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的折射教学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倡导探究式教学,自主合作性学习,鼓励性评价等等,在教学中这些也是我们老师必须努力争取实现的。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即使全身心的努力还会有许多值得我们沉思的问题存在。如怎样设计教学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实质性合作?遇到具体情境时怎样的评价才算更科学的评价等?今天有幸听了城关一中张老师一课,激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从光的折射教学看新课程理念

【案例】

在《光的折射》这节课上,张老师是通过探究活动来引入新课的。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师:大家把一枚一元硬币放入不透明的纸杯中,大家为什么能看到硬币?

生:光的反射,射在硬币的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

师:如果大家眼睛看着硬币慢慢向远处移动杯子直到眼睛恰好看不到硬币为止。这时怎么又看不到硬币了呢?

生: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线被杯子壁挡住了,硬币上反射后的光线不能进入我们眼睛,所以看不到硬币了。

师:然后大家头部保持不动,往杯中加水,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硬币又看到了。

师:“为什么加水后硬币又看到了呢?”大家对这个现象会产生哪些猜想?

生1:可能水使光线发生了弯折,硬币上的反射光线又射入眼睛。

生2:可能水对硬币有放大作用

师:对、有道理

生3:可能硬币浮上来了。

师:大家说说看硬币会不会浮起来呀?

生:不可能;

师:对,因为水的密度比硬币的密度小,所以实心的硬币不可能浮起来。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把第一名同学的猜想研究一下。

【反思】

这节课的引入灵活地运用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这种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这节课中张老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了“硬币”的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还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这节课中对合作学习设计不足,如“让学生保持头部不动,同时往杯中加水”,这个动作一个学生坐在座位上是很难完成的,若这时让两个学生合作一名学生往里倒水另一名学生观察,这样不仅可以使实验的可信度更高而且还可以实现生生合作中的互动。

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特别是科学教学中。如这节课中一名学生的猜想是“可能是水对硬币有放大作用。”这种猜想是学生的一种思维定势,因为通过透明杯子的侧面观察杯中的物体确实被放大了呀!我们老师对这位同学的猜想不应该马上肯定,虽然对学生来说它是合理的。实际上这种猜想是错误的,从杯口上面看水对硬币是不存在放大现象的。向学生解释不放大原因的方式:方法一:实验法,让学生一直看着硬币往杯里加水,观察随着水平面升高硬币大小变化;方法二:理论解释,若放大的话的硬币不仅变厚,还会直径看起来变大,越大硬币靠近观察者一侧就会越看不到。这样处理学生既能明白不放大的原因也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建构。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即该否定的一定要否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对学生的评价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否则会对学生的产生误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灵敏的反应机智。这节课中有一位学生的猜想是“可能硬币浮上来了”。当时张老师也把它解释为水的浮力作用使硬币上浮了,因此老师解释为“对,因为水的密度比硬币的密度小,所以实心的硬币不可能浮起来。”当然这种解释并不错,不过学生确实感觉可能浮起来了,这是学生一种说不出为什么的感觉。其实我们老师知道这种浮起来还有包含有另外一层含义:“我们看到的是硬币经过光的折射后形成的虚像”,确实是感觉到硬币是上浮了。如果教学这样设计。师:“我感觉硬币也有上浮了,大家想想是水对硬币的浮力作用吗?生:“相同体积的水比金属要重,硬币不能被水托上来。”师:“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证实了第一位同学的猜想,这个謎就可以‘迎刃而解’。接下来我们研究“光的折射”。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比较自然地揭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因此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课堂反应机智。

总之,通过这则案例使我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课堂反应相智,深入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刻苦地钻研教材、教法。只有这样我们新改革的明天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