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婚後三日,新郎為何要陪著新娘回門?

豫見鄉情

右上方紅色“關注”點一點,更多農村現象解讀、惠農政策詮釋早知曉。

回門,又被叫作歸寧,指的是新娘結婚後首次回孃家,是傳統婚姻風俗,由來已久,在《詩經》、《紅樓夢》、《琵琶記》中均有記載。

為什麼新婚後三天,新郎要陪著新娘回門呢?原因有三:

緩解父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之情

在以前,女孩一般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一年四季、時時刻刻與父母親生活在一起,父母習慣了女兒在身邊的生活。而女兒出嫁後,突然間少了女兒的陪伴,父母親會對女兒倍加思念,在筆者這裡,在迎娶新娘的時候,有給父母“離娘錢”的說法,原因正是如此,所以,會在婚後三天回門,來緩解一下父母對女兒的思念之情。

父母親瞭解一下女兒婚後生活

以前的通訊條件不如現在這麼發達,交通不如現在這麼方便,女兒如果出嫁後,不能隨時與女兒見面、掌握女兒的生活狀況的,所以,在婚後三天回門,一般丈母孃會拉著女兒的手問東問西,“婆家吃喝怎麼樣啊?習慣嗎?”“婆家有沒有為難你啊?讓你做這做那的?”等等,看一下女兒婚後生活是否幸福。

孃家人進一步瞭解一下新女婿

以前,在結婚前,女婿一般是很少跟未來的老丈人、丈母孃見面的,筆者的父親甚至在迎娶筆者母親之前,從沒有見過筆者姥爺。所以,婚後三日新婚夫妻二人一起回孃家,孃家人就可以從女婿著裝、隨帶禮品、待人接物等各個方面對新女婿進行一次全面的瞭解。

當然,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女孩在未出嫁之前,已因工作、讀書等原因經常離開父母了,父母也可以隨時與女兒聯繫,兩個人在相處談對象的時候,也經常與雙方父母接觸,不存在對新女婿缺少了解的現象。但是,婚後三日回門,作為一項婚姻風俗,還是流傳了下來,我們就應該堅持、遵守。


農策分析

農村結婚後,新郎要陪著新娘在三天後回孃家,這是很早以前就流傳下來的規矩,我們管這個規矩叫做回門,是中國的傳統婚俗!在古代,回門也被稱為歸寧,最早的說法源自《詩經》:害浣害否?歸寧父母。歸寧父母就是回孃家的意思!這個婚俗遍佈我國大江南北,但是各地區回門的時間不一樣,一般會在第三、六、七、八、九日回門,但有的第二天就回門,也有會在滿月之後才回門的!

回門之時,新郎會陪同新娘,所以也叫雙回門,有成雙結對之意。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回孃家省親!自然這種時候也有相應的禮節,比如,新郎見到新娘父母,要改口喊爸媽爹孃,新娘也要穿上所謂的回門裝,新郎也要在這時候爭取讓自己在新娘父母那裡留下好印象,所以要準備好岳父母心儀的禮品!岳父母也會擺下豪華盛宴款待新郎,也就是所謂的回門宴!但是新婚夫妻要在日落前趕回新郎家,因為有新房一個月內不能空閒的說法,也有地區有這樣的做法能更加容易誕下男嬰!如果離家太遠,夫妻要分房睡,避免唐突到孃家人!

回門是我國非常傳統的風俗,但卻不是什麼陋俗,而是代表了出嫁女兒對父母的思念和父母對外嫁女兒的關心!雖然現在婚禮已經由繁瑣變得越來越簡單,並去除了一些陋俗,但是回門仍然是我們婚姻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農村新婚後三日,新郎為何要陪著新娘回門?

在建行漸遠的老家,是結婚後七日上回門,所以也叫"回門禮"。這天,新郎要跟隨新娘回孃家,帶上禮品,去拜見岳父母,以示男女恩愛,讓新娘父母及家人放心。

一到新娘家,丈母孃會做一碗荷包蛋給新女婿吃,碗裡放糖。給女婿做荷包蛋,拿著當貴賓的待遇,過去我們老家,能吃上荷包蛋的都是高人貴客。聽老人說,鄰村一新女婿去岳父家,沒撈著吃上荷包蛋,臨走時見一隻母雞在院子裡覓食,抬腳踢翻母雞,母雞被驚,叫著逃走了。丈母孃見後忙問踢雞幹嘛?這人翁聲翁氣地說:"母雞不下蛋,養它幹嘛?"此後,再去丈母孃家,必有荷包蛋吃。



這天,女方家裡也十分重視,會設宴席請親戚朋友。藉此機會,新郎與女方家眾親戚等見面,新娘會逐一將自己的長輩等人介紹給新郎認識。宴席上,女方族內長輩作陪,新郎為貴賓。


當然,回門時也有很多事項也很講究。例如新郎所帶禮品須是雙頭,意指成雙成對。回門當天不在岳父家過夜,但也有的人家留新女婿住幾天的,但不和新娘同床。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舊的習俗己經被簡化,可婚後回門一直延續下來。


