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自己的青春 買單別人的“情懷”

和你談情懷的人,往往就是坑的你最狠的人。

01

最近,有位讀者在後臺問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

我看完很有感觸。

我知道,很多讀者特別是剛畢業的讀者,都跟他一樣,有一腔情懷和夢想。

所以,我更覺得很有必要說說今天這個話題。

他的留言有條理有細節,寫得很清晰。先讓大家看看留言全文(涉及個人信息處有修改),再分享我的觀點。

李老師你好,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偶然在知乎看到了一篇您的回答,覺得很受啟發,關於我目前的處境,有些問題想請教一下您。

我目前所幹的是XX工作,在大四的時候找到了一家公司,說接受他們的培訓,三個月之後就可以轉正……結果光是培訓期就花了6個月,最後也不是直接轉正,而是進入了所謂的試用期,當初說的底薪N千元加績效也變成了0.8N千元的試用工資,和老闆反應得到的回覆是他沒有說過N千底薪的事情,那都是人事的面試套路。

本來當初一氣之下是打算一走了之,但是因為期間老闆請我和我一起培訓的同事吃了好幾次飯,期間聊了許多所謂的夢想,公司的發展之類的,說很看重我們,很聊的來,希望我們和他一起幹出一番事業,把他的想法說的很詳細。

試問哪個年輕人沒有夢想,沒有追求,雖然我知道可能這只是他給我畫的大餅,但是每每想起聊天時他那真摯的眼神,我就很迷茫。入職後每天加班非常辛苦,平均十點下班……而且工資低於本地大部分的同行業公司,支撐的我的只有那個所謂的夢想,我現在很迷茫我是不是被老闆套路了。

別用自己的青春 買單別人的“情懷”

這篇留言的時間是00:00,這個點可能他剛剛下班回到家不久。過了2分鐘,他補充了一句:

但是又想到人生路上沒有好走的路,以前馬雲的團隊不也是被人說是傳銷,我就在想是不是要堅持,但是又怕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被老闆當成廉價的勞動力。

讀到這最後一句時,我感覺非常無奈——是的,你真的被老闆當成廉價的勞動力了

02

先說我的態度:希望這位讀者和處境類似的讀者,如果找到好的機會,走。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簡單總結一下前三段留言的主要內容:

第一段:公司坑了我。

第二段:老闆用情懷挽留我。

第三段:我很迷茫(不知道該不該相信老闆+工作累+待遇低)。

別用自己的青春 買單別人的“情懷”

對此,我的觀點很明確:

第一, 坑過你一次的人,絕對不介意多坑你一次。

第二, 職場裡,不講利益的情懷,那是耍流氓。別信。

先簡單說說第一點。

讓我們看看,在這家公司,這位小夥子是怎麼“花式被坑”的:培訓期從3個月變成6個月;“轉正”變成“轉為試用期”;工資承諾沒兌現。

還沒轉正呢,就被坑了三遍(老闆說不知情,我是不信的。HR能這麼幹,老闆最少最少也是默許的)。這樣的公司,就別信它有什麼情懷了。

人的心理很有意思。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想法。

但事實卻是:人和人的差異是巨大的。有人很善良,有人相當兇惡。而坑過你的人,下一次最可能的選擇還是:繼續坑你。

對坑過我們的人,要保持距離,提高警惕。

對坑過我們的公司,至少應該多點自我保護的意識:少談情懷,多看利益

別用自己的青春 買單別人的“情懷”

03

接著說第二點:職場裡,不講利益的情懷,都是耍流氓

我想講兩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小故事,說說我所理解的,職場真正的情懷。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家小公司的。

大學時,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讀《九州》主題的幾本雜誌。出雜誌嘛,自然要辦公司,當然也就要招人。有一次,我就不知道在哪(忘了),不經意地看到《九州》招人的信息。

當看到其中一句話的時候,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多年後的今天,這則招聘裡的其他內容我早就忘到九霄雲外了。但這句話卻依然清晰地刻在我腦子裡。

吸引我的,不是招聘崗位,不是工作職責,也不是薪資待遇。而是其中這樣一句簡單的話:

