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關注三大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關注三大問題

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既應遵循全球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又應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與傳統農業相比, 現代農業具有更高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具有更加完備的物質保障、更加強大的科技支撐、更加發達的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的經營形式、更加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新型的農民。從總體上看, 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既應遵循全球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又應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實踐中, 需要關注以下幾個重要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關注三大問題

發揮和拓展農業功能

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發展, 對農業功能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現代農業建設必須適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需要, 不斷髮揮和拓展農業的功能。一般有以下幾種功能。

1. 強化農業的產品供給功能

農產品供給一般可分為食品特別是糧食供給和原料供給兩大功能。糧食是國民經濟基礎的基礎,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 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緊緊把握的重點任務。同時, 由於產業間廣泛存在的前向和後向聯繫, 保持農產品原料的供給能力是支撐相關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是國民經濟發展對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

2.重視 農 業 的勞 動 力 轉 出 與 吸 納 功能

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不僅能增加農民收入、支持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 而且能間接支持替代勞動力的農業機械工業的發展以及土地的規模經營, 有利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同時,發展現代農業又能發揮農業本身對勞動力的吸納功能。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大國來說, 通過產業化經營等方式擴大農業 內 部 就業, 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

3.增強農業的增收功能

發展現代農業, 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空間。比如, 通過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廣泛開發利用各類農業資源, 推進“一村一品”, 發展特色經濟等, 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又如,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把小城鎮建設、鄉鎮企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 實施產業化經營, 延長農業產業鏈條, 也可以增加農民收入。

4.強化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功能

發展現代農業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可以增加農民收入, 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形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是有助於創造大量的對相關生產資料的需求, 解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5.突出農業的生態環境維護功能

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是對農業新的功能要求。這意味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不能以過度佔用農業資源以及破壞植被、汙染水源、侵蝕土壤等為代價, 也意味著必須在環境容許的範圍內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發展現代農業, 必須突出農業的生態環境維護功能,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6.拓展農業的觀光休閒功能

觀光休閒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農業功能。它以田園景觀和自然資源為依託, 結合農林牧漁生產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 成為一種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形態。大力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可以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帶動農產品加工業、交通輸業、旅遊服務業的發展,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7.發揮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

我國作為古老的農業大國, 幾千年來形成了相對成熟、具有鮮明特色的農耕文化, 創造了多樣性的農業形態。拓展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 可以保留、提煉農耕文化中的精華。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關注三大問題

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發展現代農業, 必須努力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充分發揮各類農業和農民組織在技術傳遞、信息集合、產業開發、規模經營、資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一般有以下幾種模式:

1.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模式

農業產業化經營與我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相銜接,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 已形成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和政府扶持、龍頭帶動、農民參與、中介組織服務的新機制。而且, 在“公司 + 農戶”這一產業化經營基本模式的基礎上, 衍生出“公司 + 基地 +農戶”、公司 + 中介組織 + 農戶”、 “專業市場 + 農戶”等不同類型的產業化組織模式及其變型, 出現了產業化經營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民經濟組織相融合的趨勢。

2.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 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也是現階段農民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 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採購, 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 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為契機,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未來一個時期將得到較大發展, 從而大大提高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

3.現代公司制企業模式

公司制企業以資本作為運營與分配利潤的核心, 通過自願入股的形式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 形成新型的農業企業或企業集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公司制企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日益凸顯, 對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4.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模式

現階段我國農村還存在數量眾多、規模不一的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近年來, 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等措施, 一些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得到了發展, 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村等。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實力強大, 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組織基礎。

5.提供組織化的生產服務模式

從上世紀 90 年代前期開始, 為提高農機使用效率, 一些農機專業戶通過農機合作社、農機協會等組織化的方式, 提供農機跨區作業服務。由於這一模式能有效解決我國農戶分散經營與機械化規模生產之間的矛盾, 受到廣大農戶和農機手的普遍歡迎, 從而不斷髮展壯大。這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的重大制度創新, 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組織化模式。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現代農業, 既要重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同時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管理和服務。而且, 現代農業發展程度越高, 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務範圍越廣。因此, 在現代農業建設中, 政府應切實轉變職能, 由更多地強調管理向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務轉變。

1.實施規劃引導

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 確定現代農業建設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在發展目標上, 應立足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具體任務上, 應轉變增長方式,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區域定位和農業功能拓展的要求, 組織實施糧食、畜牧水產、農墾農機等產業性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動物疫情防控、信息服務等服務性設施工程建設, 豐富現代農業建設的內容; 在工作措施上, 應尊重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以市場為導向, 以政策法規為引導,用現代的理念、手段和經營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2.加強政策扶持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政策扶持。應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並通過加強立法、設立農業建設基金等措施, 構建現代農業建設投入的長效機制。應完善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補貼政策, 特別是強化對現代農業發展有直接作用的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技術專項補貼以及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補償機制。

3.提供公共產品

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服務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種服務既包括生產資料的配送、良種的提供、良法的傳授、病蟲害的防控等生產技術性服務, 也包括農產品市場物流、商流等市場環節服務, 同時涵蓋農業信息、農機作業、勞動力轉移培訓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內容。促進農業服務業發展, 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 是政府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責任。

作者單位: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關注三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