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師在“六一”前夕辭職!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在"六一"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朋友圈裡紛紛轉發一則名為"先辭班主任,後辭教職,這位老師為何在'六一'前夕去意決絕?"的消息,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討論。不知不覺,教師、家長、學生、教育局等一些詞彙頻繁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先來幾張截圖。

這位老師在“六一”前夕辭職!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這位老師在“六一”前夕辭職!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這位老師在“六一”前夕辭職!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教育界著名班主任講到"教師是親子關係的黏合劑"。因為孩子,家長和教師有了交集。但是如何處理好兩者關係,其實沒有特別大的難處。只要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適當時候,兩方都要做出退讓。只有家校合力,孩子才能健康發展。

這裡分享一個哲理性小故事,如果您是家長,更需要看看,教育是有方式的:

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於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籬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髮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這件事,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這位老師在“六一”前夕辭職!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後男2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覆成從前。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這位老師在“六一”前夕辭職!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教育如果真的能夠從本真出發,一起去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式,這才是適合孩子的教育。不要總是簡單粗暴,把教育局等掛在嘴巴,家長把這些當作校鬧的資本,那麼最終百害而無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