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真沒看不起外地人

上海,真没看不起外地人

上海,真没看不起外地人

時至今日,不少上海人擇偶,首選還是上海人。部分老一輩上海人,更是抱著子女“非上海人不娶/嫁”的心態。但這種在婚戀上的地域歧視,開始的時間其實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早,持續的時間,也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久。如果非要劃出個時間段,開始時間應該是從1958年劃到1992年,持續的時間是從上海1843年開埠到當下的2018年,共175年。

這兩天,一則“上海姑娘”的徵婚啟事刷了屏。

姑娘在英國工作過兩年,目前回滬和父母同住公寓樓,在IT公司做HR,年薪13.5萬。平心而論,條件算不錯的,但她的擇偶標準,卻著實高的有點嚇人。姑娘要求男方必須在上海工作,而且是知名公司管理層,年收入50萬以上;在市中心有大平層,一輛40萬元以上的代步車,還得是滬牌。這些條件,遠遠超出了人們關於“門當戶對”的認識。

但這種帶有營銷嫌疑的帖子,明擺著是為了挑動視聽,引起爭論。爭論焦點也規劃好了:上海人的婚戀歧視。你看,這位“上海小姑娘”把擇偶標準定得那麼高,一副非(有錢的)上海人不嫁的架勢,不正好反映出上海人嫌貧愛富,排斥外地人的特點嗎?

上海,真没看不起外地人

2018年3月3日,元宵節剛過,眾多父母又在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為兒女婚嫁“擺攤”相親。(東方IC 圖)

營銷歸營銷,話題之所以炒作得起來,是有社會心理做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針對上海人的刻板印象。

都說上海人排外,有一句話講“在上海人眼裡,外地人都是鄉下人”,所以上海人“軋朋友”(找對象),找的必定是阿拉上海人,至少也得是上海戶口。跟外地人談婚論嫁的,要麼沒本事,要麼腦子壞掉了,再要麼,這個外地人是……“歪果仁”。

這就是“刻板印象”。這個偏見有沒有道理呢?有的。時至今日,不少上海人擇偶,首選還是上海人。部分老一輩上海人,更是抱著子女“非上海人不娶/嫁”的心態。

但我要說的是,這種在婚戀上的地域歧視,開始的時間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早,持續的時間,也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久。如果非要劃出個時間段,開始時間應該是從1958年劃到1992年,持續的時間是從上海1843年開埠到當下的2018年,共175年。

我們用數據說話。

1862年上海人口約60萬,1911年約141萬,半個世紀翻了2倍多,顯然不可能是自然增長。那人都是打哪兒來的呢?原來,19世紀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大半個中國,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安徽等省份皆陷入戰亂。

唯獨上海,因為租界的存在,成為安全島,人們紛紛前往避難。這帶動了上海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反過來又提升了上海的魅力,吸引來更多人。

這種情況延續到民國時期。當時軍閥混戰、農村凋敝,人們離鄉背井,跑到北京、上海、漢口等大城市求口吃飯。1920年上海市區人口達200萬,至1937年,人口已攀升至377萬。接下去的十幾年,抗日戰爭、國共戰爭接踵而來,中國大地每天都在打仗。

上海,真没看不起外地人

石庫門屋裡廂博物館是由一幢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石庫門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各種老傢俱舊物件陳列其中,不少上了年紀的上海本地人經常過來懷舊追憶往事。(東方IC 圖)

上海就像暴風雨中的孤島,保持著相對安全,於是人越聚越多。上海解放後的1950年,市政府做了一項調查,發現上海市人口已達到503萬。

在那樣一個人口急劇流動的社會環境中,註定不適於滋生特定的地域歧視。

據統計,1950年的503萬人裡,非上海戶籍佔85%。而這個比例對上海來說,並不稀奇。學者鄒依仁在《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一書裡估算,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土著占上海人口的比例,基本沒超過三成。

也就是說,老上海的人口以移民為主,而且多數是移民一代。他們中的很多人,按照籍貫加入同鄉會,比如寧波旅滬同鄉會、廣東旅滬同鄉會、徽州旅滬同鄉會……“旅滬”這個詞,就很能說明這些移民的心態。實際上,第一代移民仍然和老家保持著緊密聯繫,一旦在上海混不下去,隨時可以返回。他們的婚戀對象,首選也是本鄉人。

這就很難形成一個廣泛、穩定的“上海人”群體。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確實有少部分人形成了牢固而強烈的上海人意識。這主要是精英。因為精英能在上海站住腳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得多,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就會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

然而在婚戀關係上……

上海,真没看不起外地人
上海,真没看不起外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