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潛艇為什麼非要在背上設計個大鼓包?

韓澤秀

圖注:瑞典A26型潛艇,指揮台圍殼設計非常新穎

這裡提到的“大鼓包”,應該指的是潛艇指揮台圍殼吧。指揮台圍殼,是潛艇設計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最初它的功能是提供人員進出和觀察瞭望,後來技術發展,指揮台圍殼的功能越發多起來,像潛艇探測通訊的眾多設備,如光電桅杆、通訊天線、導航雷達,還有通氣管之類,都將指揮台圍殼當作容身之所,且可以伸縮,潛艇上浮狀態時伸出來,潛艇下潛時縮回圍殼裡面去。

圍殼的存在確有必要,但畢竟對於潛艇在水下的航行來說,是不小的阻力因素,為了提高潛艇的水下航速,人們對指揮台圍殼不斷進行更新改造,所以我們能看到,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不同類型潛艇,其指揮台圍殼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僅以俄羅斯潛艇為例,其指揮台圍殼的設計就有兩個流派,一種是中規中矩的四方樣子,或者大概如此的樣子,比如德爾塔級、北風之神級等;一種是圓潤的流線形的樣子,比如阿庫拉級等。可以說,不同設計效果的指揮台圍殼各有優缺點,比如流線形圍殼,水下航行時水流特性良好,噪音小,但溼表面積比較大,不利於提高水下航速。

如今,潛艇還在持續發展,有關圍殼的設計依然是潛艇設計的重點,很多國家在探索圍殼設計的新元素,比如瑞典最新推出的一款常規潛艇A26,其圍殼設計別出心裁,樣子與現有圍殼的效果很不相同,狀似馬蹄形,仿真試驗證明這種形狀對水下高速航行十分有利,當然這絕不會是潛艇圍殼設計的唯一樣式,未來應該會有更多新穎且有優良性能效果的圍殼外觀不斷湧現。


兵工科技

所有軍用潛艇都有鼓包……


你確定這倆潛艇背後有鼓包?

軍用潛艇分為核潛艇和常規潛艇。常規潛艇只有攻擊型而核潛艇分為攻擊型和戰略型兩種。只有戰略核潛艇才有鼓包,而攻擊型核潛艇和常規潛艇並沒有鼓包。

戰略核潛艇必須要攜帶大型的洲際彈道導彈,而這種導彈甚至要比核潛艇的艇體直徑還大,再加上發射裝置內的其他設備,戰略核潛艇的導彈發射筒長度會遠遠大於其艇身直徑,肯定會突出艇身。比如美國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艇身直徑只有13米,但是攜帶的三叉戟2D5導彈長度卻達到了13.42米,再加上發射桶內部的發射裝置長度會更長,遠大於艇身直徑。為了減少突出艇身的導彈發射筒造成的流體噪聲和阻力,龜背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由於戰略核潛艇的巡航速度比較低,龜背在低速下的阻力和流體噪聲也不明顯,存在龜背對於戰略核潛艇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俄亥俄級攜帶的導彈長度大於艇身直徑,採用龜背的設計理所應當

而攻擊型核潛艇和常規潛艇就沒有攜帶洲際彈道導彈的要求。魚雷和巡航導彈體積都比較小,足以輕鬆裝進潛艇的艇體內,並不需要使用龜背來進行修型。更何況攻擊型潛艇有高航速的需求,龜背在高航速下的阻力和噪音非常明顯,設計師必定不會忍受龜背對於潛艇性能的影響。這幾個理由加在一起,攻擊型潛艇使不使用龜背就很明顯了。
阿爾法級攻擊型核潛艇航速可以達到42節,這種速度下龜背對潛艇性能的影響十分嚴重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有的戰略核潛艇就沒有龜背。

