是不可或缺的。當你長大成人後,你對妻子和孩子是不可或缺,當你工作時,你的優秀表現對你的崗位是不可或缺的,當你朋友眾多時……也就是說你的不可或缺,就體現了你的生命價值。如果人要是一味的索取、掠奪、一味的等待或是有其他無法體現生命價值的時候,那麼你也同時就失去了真正的,體現生命價值的機會。
人為什麼活著?是一個非常複雜甚至是難以共同一致的問題回答。但是大眾普遍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是大體相同的吧?只是位置的不同、環境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的不同,教育的不同等等,所以人們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盡相同吧。
我認為,人的一生,也應該從《周易》中,吸取它的三種智慧,從不易,到變易,到簡易,它具有普適的價值吧?
人的一生,既不能要求完全一致的三觀觀念。因為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所處位置不同等等,但也需要有共同的,有善惡標準的,有對社會,對家庭、對他人有貢獻的人生價值觀念。我認為這也是人生活著的一種具體的意義體現吧!
人生的意義,應該在你愛的人或者是愛你的人不斷的滋潤下。就應該在不斷的努力中提高自己,最普通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做到,善惡分明,以貢獻為主,不管你是暫時的天生我才必有用。還是普普通通的以人為善,都能體現出你活著的意義。
其實我認為我作為一名最普通的老百姓,我今天的回答意義也在這裡。與人為善,以貢獻為主,以相互給予的愛作為動力,賦予生命中,更多活著的意義。
活著的生命,就在於賦予它更多活著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個人看法,也是個人的生活觀念,或許和有些人略有不同,也是很正常的。從不求全責備,不以自己的觀點為主,吸收好的經驗,吸收好的人生價值體現,也是活著的一種價值觀念。鬼谷子,一生貢獻頗多,同時也被人們所懷念,這也是他活著時和逝去後意義價值的所在。
雷鋒,更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學習他的意義就是他為人們做出了他自己的貢獻,在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英雄事蹟,也賦予了生命的更多意義!
手機用戶雲曌
“人為了什麼活著?”說句大實話就是,因為人不得不活著。你來到這個世界都不是自己做的主兒,你想不活能做到嗎?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說的是大丈夫連小小的感情關都過不去,作為常人的我們更何談生死關呢。
所以古往今來,人們前赴後繼探索這個簡單卻又沒有統一結論的話題。所以男娶妻女嫁夫,結婚生子繁衍後代,就成為塵世之人活著的最重要的意義了。
其間演化出了族群,世界各國,不同的管理方式和宗教、哲學、藝術、科學等等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以滿足人的七情六慾。
“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了。”看看現在我們面對的這個問題,上帝或許會笑掉了大牙。在擁有2億之眾的今日頭條這個大眾媒體平臺,答案一定會是五花八門蔚為大觀。
其實令人信服的答案已經有了,只是相信的人不多。“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借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半島庶翁認為應該沒有比這個再好的答案了。
半島庶翁
人為了什麼活著?
我不知道怎樣回答你?我只知道,我從出娘肚,本能地就要求生存,飢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不舒服了就要哭,吸取營養來生存。
也許是天生怕死吧,求生存,讓自已活下來。蛇蟲螞蟻嘗且貪生怕死,更何況是人呢?
從嬰兒到童年以及到青少年,我都沒有想過人為了什麼活著?這個問題。
長大後,才知道活著太不容易,只是在絕望中想到過死,不想活。後來放不下母親,不想她為我難過傷心,所以,我選擇活著。
再到後來,結婚生子,肩上的責任不允許我再有非分之想,厭世棄生,只能好好活著,再苦再累都得扛著,不能倒下,否則,我的孩子沒有依靠,悽苦可憐。我不能逃避為人父母的責任而棄孩子不顧,就這樣活到現在,還眨著眼呢。
人為了什麼活著?
為了讓生我的人過得好,回報養育之恩。我送她上山,盡兒女孝道,為人本分,千古不變的道義。
為了我生的人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看著他們成家立業,開花結果,便是當下我活著的全部意義。
等到老了的一天,更要好好活著,不拖累我的孩子,自立更生,優雅尊嚴地老去。不虧欠他人,不算計別人,不危害社會,心安理得,問心無愧就最好了。
我活著就是為了讓我的親人過得更好!
對不起,我是一個凡人,不會喊雄偉的口號,不會寫虛情假意的文字來博大家歡心,來表達自己活著的美麗藉口,我在此實話實說,未必你活著不是為了親人過得好?
懂你98682
前半生為了尊嚴,後半生為了有體面的死。
人活著就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上了歲數的人,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和疾病的到訪,他們會想著怎樣不成為別人的負擔,保留最後的尊嚴。
新軍2
人為什麼活著?有人說這是個幾千年未解之謎,看到了嗎?這就是答案。什麼答案?沒看出來? 迷這個字就是答案!人生來就是被放到了一個有著無數房間的迷宮裡,裡面有著無數的迷題等著你來解答,每一扇門後面都有一個答案,可能是機遇也可能是風險,從生到死你每天都要問自己,我是誰?我今天吃什麼?該幹嘛?我將來會怎樣?我能上學嗎?能上大學嗎?我會遇見誰?更誰結婚?生幾個孩子?他們漂亮嗎?他們將來會怎樣?要是我當初怎麼做我不知道比現在好多少?到老還會想我還有什麼地方沒去過?沒幹過?如果有機會一定嘗試一下沒做過的事說不定很有意思?我們在黑暗無際的迷宮裡摸索前行,直到生命的終結,但還是帶著無數的迷團離開這個世界。尋找答案——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宿命,也是我們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