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龍應臺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是一本感悟人的人生之書,是一組對人性的低聲喃語。

目送——龍應臺

對家的感受是此書最核心的感情,對自我感受的描寫可以給與大多數人的共鳴與幫助,像清風拂過自己在快節奏生活中所感染的微塵,用清冽的山泉豐富你已經乾枯的心靈。

  •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時間的風景於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嘗在我的“心外”。很難說。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都得到不一樣的“明白”。整本書,就是對生命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 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龍應臺

  • 一路上櫻花照眼,她(母親)靜靜看著窗外流蕩過去的風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顏容,和窗外的粉色櫻花明滅掩映;她的眼神迷離,時空飄忽。

  • 早上,燦亮的陽光撲進來,華飛還睡著。我打開窗簾,看窗外那一片平凡而現實的風景。心想,在平凡和現實裡,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 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的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後拉的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的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默然而果決。前後雖隔數里,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滴同一條路上的通代人。

目送——龍應臺

  •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知識愚昧和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淳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分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有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 我們的同代人,大隱者周夢蝶,六七歲時被大人聞到遠大志願時,說的是:“我只要這樣小小一小塊地;裡頭栽七顆蒜苗,就這樣過一輩子”夢蝶今年八十六歲了,過的確實就是“一小塊地七顆蒜苗”的一輩子。

目送——龍應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