實際上彈道導彈的大小跟導彈先進性、射程需求和載荷等很多因素有關。俄羅斯的戰略核潛艇可以在北冰洋發射導彈,這時導彈攻擊美國只用走北極彈道,射程達到8000km就夠了。而中國的彈道導彈如果要從南海發射攻擊美國,射程就必須達到11000km(實際上達到14000km才能覆蓋美國全境)。對比俄羅斯的洲際彈道導彈,中國的導彈的體積就必須增大。而在彈道導彈上使用碳纖維殼體和碳碳複合材料也可以大大減小重量從而減少導彈的體積,使用更先進的固體火箭燃料和發動機也可以減少導彈的體積質量提高射程。美國的海神C3和三叉戟D1彈道導彈的體積差距不大但射程卻差了近一倍就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減少核彈體積質量和再入裝置的質量也可以在威力不變的情況下縮小彈道導彈彈體增加導彈射程。所以並不是所有洲際彈道導彈的長度都大於艇體直徑,如果彈道導彈的技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戰略核潛艇的龜背是有可能消失的。

法國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就是這樣的例子。由於凱旋級搭載的M51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只有8000km且使用了大量先進技術比如導彈外殼全部是用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製成和火箭發動機採用了複合材料殼體,法國戰略核潛艇的彈道導彈可以完全收入潛艇艇身中,基本上消除了龜背。所以說未來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是完全可能消除龜背的。





法國凱旋級
戰略核潛艇就基本上消除了龜背

蘇聯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則採用了加大艇身的方式消除龜背。
從建造
圖上可以看出,颱風級採用了多個圓柱形耐壓殼體並排佈置的方式,彈道導彈就放置在潛艇前部的兩個耐壓殼中間。由於採用了多個耐壓殼體平行佈置,颱風級的艇身高度超過15米,遠遠超過俄亥俄級13米的耐壓殼直徑。這樣颱風級就不會存在龜背,完全消除了龜背的影響。不過這種方式導致颱風級的水下排水量達到了45000噸,極大的提高了造價增加了噪音,即使是蘇聯也無法大量建造昂貴的颱風級,可以說這種思路是錯誤的。



颱風級為了消除龜背水下排水量達到了45000噸,堪稱水下戰列艦,成本巨大但性能並沒有比俄亥俄級高多少

所以說並不是所有潛艇都有鼓包,隨著技術的發展戰略核潛艇的鼓包會慢慢減少直到消失,現在核潛艇的鼓包只是因為洲際彈道導彈體積過大於是不得已而為之。


超視距天波雷達

題主所說的大鼓包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潛艇的指揮塔臺,還有一種就是戰略核潛艇用來搭載洲際導彈的龜背。我將詳解這兩種大鼓包的區別。

(德國潛艇)

軍用潛艇有兩種,常規動力潛艇和核動力潛艇,這兩種潛艇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都擁有指揮塔臺,又稱潛艇艦橋,內部容納很多設備,包括潛望鏡,雷達,通信天線等。最重要的作用還是作戰指揮,裡面有一個升降口和指揮艙相通,潛艇在水面航行時,潛艇指揮官都是在艦橋上指揮的。

(中國潛艇)

指揮塔臺的地位很重要,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增大了航行的阻力和航行時的噪音,紊流也很嚴重,不利於潛艇隱身,艦橋還對潛艇上浮有很大影響,出水瞬間要是把握不好時機,很容易造成艦橋裡的水無法及時排出,使得潛艇側翻在水中,釀成大事故。鑑於指揮塔臺的關鍵作用,短期內還無法取代。



(指揮塔臺)

核潛艇也有兩種,戰術攻擊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以戰略核潛艇為例,為了容納體積巨大的洲際導彈,有些型號的潛艇就會出現龜背,戰略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受加工技術的限制,直徑是有限的,有些洲際導彈的長度超過潛艇高度,為了保證艇體的流線外形並減小潛航阻力,只能在艇體導彈發射艙的上部,增加了這樣一個類似於“龜背”的整流罩。


(094)

很多人常說沒有龜背的核潛艇才是好潛艇,這樣說並不準確,龜背對潛艇的水下隱蔽並無太大影響,戰略核潛艇的巡航速度通常為8-14節,在這樣低的速度下,“龜背”並不會產生低頻共振噪聲,結構本身的優化結構也使得產生噪聲的幾率進一步降低。中國094戰略核潛艇搭載12枚洲際導彈,在材料冶煉技術一時無法突破的前提下,這也是最保險穩妥的方式了。

(俄亥俄級潛艇)


