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之俗之“春節酒俗”

陰曆的元旦,即我們現在通稱的“春節”,古代又稱“元日”、“端日”等等。它是新一年的開始之日。因此,自古以來一直極受人們的重視。是所有節日中最為隆重、熱鬧的。這一天,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只要有可能,幾乎無不把酒言歡,開懷暢飲。

酒之俗之“春節酒俗”

元旦之日,天子要親載耒耜,蹈于田而耕,舉行名為“籍田”(或“耕籍”)的祈谷儀式。然後舉行“勞酒小會”,與臣屬飲酒于田間或講武堂。之後,宮中還要舉行盛大的朝賀宴飲活動。他們所飲的酒,除了一般的美酒外,還有一些特製的寓意吉祥的佳釀,如漢朝時的栢葉酒,東晉成帝賞賜群臣的酺酒等。這一天,一般的平民百姓也要換上新衣,準備一些美味佳餚。全家人一起祭祖敬神,把酒問盞,盡享天倫之樂。寓意吉祥、康寧、長壽的“屠蘇酒”、“椒花酒”。是他們最喜歡喝的特製年酒。

屠蘇酒是一種用肉桂、山椒、白朮、桔梗、防風等調配而成的酒。古人認為“元旦飲之,可除瘟氣”、“防癘疫”。椒花酒是用椒花浸製的酒。其有香氣,泡酒能暖胃強身。

酒之俗之“春節酒俗”

古人飲用屠蘇酒的方法也頗為講究而有趣。它是按先幼後長的次序喝酒,這種習俗東漢時即已通行。《時鏡新書》記載:“元日飲屠蘇酒,先從少者起。”南北朝時期的宗懍在其《荊楚歲時記》中也記載了這種習俗,還引董勳的話說:“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就是說小孩新年長一歲,是家中的希望,要先飲,年長的人新一年留下的時間又少了一年,是失歲,故要後飲。酒之俗之“春節酒俗”

元旦飲酒的習俗在中國的歷史上多有記載。如南北朝詩人庾信的《正旦蒙趙王齎酒》中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的句子;唐代杜甫的《元旦示宗武》中有“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宋代陳適的《聞師文過錢塘》中有“椒酒須分歲,江梅巧借春”等都說明歷史上從未間斷元旦飲酒的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