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我的團——第七師126團

心繫新疆,心繫兵團,作為新疆兵團人,從第一篇寫霍爾果斯的文章起,就有點一發不可收拾的感覺,算上這篇,已是老戴近期寫的第五篇關於新疆的文章,今天這篇,老戴想說說我生長的地方——126團。

126團是第七師最邊遠的一個團場,地處新疆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烏蘇境內,奎屯河下游衝擊平原,東起127團,西至甘家湖林場,南臨奎屯河,北靠北山南麓,東西長21公里,南北寬8.5公里,總面積30.4萬畝。常住人口16000人。

我的家鄉我的團——第七師126團

126團戈壁母親廣場

和其他兵團團場一樣,126團經濟也是以種植棉花為主的農業。此外,126團的還大力開發了文化旅遊經濟,“軍墾文化聖地,戈壁母親故鄉”的符號在新疆已有一定知名度,年接待遊客達10多萬人次。

在我小的時候,126團部人口並不是很多,人口星散的分佈於下屬14個連隊,每個連隊相當於內地的一個村,連隊都多數都配屬有小學。近年來,連隊的人口基本都集中在團部周邊,連隊的小學都撤併到團部小學了,連隊原有住房很多都已破敗不堪,只是在秋季採棉季節,連隊職工會在這裡短暫居住。原住人口大多都遷移到團部,也就是科克蘭木鎮。

由於人口集中在團部周邊,兵團各團場這些年來也發展了房地產業。基本都是6層的板樓。

住進樓房,的確讓大家感覺方便了許多,再也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走老遠去公共浴池洗澡了。

在2013年,再度回到當年讀書的中學,看到原本磚木結構的教室,已被四層的教學樓所取代,教學樓取名“逸夫樓”,是已故香港名人,邵逸夫先生捐建的。

我的家鄉我的團——第七師126團

樓雖然建起來了,126團卻已沒有了高中,因為地處七師最邊遠,高中合併,學生會自主選擇去烏蘇、奎屯的中學去讀高中。

這一切,和我走過的其他地方,非常的類似,就是一部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縮影。

古人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對故鄉的懷念,故土的眷戀,對過往的思念。

這種的思維是相通的。

126團打造的符號——“軍墾文化聖地,戈壁母親故鄉”,就順應了這種思潮。這也讓地處最邊遠的126團聲名鵲起。

昨天我寫的文章《田園綜合體——新時代兵團人致富風》,就有不少朋友私信我,兵團如何打造田園綜合體?依舊一頭霧水。

其實,家鄉126團,在之前就已經打造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基礎。只是沒有做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包裝,以及產業鏈衍生,僅僅是結合影視劇,發展旅遊經濟,顯得有些單一而已。

基於126團中心地帶,建立的戈壁母親廣場,以及參照《戈壁母親》電視劇仿建的場景,這很好地將126團與《戈壁母親》緊密結合在一起。打造一個全疆乃至全國知名“軍墾文化聖地”。

我的家鄉我的團——第七師126團

棉田

在此符號基礎上,結合第七師是農業經濟,將第七師的優質產品棉花打造屬地品牌。發展農業科技產業園,築巢引鳳,將東部、中部地區正在外移的相關產業,引入園區,擴展棉花產品的產業鏈。如棉花的下游產品:皮棉、棉紗、布匹、甚至成衣,向上擴展產業鏈,產出優質棉種。成為全國知名的棉花全產業鏈基地。

這樣,就能大大提升126團,以至於第七師的產品輸出附加值。

心繫家鄉,心繫126團,心繫兵團第七師。

祝福我的家鄉,祝福我團。


附:關於《戈壁母親》

我的家鄉我的團——第七師126團

《戈壁母親》是由沈好放執導,劉佳、巫剛、趙君、耿樂、柯藍等人主演的情感劇,於2007年11月23日在央視一套播出。

我的家鄉我的團——第七師126團

該劇改編自小說《母親和我們》,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兒子和一個撿來的女兒到新疆尋找丈夫,從此在新疆紮根併成為第一代軍墾人的故事。

小說著力塑造了一位根植於中國五千年優良傳統沃土,面對不幸的婚姻和人生諸多波折,以其自身的善良堅忍、深明大義去化解矛盾、和諧各種關係的母親。在她身上既可見女性的隱忍與包容,又可見男人般的俠義與豪情。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前夫、兒女和同事,心靈無不得到淨化,在關鍵時刻都能顯現出人性的光輝。

我的家鄉我的團——第七師126團

韓天航

小說作者韓天航,曾任第七師126團中學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