兵器解析

按照題主的配圖來看,題主所說的潛艇背上的鼓包指的是潛艇的指揮塔。

從名稱叫做指揮塔就可以知道這個“鼓包”對潛艇有多重要了。在這個小小的指揮塔裡(相對艇身而言)容納著潛艇的潛望鏡、雷達、通信浮標等重要電子光學設備,常規潛艇還會把通氣管放在指揮塔裡,有的潛艇還會在指揮塔根部配備大型逃生艙。在指揮塔的下面就是潛艇最為重要的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CIC)室,也就是作戰情報中心,指揮塔裡的設備直通這裡。因為潛艇內部空間狹小,所以這裡也是潛艇在水下航行時的航行艦橋。情報分析、航行控制、作戰指揮都在指揮塔下的CIC室這裡,因此這裡也被稱為潛艇的大腦。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

當然,指揮塔並不是只是用來容納電子光學設備而已。當潛艇在水面航行時,因為潛艇光滑的艇身隨時會有湧浪衝刷艇身露在水上的部分,這種時候對在潛艇外部作業的艇員來說十分的危險,而潛艇又沒有舷窗,因此指揮塔就成為最好的航行觀察指揮平臺。艇長可以原理危險的艇身,在指揮塔頂部指揮潛艇舵手控制潛艇航行,同時比艇身高的指揮塔也可以提供優良的視野,這對潛艇在狹窄水域航行時尤為重要,比如進出港時就需要引水員在指揮塔頂部指揮舵手操控潛艇移動。

(基洛級常規潛艇)

除了視野,遠離海面也可以避免潛艇在水面航行時,從指揮塔裡伸出來的雷達和通氣管遭到海水的衝擊。常規潛艇的通氣管連通的是潛艇的柴油發電機,一旦海水從通氣管倒灌進去將會使柴油機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通氣管能離海面多遠就離多遠,指揮塔就理所當然的成為通氣管的放置部位啦。

在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的潛艇裡,指揮塔還有破冰的功能,這個技能對於在北冰洋潛航的潛艇來說十分的有用。這個並不是從海面破冰前進,而是從水下頂破厚厚的冰層使潛艇露出來,流程一般是在水下一定深度,然後排空壓載艙的水,加速上浮,利用指揮塔頂破冰層,隨後再整個艇身頂破冰層。一般這麼幹的時候就是要發射導彈了,畢竟海面的冰層不頂破的話潛射導彈無法躍出水面發射,當然也不排除像美國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這種,以訓練為名頂破冰層到水面換氣休閒。

(這是一艘沒能徹底頂破冰層的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


軍情解析

仔細看了你的提問,你所說的這個鼓包,其實指的是潛艇的指揮台圍殼,也就是潛艇背部高高聳立的上層建築,只不過你看到的那張圖中潛艇有點特殊,它的指揮台圍殼圓滑過渡,有點像鼓包,這可能就是你問題的由來。



潛艇之所以要設計指揮台圍殼,顧名思義,它就是指揮的地方,而要想進行指揮,就少不了一系列的觀察通信能力,所以,在這個指揮台圍殼內,就安裝有潛望鏡、通信天線、雷達等,而且這些設備被設計成伸縮式桅杆,平時收在指揮台圍殼內,需要時上升到一定高度,有時甚至露出水面一定高度進行觀察。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這些觀察通信設備都設計成伸縮式桅杆了,為什麼不把這個指揮台圍殼取掉,只接收縮到潛艇內部呢?

這一方面是因為潛艇內部空間狹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由於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一般都是幾百米,水壓極大,所以潛艇的外殼為了抗壓,都採用了超強的鋼材,有些甚至是鈦合金,所以會盡量減少開口。



此外,指揮台圍殼還會對潛艇的航行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還真不能取掉。


東方談武器

題主應該說的是潛艇的指揮塔吧?還是核潛艇的導彈發射臺?

