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鍋蓋面沒有蘇式面有名氣嗎,為什麼?

史文廣

鎮江有三怪:“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三怪之一的鍋蓋面,它可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要說它沒有蘇式面那麼有名氣,是看你拿什麼參照物來比較😁

如果按受眾群的廣泛度來比,鍋蓋面確實不如蘇式面。畢竟它僅限於鎮江地區,而蘇式面則廣泛地分佈到了蘇錫常嘉滬每一處地方,食客基數更廣;至於鍋蓋面,在被《舌尖上的中國》官方背書之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外省人所熟知,壹周君私以為,它比蘇式面更具江南風雅之味👌

鍋蓋面,也稱鎮江小刀面,其起源已不可考,據說清朝時鎮江已經有製作鍋蓋面的小販,但真正出現“鍋蓋面”這個叫法,卻也不到30年曆史。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介紹鍋蓋面,那就是“煮麵時在鍋裡放個鍋蓋,就叫鍋蓋面”😁聽上去挺奇葩的不是?其實才沒有那麼簡單——大鍋裡放小鍋蓋,目的是令麵條能貼在鍋蓋下,沸水不外溢,始終在其周邊產生沸騰,最後煮出的面就會更為筋道。

同時,小鍋蓋用的是杉木,杉木有香味,也為麵湯增加了一道佐料。

所以說,鎮江人祖傳的老鍋蓋都是挺值錢的😁

正宗的鎮江鍋蓋面面條,必須用“跳面”,這種面的製作過程比較特殊,有點像廣東的竹升面——揉好的麵糰被放在案板上,用一根大竹槓,一端固定在案板上,制面師傅坐在另一端控制竹槓,上下跳動,麵糰被反覆擠壓,最後壓成薄面皮,切成條狀即成。

這種人工製作的“跳面”因為有毛孔,所以滷汁更容易入味,入口的口感也更佳。

至於鍋蓋面的澆頭,則是各色各樣,任君選擇。所謂“先燙澆頭再燙筷”,什麼長魚、腰花、餚肉、牛肉、雞蛋、豬肝,乾絲、素菜等等,燙在湯裡,卻香在碗裡😁

如果你想去鎮江品嚐正宗鍋蓋面,壹周君推薦邵順興,它家是百年老字號,《舌尖上的中國》中鍋蓋面的取景就是在它家拍攝的。簡單來說就是:麵筋道,湯鮮亮,澆頭用料足👌


武漢壹周

我是一個生活在蘇州的鎮江人(農村人,在市區工作過十幾年),簡單的說一下對這兩種麵條風格的理解。

1,底湯:鍋蓋面底湯比蘇式面濃厚,看上去色澤更深,前者偏黑,後者偏紅。

2,配料:鍋蓋面配料要比蘇式面豐富的多,前者通常有蒜葉,韮葉,豆乾,豆牙,香菜等;後者基本就是蒜葉之類,很單一。

3,澆頭:鍋蓋面通常是面水直接燙制而成,蘇式面炒制的多,且澆頭混搭不如鍋蓋面豐富。

4,麵條種類:鍋蓋面種類豐富,小刀,細小刀,中寬,大寬等等。蘇式面面條種類相對單一,我所見的就是普通細面。

5,口味:鍋蓋面口味豐富,回甘濃郁;蘇式面剛接觸就是一個感覺~甜。相比之下前者比後者口味偏重。

回到正題,個人還是偏好於鍋蓋面的,要說名氣鍋蓋面遠了不敢說,江漸皖地區還是走出去了,但蘇式面出了蘇州地區就很少見了。但在蘇州的鍋蓋面確非常少,即使有口味也偏蘇式了。我也曾經分析過為什麼鍋蓋面在蘇州很少我原因,總結如下:

1,鍋蓋面沒有統一口味標準,好的很好,差的沒感覺;蘇式面基本都統一的味道。

2,習慣和人群,鎮江是個小城外來人口少,所以對外傳播相對較慢,但蘇州外來人口巨多,麵條種類也很多,蘭州拉麵遍地開花,陝西面也很多,不同飲食習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所以鍋蓋面要想在這立足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培養用戶的習慣,而對於高節奏的城市生活又顯的非常難。

總結一下,個人還是喜歡鍋蓋面,但也習慣蘇式面了,要說名氣,我還是覺得鍋蓋面要略勝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