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兵力幾乎是清軍的一倍,三藩已飲馬長江,為何還是敗了?

三藩之亂時,清軍的兵力大概是在15萬至40萬之間,最多可以動員40多萬的兵力,而吳三桂一藩的兵力即有20萬,耿藩有20萬,尚藩有10萬,此外,陝西的王輔臣傭兵數萬,明鄭集團亦有兵力數萬。

吳三桂兵勢最盛之時,佔領了江南六省之地,兵臨嶽州、長沙,可謂已經飲馬長江了,可為什麼還戰敗了呢?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軍事技術問題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清軍的火器威力。

清朝在順治、康熙年間,還是十分重視火器的,清初的時候,順治皇帝就重用西方傳教士,研製各種火炮,這些火炮在平定南明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吳三桂兵力幾乎是清軍的一倍,三藩已飲馬長江,為何還是敗了?

(青年時期的康熙)

紅衣大炮是一種從西方傳入的前裝滑膛加農炮,起初稱之為“紅夷大炮”,因這種火炮是從荷蘭人和葡萄人手中購得而得名,清初統治者忌諱“夷”字而改稱“紅衣大炮”。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大顯威力,清軍在此戰中失敗,明軍大勝,據說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而身亡的。

早在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的時候,清軍就開始仿製紅夷大炮,併成功擁有了十幾門這種大炮,改名為“紅衣大炮”,清軍曾大規模裝備這種大炮來對付明軍和農民起義軍。

吳三桂兵力幾乎是清軍的一倍,三藩已飲馬長江,為何還是敗了?

(吳三桂畫像)

清軍入關之後,西方傳教士繼續留在北京,為清廷效力,他們為清軍研製了各種火炮,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廷還成功製造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吳三桂雖然兵勢盛,但清軍戰鬥力依然很強悍,並且裝備有火炮。

此外,“三藩之亂”其實只是“一藩之亂”,耿精忠在叛亂之後,很快就投降了,而尚之信更談不上反,所以,吳三桂只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兵勢最盛,但到了後來,就不比清軍“盛”了。

吳三桂兵力幾乎是清軍的一倍,三藩已飲馬長江,為何還是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