圖片上的是俄羅斯的最新的“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看到背上有很大的鼓包,看圖下面的這艘潛艇,左邊穿紅衣服的人站的地方,他們腳下的成矩形的大包,裡面裝的就是老毛子的鎮國神器-—潛射彈道導彈。至於為什麼設計成這樣,主要是因為導彈太長了,但是你必須要把導彈豎著放在潛艇的中間部分。至於為什麼要放在中間,因為要考慮潛艇的平衡性能。你把導彈打出去了,它佔的重量就沒有了,潛艇就要重新通過排水或者進水來維持本身的平衡性。所以必須要放在中間,你放在其他地方,導彈打出去,對平衡性影響更大。很容易翻船喲。

再看另一群人圍著的那個又粗又長又黑而且看起來很硬的東西。是不是很“大根”啊

吼吼~~ 不要想歪,那是潛艇的“大腦”。叫潛艇指揮台,又稱潛艇指揮塔。海軍都叫艦橋。這個大根裡面裝的是各種通信裝置、潛望鏡觀察設備、通氣管。在潛艇浮上水面進行航行的時候、離港、靠港、通信聯絡、觀測指揮的地方。

是電影《獵殺U-571》的截圖。他們這就是站在“大根”的頭部進行水面航行、觀測、指揮的。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為了增加潛艇的火力,一般都會給“大根”裝上一挺機槍,還有裝小口徑炮的。現在為了考慮潛艇的隱蔽性、靜音性,以及本身的火力足夠強大就取消了。外貌也變成了現在的封閉的(“大根”把頭藏在一層厚厚的皮下面了)

題主說的要設計成可伸縮的“大根”,現在來說還不太現實,主要是考慮到潛艇本身的空間就有限,可伸縮由要佔用很大的地方,這對於“寸土寸金”的潛艇來說,犧牲太大。而是可伸縮的穩定性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萬一關鍵時候它伸不出來、變大不了,豈不是很著急。

題主再說的犧牲潛艇的速度和安全,速度是肯定要犧牲的,“大根”是潛艇在水下航行的最大的阻力來源。但是潛艇本身對速度是沒有很高的要求的。對於安全這方面,潛艇只要靜音性能好,就足夠安全了。現在的反潛艇作戰,要發現潛艇主要靠的就是“聲吶”。反潛艦也好,反潛直升機也好,潛艇反潛也好,都是如此。在水下,雷達探測、光學探測都不起作用。所以潛艇只要靜音性能好就安全。而“大根”對靜音性能的影響不是沒有,但不是主要的。潛艇的噪音來源主要是潛艇的動力設備以及尾漿轉動時攪動水流產生的噪音,再加上艇體與水流摩擦、艇體本身的震動所產生的噪音。


所以說“大根”是一定要這麼一直頂天立地的站著的!大家說對不對啊?


人民路往西走

潛艇上的“鼓包”是潛艇的指揮塔(或者艦橋、指揮台)或者戰略核潛艇的“導彈發射管”!

俄羅斯“德爾塔-IV”戰略核潛艇背後的“鼓包”下面就是導彈發射管

部分型號的戰略核潛艇背後有“鼓包”,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潛艇製造工藝水平不夠,無法將潛艇艇體設計的足夠大以容納潛射導彈;二是潛射導彈的小型化水平不夠,在滿足射程的要求下無法進一步縮小體積。所以說,目前背後有“鼓包”的戰略核潛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上部指揮塔還裝有水平舵,但是背後導彈發射管處沒有明顯的“鼓包”

對於潛艇上的另一個突出的“鼓包”,就是潛艇指揮塔,潛艇在水面航行時,最突出的結構就是指揮塔!指揮塔的主要功能有2個方面:

1)容納觀通設備:包括通氣管、潛望鏡、通信天線甚至對空搜索雷達等。這些都是精密設備,是潛艇執行水面航行、離靠碼頭、收發信息、實施觀測和指揮的關鍵設備。為減少腐蝕和防止破壞,這些設備平時都須放置在艦橋;另外,對於常規潛艇,指揮塔還需容納柴油機水下排煙系統;

英國“機敏級”核潛艇的指揮塔容納了多種電子探測、觀察設備

2)指揮和觀察、通訊:指揮抬圍殼顧名思義就是指揮用的,潛艇在水面航行或者離靠碼頭的時候,需要潛艇指揮官在艦橋上指揮,目前的各類潛艇都採用這種方式(核潛艇和常規潛艇)。

航行中的美國“海狼級”核潛艇,上面圍欄處是指揮室

潛艇的指揮塔結構突出,在航行中增大了潛艇航行的阻力,特別是半潛狀態,其影響比在水下和水面都要大,並且紊流比較嚴重,增大了潛艇航行時的噪音,這對於潛艇隱身不利;因此,目前最新設計的潛艇,其指揮塔迎水面均採用了“填角設計”,可以進一步降低航行阻力、減少紊流噪音。

