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兵不少,為什麼要投降曹操?

軍統60

劉琮年齡小,完全依靠蒯蔡兩大家族的支持才得以繼承劉表的家業。

荊州主體部分沒有遭受戰火,士兵也就十來萬人,無論軍官的戰術指揮能力,還是士兵的士氣,訓練水平都不怎麼樣,否則不會被江東攻破江夏來肆虐荊州土地。

荊州蒯蔡兩大家族分別掌握行政軍事,面對曹軍南征,兩大家族認為抵抗不了,當然不願意抵抗更不願意因為抵抗造成家族損失,約定投降曹操。劉琮是蔡家女婿,在繼母蔡夫人及妻子蔡氏,岳父蔡瑁,蒯越蒯良等人包圍勸說之下放棄抵抗。曹操甚為善待,封為列侯。劉琮也得以保全家族。


張勇達州

史載,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伐荊州劉表,劉表聞訊憂心如焚,很快就掛了,其次子劉琮成為荊州地區最高軍政領導者的繼承人。

劉琮面對曹操大軍壓境的危局,居然未作任何抵抗就獻城降曹,荊州九郡被曹軍兵不血刃輕易奪取,全部成了曹操的地盤。此後,劉琮因自己投降行徑而成為世人鄙視、唾罵的對象,千百年來飽受詬病,其名已成為軟弱、無能、坑爹、敗家和綏靖投降主義的代名詞。

劉琮不做任何抵抗就將荊州獻給曹操,可曹操得了大便宜後似乎並不買賬,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劉景升兒子若豚犬爾”。意思是劉景升好歹也算稱霸一方的不凡人物,怎麼生了這麼個像豬狗一樣的完蛋兒子。

彼時,劉琮擁有數十萬兵馬,荊州水軍更是讓來自北方的曹操望塵莫及,從劉琮的實力看,雖不一定能徹底擊潰曹軍,但守住荊州、擁兵自保應該還是能做到的。讓人搔破頭皮也想不通的是,他不思抵抗,竟主動交出軍隊和荊州九郡投降了曹操。

其實,細究此事,發覺劉琮獻荊州降曹一事似乎和劉備的一些表現大有關聯。

當初劉表之所以收留劉備,就是想利用他去抵禦曹操,於是把他的軍隊安置在荊州北邊的新野、樊城一帶。可曹操大軍先鋒開到後,劉備一敗再敗,棄新野、走當陽、丟樊城、逃夏口,其戰力和當初擊黃巾,戰徐州時已不可同日而語。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從新野、樊城一路潰退下來時,麾下還有數萬人馬。由此可見,劉備並未和曹操死拼,而是有意保存實力,因此元氣未傷。

曹軍大舉南下,因為劉備單方面作戰略撤退(望風而逃),打亂了荊州整個戰略部署,使年輕的劉琮無法按戰前部署組織起有效抵抗,所以被迫投降曹操。

二劉本是盟友,卻為何相互提防、算計呢?原來,建安十三年的荊州,正值波譎雲詭、暗流洶湧 的多事之秋。劉琦、劉琮兄弟明爭暗鬥,各成一派,駐紮新野的劉備暗中力挺劉琦,和他結成聯盟,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劉琦攫取荊州。劉備利用諸葛亮在荊州地區建立起的宗族勢力,極力拉攏劉表手下的文武官員,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儼然已成為荊州地區不容小覷的第二股政治勢力。

面對曹操大軍傾巢南征 ,不論劉備和劉琮,誰先和曹軍拼命廝殺,另一方就可以輕易地全佔荊州。退一步想,劉琮擁眾數十萬卻不能和曹操開戰,或許並非他缺乏勇氣和能力,而是擔心劉備和劉琦乘他和曹軍打得頭破血流之際抄其後路,襲奪荊州。

不僅劉琮這樣想,劉備又何嘗不這樣想呢?試想想,為什麼曹操大軍開來後,劉備稍作抵抗就拼命逃跑?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他想當那個撿便宜的漁翁,小算盤確實打得很精。

反之,劉琮輕易投降也大出劉備的意料之外。劉備的本意是劉琮與曹操大打出手,拼個兩敗俱傷,自己再乘機奪取荊州。由於劉備高估了劉琮“保家衛國”的決心,一直堅信劉琮會拼死抵抗,所以才裹挾荊州民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往南逃亡,邊抵抗、邊後撤、邊觀望局勢,最後到達江南。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劉琮被描寫成了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結局也是個悲劇:降曹後,被遷往他處,在舉家遷徙的路上被曹操派人給殺害了。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劉琮不僅沒有被曹操殺死,反而被曹任為青州刺史。劉琮後來又被升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最終被封為列侯。史載:曹操不僅善待劉琮,對他的評價也不低,誇他:“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曹操罵劉琮軟若豬狗不是史實,那不過是小說家的杜纂與誇張。