建行漸遠

回門是有個古老的傳說,新娘回門拜祖宗

很早以前有個叫苟玉蘭的姑娘,半歲由年近五旬的祖母帶大,苟玉蘭出嫁不幾天,她的婆家因辦婚事與人結怨,得罪了當地的惡霸,不久就被逼得搬到近兩百里外的地方去了。因相離太遠,苟玉蘭一直也沒機會回孃家看看。4年後回家才知道,祖母在出嫁的第二年她就去世了。苟玉蘭說:“我要回去供奉老祖母的神位,我要天天跪拜!並且會燒許多錢紙,讓老祖母在陰間有錢用。”

這樣,鄰居也學苟玉香的樣,回門拜祖宗。漸漸形成習俗。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攜同新郎一起回孃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很多上年紀的人非常重視晚輩的“回門禮”,因此新郎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禮品上都要事先有所準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一個好印象。
回門即女兒偕女婿回女家認門拜親。回門的時間各地不一,古時是結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滿月回門省親的。春秋時期就有回門之俗,後代沿襲至今。由於“回門”是新婚夫婦一塊回門,故稱“雙回門”,取成雙成對的吉祥意。回門時,舊俗規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時,新郎走在前面,因為這次回門是女兒新嫁後第一次回孃家,有的又稱“走頭趟”。在“雙回門”後,一般不準在岳家過宿,必須當日返回男家,因為舊時有新婚一個月內不空房的風俗。

國之楫

回門是一個留傳很久的風俗了。每個地方的回門時間不太相同,有的是第三天,也有的根據當地風俗擇一個好日子回門。

回門也代表著新婚夫婦不忘孃家父母、家人,以一個新的開始走進家門,向父母表達敬意和思念,女兒終於以一個成人的方式向父母傳達一種禮儀,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

回門也是一個有趣的婚俗,在各個時代和各個地方的叫法也不同。比如,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常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回門也讓家人第一次正規地認親,認女婿、認姑爺,所以,做為新郎官此時是非常謹慎也同時非常自豪的。對新郎而言,有了另外一雙父母,成為了一家人,你把人家女兒都娶走了還不畢恭畢敬嗎?那麼,在很多地方也在回門這天,新郎被新娘家的小字輩們耍笑,討要紅包等等遊戲。那種氣氛和場面或許一生都難忘記,其實也是一生最美好的記憶,因為更多地是帶來了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回門之前一定要準備回門禮,每個地方雖然不盡相同,但禮物絕對是比較講究的,也代表對回門的重視。回門後要舉行回門宴,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儀式,通常新娘女家父母或長輩設宴款待,表達對女婿的歡迎和接納。

如今,很多年輕人在婚俗上已經不太拘泥於傳統,也沒有太多的婚俗講究,所以,不管何種形式已經不太重要,更多地是對親人的尊敬和愛是永恆不變的。


新華融媒新消費

這是種民俗,也是中國大多地區的文化傳承,有百年曆史具體啥時候興起的不得而知。一般新娘結婚都要看好日子、吉日、吉時出門上轎(現在都是上車)出了門就不能在回去門。出門前都要在祖先位前跪拜告訴祖先要出門了,三天後才能回家,也告訴祖先以後另成家了回家的時候少了望先人不要見怪。在回去等於二上轎不吉利。所以出去了只能三天以後回門這是規矩。


新人結婚後三天要雙雙回門。我們這有個順口溜;新人不走三六九、就是逢三、逢六、逢九這三天不走親戚。除了這三天那天也行,新人要是回三天門趕上了三六九就提前回去,如頭天二十七結婚,第三天是九,所以第二天就提前回去了,也頂是回三天門。新姑爺姑娘回門這天早上女方的弟弟或哥得先來叫,就是來對姐姐說今天該回家了,到了姐夫家都能受到好酒好菜的招待。吃完早飯就得先走,下面新人夫婦梳洗打扮一番準備禮品,水果點心等多多益善。裝上車就出發了。到了新娘家岳父岳母迎出門新郎改口稱爸媽寒暄幾句,也是好酒好菜上。新娘家必須得有幾個人陪新郎喝酒,一般都是弟弟或親叔伯弟兄,還有就是新娘的姐夫和妹夫等。目的就是讓新郎喝醉了好看笑話。大多聰明的新郎是不會喝醉的,也有受不了‘’熱情招待;的新郎就喝醉了。留下笑談那是以後的事。



鴻運良好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說說我的家鄉新媳婦新女婿的回門日!

