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食人部落或能幫助醫學家攻克瘋牛病?1976年,兩位學者曾聯手解開病毒奧祕


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科學家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和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以表彰他們對庫魯病的研究。在這兩名科學家獲獎數十年之後,他們曾經的研究成果,為人類攻克瘋牛病,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及啟發。圖為歷史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 "

庫魯病是一種不可治癒的退化性人類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其早期症狀包括頭痛、關節疼痛等,隨著病情惡化,患者會呈現出精神分裂、失憶、大笑等,且往往在大笑中死去,因此俗稱為哈哈病。在上世紀50年代,人們在生活於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土著法雷人部落裡發現了這一疾病,而該病的名稱正是由部落語言“顫抖”一詞演變而來。圖為歷史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 "

在庫魯病的流行達到高峰時,部落裡女性和兒童的發病率是男性的8-9倍。這種前所未見的流行病,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而美國科學家丹尼爾和巴魯克更是親自來到法雷人部落所在地,和他們一起生活,實地研究庫魯病的發病原因和流行機制。法雷人是一個原始部落,保留有族內食人的傳統:他們會將部落裡去世的親屬吃掉,包括逝者的腦部和內臟。圖為歷史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 "


起先,丹尼爾和巴魯克認為庫魯病是一種遺傳病,因為當地另外一些同樣保留有食人習俗的部落裡並沒有庫魯病流行的跡象。其後,他們確信這是一種傳染病,認為病原體是微生物,但經過解剖研究,他們的這一猜想也被證實為錯誤。於是,兩人將關注點轉移到法雷人的日常食物上,不僅堅持徹底檢查法雷人日常的飲食,還將當地的飲用水和土壤成分都檢查了一遍,以排除重金屬中毒導致庫魯病流行的可能性。 "

由於長期和當地人一起生活,丹尼爾和巴魯克漸漸融入了法雷人的部落。有一天,村裡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了,人們通宵達旦地聚集在一起,進行食人儀式,這兩名科學家也被分到了一片該老人的大腦切片。他們將這片大腦切片帶回實驗室進行詳細研究,最終發現庫魯病的病原體是一種以腦組織為寄主的慢性病毒,主要侵害大腦和神經系統。圖為歷史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 "

研究出庫魯病的病原後,丹尼爾和巴魯克發表了相關論文,公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後,巴布亞新幾內亞當局致力於廢除法雷人部落的食人習俗,庫魯病的發病率開始逐漸下降。1976年,丹尼爾和巴魯克奪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來,美國科學家史坦利·布魯希納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研究出庫魯病的病原為朊毒體,即一種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 "


憑著對朊毒體的研究,史坦利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科學家對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證明了朊毒體被攝入體內後悔破壞腦組織結構,引發瘋牛病、克雅氏病和庫魯病等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其中,瘋牛病曾在上世紀90年代引起了全球恐慌。圖為歷史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 "

1996年,英國政府承認出現瘋牛病病例。2001年,日本發現首宗瘋牛病病例。2003年,美國證實出現了首宗瘋牛病病例。目前,朊毒體引發的疾病仍然不可醫治。圖為歷史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