由此可見,假如劉琮當初奮起抗曹,劉備、劉琦定會抄其後路,他不僅僅會丟掉整個荊州,或許連身家性命都會不保。說他審時度勢也好,說他識時務也罷,獻荊州降曹雖不是啥光彩事,但也是彼時他所能做出的損失最小的唯一抉擇。劉琮算不得一代英傑,但也決不是軟若豬狗之輩。其人其事,不過是人為趨利避害而做出的本能反應吧。

【答題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文|小河對岸

曹操南下荊州之時,荊州之主劉琮擁有不下十萬的兵力(史載:..劉表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雖其兵力少於曹操,但並非不可一戰。其一:劉表、劉琮父子在荊州經營已久,深受當地荊襄士族的擁護,根基較為深厚。其二,荊州幅員遼闊,戰略迴旋空間很大。其三,荊州有水軍的優勢,而曹操的軍隊卻不擅水戰。其四,劉琮乃本土防衛作戰,對當地的地理水文更為熟悉,又有一定的民眾基礎。

那麼,為何劉琮卻未經一戰,便舉州而降呢?

首先,劉琮的資質一般,又是以幼子嗣位,就更為削弱其對荊州的統治力。其後,在濡須之戰中,曹操曾感慨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從曹操的識人的能力及對劉表諸子的評價來看,亦可見以劉琮的資質,實在是很難成事。且劉琮又是以幼子嗣位,違背了法理,而使荊州分裂,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劉琮對荊州的統治。

再則,劉琮所倚重信賴的重臣,都願歸降曹操。據《三國志·劉表傳》記載:..太祖徵表,未至,表病死..(蒯)越、(韓)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劉)琮歸(降)太祖,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

劉表能據有荊州之地,乃是得到了荊襄士族的擁護。而今,絕大多數的荊襄士族,為其自身的利益與安全,都不願意冒險而與曹操一戰。劉琮統治荊州的基石已被動搖,且又缺乏駕馭臣僚的能力與名望,很難抵擋住曹軍的大舉進攻。

第三,即便堅持抗曹,也只會成全他人。曹軍南下,荊州分為降曹派與抗曹派。降曹派以蔡瑁、蒯越等人為首,而抗曹派則以劉備為核心。傅巽對劉琮說道: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御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御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

傅巽的意思很明瞭:您(劉琮)的能力能還比得上劉備嗎?如果劉備都抵抗不了曹操,您又如何能抵擋得了曹操。如果劉備能抵抗得了曹操,那劉備還能居您之下嗎?

綜合來看,劉琮都不能依靠野心家劉備抗曹,與其荊州被劉備所奪,還不如直接降曹於自己更為划算。

參考史籍:《三國志》等等


歷史聞知社

再說劉琮:荊州牧劉表之次子,劉表初以長子劉琦之相貌與自己甚為相像,十分寵愛他,但後來劉表次子劉琮娶蔡夫人的侄女為妻,蔡夫人因此愛劉琮而惡劉琦,常向劉表進毀琦譽琮之言。劉表寵愛後妻,每每信而受之。劉表妻弟蔡瑁及外甥張允同樣得幸於劉表,亦與劉琮相睦。劉表和蔡夫人打算立劉琮為繼承人,而蔡瑁、張允則為其黨羽。劉琦因蔡氏的中傷而失寵,最終依從諸葛亮的計策請求出鎮江夏,劉琮因為兄長失寵和蔡氏的影響,很受父親的寵愛,劉表亦打算讓他接手荊州。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重,劉琦從江夏回來探望父親。蔡氏弟弟蔡瑁和蔡瑁外甥張允怕他們父子相見會感動劉表,將劉琦拒於門外,不讓他見劉表。劉表不久逝世,劉琮在蔡瑁等人擁護之下接任荊州牧。


從中可以看出劉景升是個很有能力的人,雖然是外來戶,卻能恩威並施,成為本土氏族的利益代言人,擁有很大的權威,但他年老之後,已經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很多時候都被蔡氏一族左右,廢長立幼,讓劉琮上位。劉琮雖然成為荊州牧,表面上是個領導,但他沒什麼能力,根本駕馭不了手下勢力,遇事都要請教蔡瑁、張允等人,典型的主弱臣強,與秦二世無異。所以在曹操攻來,荊州群臣都選擇避戰投降的情況下,劉琮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奇思妙想的安之可安

劉琮,乃劉表的次子,劉琦之弟。當劉表因病去世後,劉琮接替父親的職位,當上的荊州牧,沒過多久,直接投降曹操。但是荊州有兵十萬,而且水軍更是天下一絕,為何對於曹操的進攻,不選擇決戰,而是直接投降呢?

