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借貸便利MLF瞭解一下

央行擴大MLF抵押品範圍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MLF是個什麼東東。我在今日頭條上也看到很多專家立馬就寫了點評或者研報大呼利好。不過裡面用的詞彙,我想對於頭條上的廣大群眾來說,是不夠通俗的。以至於我看到有網友在一些專家的文章下面評論到:“說人話”。

MLF,專業稱為“中期借貸便利”,它是個什麼東東呢? 其實就是銀行把規定範圍內的資產抵押給央行,然後央行給銀行注入流動性,但央行這樣給的流動性不是白給的,銀行需要支付一定的資金成本,這個資金成本就是大家看到的MLF利率。擴大MLF抵押品範圍,也就是說銀行可以有更多種類的資產可以拿去到央媽那裡換流動性了。

別看這麼簡單的一個銀行抵押部分資產去央行換流動性這麼個邏輯,其實在央行的角度來看,可以實現“流動性注入,指哪打哪”的調控功能。比如,銀行持有的國債可以拿去抵押,那麼銀行配債多了,不夠資源去投信貸。央媽又說你得支持實體經濟,放貸款給企業啊,銀行說沒錢放了,央媽就說國債拿來抵押,我給你MLF,你拿到去給企業放貸款,這就注入流動性並流向實體。至於能有多少流向實體,這個沒統計,也不好統計。另一種,比如央行說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對三農的貸款、對科技企業的貸款若拿來抵押換流動性,那麼央行的潛臺詞似乎就是引導銀行,你給這些需要信貸資源大力支持的企業貸,流動性問題不必太擔心,這些貸款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來我這裡換流動性,這樣就實現了定向引導的功能。

然而上面央行跟銀行的互動,實際上是資金供給端的問題。至於資金是否真的能落到企業,不僅僅看企業是否有需求,還要看企業自身的經營前景。資金對企業發展來說是個重要的必要條件,但絕非企業發展好的充分條件。很多企業拿到錢是借新還舊,一但新的融資續不上,就出現信用違約。當然一些企業拿到錢也可能如虎添翼,創新速度加快,發展前景一路看好。因此,個人觀點,企業自身不努力培育核心競爭力,金融的支持效果可能就不能很好的體現,央行MLF上做的文章實際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從央行調控的意圖上來講,肯定是希望金融與實體經濟能良性互動。央行未來通過MLF這種結構性工具向市場投放的流動性肯定也是希望能儘可能多的直接注入實體企業,而不是到資本市場上去折騰。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短期對A股市場的利好有限。而對A股的影響,可能在於中長期央行支持實體的貨幣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後,企業整體的基本面改善,當然這也包括上市公司基本面整體改善,估值也就改善了。

然而市場往往會非理性地將其解讀為短期利好。我猜未來一週市場在一些借題發揮的文章解讀下,有所反彈。但我還是暫時不會去搶這種反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