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的折射教學看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倡導探究式教學,自主合作性學習,鼓勵性評價等等,在教學中這些也是我們老師必須努力爭取實現的。不過在實際教學中,即使全身心的努力還會有許多值得我們沉思的問題存在。如怎樣設計教學才能實現學生學習的實質性合作?遇到具體情境時怎樣的評價才算更科學的評價等?今天有幸聽了城關一中張老師一課,激發了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從光的折射教學看新課程理念

【案例】

在《光的折射》這節課上,張老師是通過探究活動來引入新課的。活動是這樣開展的:師:大家把一枚一元硬幣放入不透明的紙杯中,大家為什麼能看到硬幣?

生:光的反射,射在硬幣的光反射到我們眼睛裡。

師:如果大家眼睛看著硬幣慢慢向遠處移動杯子直到眼睛恰好看不到硬幣為止。這時怎麼又看不到硬幣了呢?

生: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線被杯子壁擋住了,硬幣上反射後的光線不能進入我們眼睛,所以看不到硬幣了。

師:然後大家頭部保持不動,往杯中加水,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生:硬幣又看到了。

師:“為什麼加水後硬幣又看到了呢?”大家對這個現象會產生哪些猜想?

生1:可能水使光線發生了彎折,硬幣上的反射光線又射入眼睛。

生2:可能水對硬幣有放大作用

師:對、有道理

生3:可能硬幣浮上來了。

師:大家說說看硬幣會不會浮起來呀?

生:不可能;

師:對,因為水的密度比硬幣的密度小,所以實心的硬幣不可能浮起來。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把第一名同學的猜想研究一下。

【反思】

這節課的引入靈活地運用了探究式教學的方式。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這種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這節課中張老師為學生的學習設置了“硬幣”的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都將以導師和主人的雙重身份進人探究式課堂。

合作學習認為,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學習的倡導者還認為:“在一個理想的課堂裡,所有的學生都應能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為趣味和快樂而競爭,自主地進行獨立學習”。在這節課中對合作學習設計不足,如“讓學生保持頭部不動,同時往杯中加水”,這個動作一個學生坐在座位上是很難完成的,若這時讓兩個學生合作一名學生往裡倒水另一名學生觀察,這樣不僅可以使實驗的可信度更高而且還可以實現生生合作中的互動。

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特別是科學教學中。如這節課中一名學生的猜想是“可能是水對硬幣有放大作用。”這種猜想是學生的一種思維定勢,因為通過透明杯子的側面觀察杯中的物體確實被放大了呀!我們老師對這位同學的猜想不應該馬上肯定,雖然對學生來說它是合理的。實際上這種猜想是錯誤的,從杯口上面看水對硬幣是不存在放大現象的。向學生解釋不放大原因的方式:方法一:實驗法,讓學生一直看著硬幣往杯裡加水,觀察隨著水平面升高硬幣大小變化;方法二:理論解釋,若放大的話的硬幣不僅變厚,還會直徑看起來變大,越大硬幣靠近觀察者一側就會越看不到。這樣處理學生既能明白不放大的原因也能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正確建構。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儘量做到科學合理,即該否定的一定要否定,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能對學生的評價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否則會對學生的產生誤導。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具備靈敏的反應機智。這節課中有一位學生的猜想是“可能硬幣浮上來了”。當時張老師也把它解釋為水的浮力作用使硬幣上浮了,因此老師解釋為“對,因為水的密度比硬幣的密度小,所以實心的硬幣不可能浮起來。”當然這種解釋並不錯,不過學生確實感覺可能浮起來了,這是學生一種說不出為什麼的感覺。其實我們老師知道這種浮起來還有包含有另外一層含義:“我們看到的是硬幣經過光的折射後形成的虛像”,確實是感覺到硬幣是上浮了。如果教學這樣設計。師:“我感覺硬幣也有上浮了,大家想想是水對硬幣的浮力作用嗎?生:“相同體積的水比金屬要重,硬幣不能被水託上來。”師:“那又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我們證實了第一位同學的猜想,這個謎就可以‘迎刃而解’。接下來我們研究“光的折射”。這樣設計一方面可以比較自然地揭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因此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創造性。這種創造性需要教師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課堂反應機智。

總之,通過這則案例使我深刻體會到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教師必須要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課堂反應相智,深入領會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刻苦地鑽研教材、教法。只有這樣我們新改革的明天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