我們不招985、211的人。

剛讀到這話的時候,我是愣了一下的。在確認讀到的不是“只招985、211”(這正是部分企業招人的硬性要求),而是“不招”之後;我繼續讀到了他們對此的解釋,大意就是,我們不想耽誤你。

我邊讀邊想,大概明白了這段表述背後的意思:

1、我們在做一件有情懷的事情。沒錯,是的。

2、你也是衝著情懷來的。是的,這我們知道。

3、但我們不能讓你為情懷工作。

4、哪怕你自己覺得你願意。

5、我們公司平臺小,待遇不高。

6、而你沒畢業。還不知道生活真正的樣子。

你應該去一個能給你更好利益的地方。

接著講第二個故事,關於一個大公司。

據小米創始人雷軍說,他曾經想挖一名牛人來做小米手機的硬件負責人。為此,雷軍曾經1周跟他談了5次,平均每次差不多10個小時。前前後後3個月內,兩人一共談了十七八次之多。

終於,雷軍說服了這位牛人。

但最後一刻,雷軍卻選擇了放棄。

這看起來非常奇怪。那麼,雷軍最終突然放棄的原因是什麼?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但在最後一刻,我問他,你要多少股份,他說無所謂。那一瞬間,我有點絕望。小米是一個創業公司,如果這個人不在乎我們的股份,只是要一份工資不錯的工作,我覺得這個人不是我想要的,他沒有創業精神。”

且不管雷軍說的是不是100%的事實(這事還有點爭議),他的話裡異常清晰地體現了他的觀點:

創業就得為未來拼命。你拼命幫我幹,我也拼命給你錢。

雷軍這裡強調的是:不找我拼命要錢,我怎麼相信你會拼命幹活?

但默認的前提是:只要你拼命幹活,我當然應該拼命給你錢啊。

這才是一種正常的職場交換關係。

一個人為了情懷,可以不那麼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這沒有任何問題,我欣賞的很多人都這麼做過。

但你不能為了自己的情懷,不計較別人的利害得失啊。公司首先是利益共同體,而不是情懷共同體。

在這兩件事情中,雷軍做的事情是:用利益保障情懷

《九州》團隊做的事情是:自己的情懷,不讓別人的青春買單

在我看來,這才是職場中真正的情懷。

別用自己的青春 買單別人的“情懷”

04

最後再簡單補充幾句。

給我留言的這位讀者,在最後說了一句“以前馬雲的團隊不也是被人說是傳銷”,似乎是想用馬雲為自己的夢想打氣。我能理解這種心情。

但我想再講一個馬雲的小故事。很巧,故事裡也有雷軍。

別用自己的青春 買單別人的“情懷”

雷軍29歲時,就當上了金山公司總經理。年少得志,也因此有很多人來找他拉投資。

有一天,他把一個人的項目給拒絕了,然後轉頭告訴朋友,“這人獐頭鼠目的,滿嘴跑火車,是不是做過傳銷?”“說的項目這麼大,怎麼看都覺得是騙子”。

雷軍同志表示,“我當然拒了,我又不傻,這樣就想圈我們錢?”大家也紛紛同意,稱讚雷總英明。

後來的事大家都猜得到:這個被拒的人,叫做馬雲。

這個戲劇性的故事廣為流傳。不知道給我留言的讀者是不是也讀到過。我不知道“馬雲曾被人說是傳銷”這件事,會被解讀出什麼樣的“成功學”道理。但我讀到的,卻是這樣一點啟示:

雷軍是何等的人物?當年他都沒辦法判斷馬雲的項目靠不靠譜。你憑什麼認為另一場創業就一定能成功?

馬雲的創業,尚且曾經如此艱難。你打算為你老闆口中的“夢想”,熬多久的青春?

而且,公司好也不代表你個人一定好,這裡不多說了。我只能告誡每一位有情懷的讀者:情懷可貴;但更重要的是,你得先保障好自己的正當利益

我之前在知乎寫過一篇文章《國企“90”後:我拿什麼留住你》(裡面談過國企的N種留人方式,有興趣可以看看)。文章引用過一句話,現在仍然覺得說的特別好,也送給那些對別人只會空談情懷的人吧。

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毛澤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