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共發展」探尋南水北調一渠好水的奧祕

「水到渠成共发展」探寻南水北调一渠好水的奥秘

「水到渠成共发展」探寻南水北调一渠好水的奥秘

三道防線 隔“汙”在外

立體交叉、電子圍欄、水源保護區,確立中線工程三道防線。

中線建管局水質保護中心主任尚宇鳴介紹,“在中線工程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外界汙染源對於總乾渠內水源的影響。”

明渠段1196公里的總乾渠,被設計成全線封閉立交形式。渡槽、倒虹吸、左岸排水等手段,讓中線工程與外界河流形成了立體交叉,互不影響。

但僅僅侷限在設計上,是無法滿足工程運行需要的。在運行中細化、實化,是中線工程各管理處的重要工作。

抽排倒虹吸積水、清理淤泥汙物、實施防滲處置……一個左排倒虹吸工程,需要各管理處開展多項措施,就為了防止倒虹吸內積水滲入渠道,影響水質。

1238座跨渠橋樑,交通事故引發的水汙染事件也會成為影響工程水質的主要汙染風險。

“封閉跨渠橋樑排水管、設集油池、設保護坎,在橋面豎起溫馨提示牌,留下聯絡方式……”沿線各管理處夯實了跨渠橋樑的管理。談起沿線水質保護的措施,水質保護中心負責人打開了話匣子。

在總乾渠兩側電子圍欄範圍外,《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兩側生態帶建設規劃》要求,要設置生態帶、水源保護區,豎起綠色保護網。目前,中線京津豫境內生態帶建設基本完成,累計建成近700公里、20萬畝。

“圍欄範圍外,水源保護區內的管理,我們更多依靠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行使職責。”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副局長石惠民說。

“作為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南陽地方各部門對工程水質工作特別重視。”南陽管理處水質專員何康粗略算了一下,截至目前,南陽管理處30多公里的渠道水源保護區內共發現威脅渠道水質的汙染源(風險點)22處,已治理13處。

讓何康記憶猶新的是封堵一處距離渠道外側約100米的養豬場。“因養豬場把廢水直排入截流溝,渠道附近臭氣熏天。管理處巡查人員發現後,立刻和蒲山鎮有關部門協調,前前後後反覆封堵了三次,最終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徹底關停了養豬場。”

日常監測 “掃”描全面

1個水質中心、4個實驗室、13個自動監測站,加強中線工程日常監測網絡。

從河南南陽陶岔渠首入渠口順流下行約900米,就到了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這裡是南水進入總乾渠流經的第一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也是全線監測參數最多的一個站。

監測站的水質專員井菲,每天的工作就是校核監測參數。

“這裡的監測頻次為每天4次,每6小時監測一次,24小時不間斷,如遇突發情況,會適當增加頻次。”我們能監測水質基本指標32項、揮發性微量有毒有機物24項、半揮發性微量有毒有機物32項,以及生物毒性等共89項參數,是目前國內自動監測站監測指標最高的。說起監測站,井菲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中線工程的水質,早在《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就被劃下了紅線:保證庫區及入渠水體水質嚴格控制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水質可是硬指標。”尚宇鳴這樣說自有他的道理。中線建管局作為運行管理單位,要對總乾渠內的水質安全負責。

為全面掌握總乾渠水質狀況,中線建管局在全線打造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水質監測體系。“1箇中心、4個基本點、13個站、30個面”,從點到線到面,讓水質監測網絡化、立體化起來。

目前,河南、河北、天津3個分局的水質監測實驗室均已通過國家資質認定。實驗室對輸送水體定期展開“體檢”,已獲取監測數據20000多組。

經過不懈努力,目前中線建管局已具備地表水109項全指標監測的能力。水質保護中心負責人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要力爭把南水北調中線幹線水質監測實驗室打造成國內一流監測實驗室。”

應急管理 預先“鳴”警

應急預案、處置手冊、應急演練,規範中線工程應急管理體系。

2015年,河北張石高速發生車輛事故,一輛裝載甲醇的危險品貨車發生甲醇洩露。中線建管局河北分局水質監測中心的副處長李紅亮和幾位同事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現場採集樣品後,他們連夜趕回石家莊開展應急檢測工作。直到凌晨一點多才得出檢測結論,中線工程水質達標,沒有受到甲醇洩露影響。

真刀真槍操作的機會並不多,應急體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對中線幹線工程沿線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四省(市)危險化學品生產和運輸情況的調查分析,水質中心編制了《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水汙染應急處置技術手冊》,並與國內公安系統、衛生醫療機構等建立了溝通協作機制。在此基礎上,沿線各分局及管理處結合本轄區風險源的特點,也編制完成了各自轄區的水汙染應急預案。

2016年3月24日,中線建管局還在中線幹線河南新鄭段模擬了一起水汙染事件。通過模擬演練,增強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單位及沿線群眾的風險意識,檢驗了各項應急預案。

另外,南水北調各分局還與專業應急搶險隊伍簽訂應急搶險救援合同,負責相關突發事件的應急搶險救援工作。建設了南陽、寶豐、新鄭、焦作、衛輝、安陽、邢臺、石家莊、順平及易縣等10個水汙染應急物資儲備庫。

科技創新 “智”造中線

創新應用、生態構建、智慧中線,提升中線工程水質保護能力。

在河南分局長葛管理處窪李分水口處,管理處的水質專員李寧和處長黃文強一直在研究一臺巨大的不鏽鋼欄。

“這是我們成功研製的分水口自動攔汙裝置,”黃文強說,“這已經是第二代產品了。”旁邊的李寧是管理處的水質專員,也是裝置的研發人員。

2016年,中線建管局北京分局對總乾渠攔油除油設施進行現場試驗。油水混合物經攔油板進入集油箱,再進入油水分離器中靜置,上層浮油留在油水分離裝置中,下層清水由裝置的排水管排回渠道內。該設施清除水面浮油效果顯著。

升級的攔汙裝置試用6個月以來,得到了各方好評。長葛市第四自來水廠主任李春旭說:“水廠再不像以前會過濾出很多塑料袋和雜草垃圾了,供水的水流更平穩,水體更乾淨了。”

中線建管局還開創性地把水利工程運行與生態研究結合起來,“輸水線”開始成為“生態線”。

滎陽管理處索河退水閘進口右岸園區,劃分出一塊田字格形式的四個魚池,魚池內分別投放了不同比例的濾食性魚類匙吻鱘、鰱魚和鱅魚。

這裡是水生態實驗基地。2017年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產科學系實驗室合作,在這實驗開展“以魚淨水”項目。

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水質監測中心鄔俊傑介紹,“我們曾請來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在沙河渡槽、穿黃出口等處,圍繞中線渠道水質進行了生態普查。”

普查結果顯示,中線工程渠道內的魚類品種有十餘種,但偏小型化,缺少濾食性、大型兇猛性魚類。“因此我們開展了以魚淨水項目,計劃通過可持續的水生態調控措施,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水生態鏈。”石惠民說。

奔湧不止的一千餘公里長渠,也為中線建管局渠首分局和河南大學生物研究院的大生態鏈研究提供了平臺。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中線建管局渠首分局水質監測中心副處長孫甲說。一個生態系統的建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從水中到渠坡再到兩側的生態帶,所有的動植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我們最終想確定中線工程所擁有的物種情況,掌握一個立體化的生態網,為下一步全面開展生態防控預判、預警工作,維護總乾渠生態系統健康提供技術保障。”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質保護探索可謂成效顯著,但得到終極答案了嗎?遠遠沒有,因為在尋求更高質量水質保護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