第一,地勢上的缺陷。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與吳魏都已經接壤,可以說誰若得到了荊州,誰就可以進一步逐鹿中原。諸葛亮曾在隆中對說過,劉備想要發展起來,荊州是首要地盤。可以說當時天下諸侯都對這塊地盤虎視眈眈,劉琮就是能防住曹操,也防不住其他人。



第二,荊州內的士大族有了投降曹魏的心思。當時劉表殺死過孫權的父親孫堅,已經與東吳拉下了仇恨,可見與孫權結盟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曹老闆一路順風順水,不出意外的話,最後統一天下的必定是曹魏。天子還在曹魏的手中,投降曹魏在面子上也掛得住。所以投降曹魏是最好的選擇。若是劉琮不肯投降,恐怕在與曹魏交戰之時,會有人去開城投降。


第三,恐怕荊州也不同與以往,面對曹操的進攻,荊州怕也是守不住。從劉景生將荊州基業交付給劉備就可以看出,劉景生對曹操的進犯也沒有把握能防守成功,只好將這個鍋甩給劉備,讓他來防守。要是沒有外部壓力的話,誰捨得將自己打下的地盤讓給別人。


小枝雜談

關於這個問題,我用一個現代的例子,就很好理解了。

荊州是大漢集團下的一個大型公司,但是這時大漢集團本身內部問題嚴重,對公司的控制已經非常弱了,荊州公司的絕大股份已經實際控制在蔡、蒯、黃等這些大族手中。

以上是背景,但大漢集團在名義上還是上級單位,劉表便以大漢官派總經理的身份空降到荊州。這時候的劉表還是意氣風發的,沒有帶來自己的一個親信,騎入荊州。

其實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很聰明的。畢竟那時大漢這個由劉姓建立的家族集團威信還在,劉表作為家族裡的一員,又有八俊之名,荊州派在面子上還是不會對劉表不利的。而且,如果帶來太多的親信,反而會讓本土派有種要被奪權的危機感,且在別人的地盤,帶再多的人也是沒用的,還不如給對方一顆定心丸。

果然,劉表入荊州後,仍然重用原先的大股東,甚至給予更高的權利,娶蔡氏為妻(蔡氏的一個姐妹嫁給黃承彥,生下了黃月英)利用聯姻的方式拉攏了蔡氏一族,又重用蒯良、蒯越以拉攏蒯氏一族,重用大將黃祖拉攏黃氏一族。在這些荊州主要大族的幫助下,劉表很快在荊州站穩了腳跟。

但是這種合作關係是非常危險的,劉表能代表大股東的利益,自然會被董事會擁護,但同樣因為沒有絕對控股,是隨時會被董事會趕下臺的。這也是為什麼劉表死後劉琮繼位,而不是長子劉琦的主要原因。

等劉表死後,劉琮年幼,明顯荊州已經實際掌握在了蔡氏為首的本土各族手裡了。如果沒有外部壓力,這個現狀至少在劉琮成年前不會改變,但是這時候曹氏集團出現了,他們以雄厚的資本打壓荊州公司的市場。同時大漢集團因為瀕臨破產已經被曹氏集團重組實際控制了,這時候曹氏集團以大漢集團的名義,和公司的各大股東說,把公司賣給我,你們原先在公司的地位不變,如果不的話,直接把你們弄破產。

於是各大股東召開股東大會,以多數票通過把公司賣給曹氏,擺明了要把你劉琮賣了。你劉琮反對又怎麼樣,沒有絕對控股,再嗶嗶,你劉琮總經理的地位也給你擼了。

所以劉琮不是不想反抗,而是壓根沒有反抗的能力,只是賣公司的一個贈品而已。


Rick潘維鏞

史書上說劉琮“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從史料上來記載來看呢,他也算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了。但是為什麼曹操打過來的時候,他就集直接棄械投降呢。

因為曹操打過來,大兵壓境的時候,他和所有的部下進行商議,要打還是要和,然後所有的部下都對他說,當然是投降啦。特別是有一個大將說,曹操代表的是君,你代表的是臣。用臣來對付君,道義上就不一樣。而且強弱有定勢,你命令劉備去打曹操,打勝了他自然不甘心當你的部下,打敗了就直接被收服了,所以無論打勝還是打敗,對於我們都沒有什麼好處。

因此還不如直接棄械投降。劉棕也是一個從善如流的人,於是就投降。主要是部下都沒有一點鬥志的話,他一個光桿司令怎麼戰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