在我的家鄉,姑娘在結婚的第二天清早晨天不亮就要由自家的哥哥或弟弟搬回家,我們這習俗視為“搬九”。這天的清早晨婆婆家要準備一桌菜以備新娘的哥哥來搬妹子時吃,由新郎陪大舅哥吃,飯後新媳婦就會和哥哥一起回家。到家後先和母親說說話,然後和母親一起外出置辦婆家給賞錢的那些親戚的回禮。

新媳婦一般在十一點半之前,在由自家哥哥帶著置辦好的回禮和母親家打點給婆家的“搬九”東西:燒餅、火燒、雞蛋等送回婆家。標註一下:(雞蛋是讓閨女帶回婆家給新姑爺吃的,其中意思你懂的!)這時的新媳婦不能早回婆家!越晚越好這叫磨婆家人的“性”,雖是磨婆家“性”,但要有度最晚也不能過12點,這是新媳婦第一次回門日。

再說我們這新郎陪新娘的回門日是在成親的第九天,為啥要在第九天才回呢?我們這的習俗是新娘必須在婆家坐滿“九”才可帶新郎回自己的孃家,第九天新郎帶著禮物由新娘陪著回到到岳母家,我們這把這天叫“雙回門”

通常這天岳母家也會在擺一到二桌酒席由自家親近的親戚作陪款待新姑爺的回門!新姑爺也由這天正式改口岳父母為“爸”“媽”為整個婚禮最後的收尾!酒足飯飽新娘和母親小續家常之後在和新郎一起返程回婆家。通常一月之內新娘不準單獨回孃家住,講究的是新婚一月不能空房!這就是我家鄉新婚的回門日和講究。現在一般都不“坐九”了,第二天姑娘回門後在天天都可回孃家。

不同的鄉俗,感同的鄉情!我是雨季願和大家一起交流民俗民風!


雨季8918

在農村,新婚夫婦在新婚的第三、六、七、九、十日,新郎要帶著禮品陪著新娘回家探視岳父岳母,這樣的規矩是如何來的呢?

回門在古代被稱為歸寧,最早源於《詩經》,“歸寧父母”當時就是回孃家之意,但同樣是回門,很多地區的風俗還是不一樣,有的是三、七日回門,當然也有滿月回門的,還曾有古書記載“迅速光陰無幾日,姑娘滿月要回門”,講的就是滿月回門的習俗。

回門是結婚儀式的一項,回門當天,新郎帶著新娘,並帶著禮品回到岳父家,感謝岳父母生出這麼好的女兒,並表示自己娶他們的女兒為妻感到幸運,一般情況下是夫妻雙方一起回去,所以也稱雙回門。

有的地方農村習俗是,新娘走在新郎前面,而從孃家回去男方家時,新郎要走在前面,因為回門是女兒嫁人之後第一次回孃家,所以也稱為“走頭趟”。女方家設宴招待女婿,也稱“回門宴”。

回門的夫妻早上出發去孃家,日落前回到男方家,因為新婚夫妻結完婚一個月之內婚房不能空置,所以不能在孃家住。

若是嫁的特別遠,實在回不去,夫妻一定要分房睡在孃家,不能唐突女方家人。

回門的時候,女方父母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女兒是不是過得好,是否平安幸福,這或許是回門的情感起源吧,回門的時候,再看看女婿的表現,讓女方父母心裡踏實。


豫見鄉情

江漢平原一帶,農村的人,生男生女有不同的叫法。如有錢人生了兒子就叫著生了相公或者公子或者說是生了個學生。窮人家生了兒子,也有說是生了個學生的。當然這是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讀上書。但更多是叫生了個放牛娃或者是小狗娃什麼地。生女孩也有很多說法的。如富戶人家生女叫著公主或千金。窮人家生女就叫:姑娘或丫頭或者叫:酒罈子:或酒罈娃。說到酒罈子就與新婚回門有關了。原來新婚回門一定得給孃家送一罈子酒回去的。這是回門必備之物。還得請兩個年輕人抬著這壇酒在一對新人的前面走。孃家的人也在等候和迎接新人。很多老人和小孩就遠遠的迎出村了,首先看到抬酒的人了,小孩們就踮起腳,拍著手高興得叫起來了,來了!來了!快看,酒罈子來了!然後孃家人就把酒罈子迎進家裡。等新人一到,這回門宴就開始了。


用戶l592667370O積善

嗯嗯還真的是這樣的。我當年娶我老婆就是三天後陪老婆會孃家的,就是你說的新娘子回門。

回門一定要小兩口兩個一塊去,就是說的成雙成對的雙回門。如果新娘子一個人回去了,會被人笑話,一輩子抬不起頭來,也說明姑娘在婆家過的不如意。回門的時候,小兩口一定要準備好各種禮物,規矩一定要做到位的,如果不懂,就問問家裡的長輩,禮多人不怪,還會給自己的孃家落個好印象,說明這個姑爺會辦事。

回門當天孃家人是很隆重的,我們這裡還要擺回門宴。新姑爺做首席首位,還有貴人相陪。按照我們的規矩,陪客的一般是孃家安排的,比如新媳婦的姐夫啊,如果沒有就是姑父陪坐。

還有個規矩也有意思,就是當吃飯的中間,如果大菜上來了,新姑爺要掏紅包放進盤子裡的。20或者100,隨意,圖個吉利,一般是給廚師的。還有就是,我們當地的風俗吧,新姑爺來了可是要擦花臉的。如果老岳父家有搗蛋的,可能會給你抹一臉的鍋底煙子,裡面加上煤油洗都不好洗哈哈!

為啥我知道那麼清楚,因為我經歷過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