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指揮塔採用了“填角設計”

俄羅斯最新的“亞森級”攻擊核潛艇,採用流線型指揮塔(尺寸也很大)

此外,潛艇指揮塔對於潛艇上浮影響也非常不利,潛艇在下潛時,指揮塔也充滿水,使得潛艇重心向上偏移,如果潛艇緊急上浮,很可能出現艇體已出水,而艦橋裡的水還沒有排完,容易造成潛艇失衡引發重大事故。壯觀的核潛艇緊急上浮景象!

以後隨著科技的進步,也有可能採用全電子化探測的手段,進一步縮小指揮塔結構、甚至取消,但目前來看,潛艇指揮塔的設計仍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美國在研發的下一代戰略核潛艇仍保留指揮塔設計,但是發射管處也沒有明顯的“鼓包”


威吶解析

琢磨了一下,你這問題裡的鼓包,到底指的是指揮塔圍殼還是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導彈艙段?

既然說“似乎是所有的潛艇背上都有這個大包”,估計還是指指揮塔圍殼。但這東西並不是所有潛艇都有,算是袖珍以上的軍用潛艇和其他大型民用潛艇才有的東西,到現在為止很多袖珍潛艇,因為潛深小,速度慢,同時載人比較少,並不需要搞指揮塔圍殼。

1902年之前的潛艇,也沒有這套設計,比如美國邦聯海軍的“漢利”號就沒有。當霍蘭搞出近代最初的實用性軍用潛艇時,他為了方便潛艇人員上下和水面航行的指揮,設計了最初的指揮塔圍殼,當時圍殼的尺寸和樣式還真像個鼓包。

但這個架構在各國的航海專業詞彙中有著不同的表述。低地國家和英國都將其稱為“fin”,據說霍蘭就是看到魚背鰭才想到設計這樣一個結構的。法國人稱之為涼亭,美國人則稱之為“帆(美國說法是霍蘭親自定名,也知不道應該信誰)”德國人直接稱為“指揮塔”。

但隨著潛艇的指揮中心縮到艇體內部,指揮塔這個提法似乎越來越不準確,順便說一句法國人管指揮塔圍殼頂部的小面積指揮甲板叫“澡盆”。

現在潛艇的圍殼大多建造的更像一片魚鰭,而且其作用也確實主要在於控制潛艇水下高速航行時不至於因為轉舵而出現傾覆的情況。美國人和蘇聯人都曾多次設計過小型圍殼甚至試圖取消這一看起來很累贅的結構,但結果就是潛艇水下橫向穩定型大幅降低。當然對於袖珍潛艇這樣通常在淺水區域低俗行駛的潛艇而言,有沒有圍殼對於穩定性影響不大,那倒是可以省掉。


強武堂

這麼簡單的問題,我猜它主要就是瞭望用的吧,如果只在潛艇主體內瞭望,那麼你無論在哪個部位瞭望,都只能 看到一邊,要四面八方頭頭轉著可以都看到,唯有突出潛艇的主體,即等於設置一個瞭望塔。至於說這個瞭望塔幹嗎不做成可伸縮的,我瞎猜恐怕還是技術問題,暫時做不到即安全又牢靠同時還很經濟,畢竟汪洋大海的深處裡,突出這麼一塊也沒有多大的危險吧?


久卓子60

我們國家的早期的核潛艇,在設計上仿造前蘇聯早期核潛艇的特點,背上設計一個大鼓包,其實就是當時製造潛艇工藝技術相對落後,沒有大尺寸的卷板機,製造不出大直徑的艇殼,造成潛艇的圍殼直徑較小,而艇上的導彈又是攜帶核彈頭的戰略核導彈,射程都在萬公里以上,又都是垂直髮射,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在潛艇原尺寸基礎上加了一個鼓包,就是存儲發射核導彈專用設備,這個鼓包雖然解決了核導彈存儲發射的問題但在潛艇潛航的過程中,由於不符合流體力學的原理,給潛艦帶來了較大的噪聲,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落後的設計逐步捨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