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體是哪五帝呢?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體是哪五帝呢?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體是哪五帝呢?》

——歷史故事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體是哪五帝呢?

《史記·封禪書》上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漢高祖二年,劉邦從東面的戰場回到關中, 問了一個問題:“秦朝祭祀的天帝都有誰啊?” 有人回答:“一共有四位,白帝,青帝,黃帝,和赤帝。”高祖又問:“我聽說天有五帝,為何秦人這裡只祭祀四個啊?”周圍的人都不知道。於是高祖便說:“我知道了,那第五位就是我啊。”然後就立黑帝祠,稱為“北畤”。先不說劉邦的無賴,只是從這裡看出兩個問題:第一,五帝一說已經比較盛行,不然象劉邦這樣市井出身並未讀過太多書的人不會知道; 第二,秦人卻只按照習慣祭祀四位天帝,而非五位。第一個問題,我們前文已經說過,是因為鄒衍五行學說的盛行,那麼第二個問題呢?秦人究竟祭祀的是哪四位天帝?

一切都要從“帝”這個稱號說起。在遠古,“帝”與“王”的名號本無大的分別。舉個例子,《史記·本紀》裡夏和商的王都是被稱作帝的,譬如帝陽甲,帝盤庚,帝小辛等。但是,從周朝初年,帝與王開始有分別。《史記·殷本紀》末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 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

”,就是指這件事。此後,《周本紀》裡就不見帝的稱號了。那麼,周人為什麼要“貶帝號,號為王”呢?這究竟指的是什麼?

周人對神的觀念似乎比商人要有重要的進步。他們的祖先死了以後,還是象以前一樣,為他們立主,奉在廟中,可是僅僅把他們看作“在帝左右”,並不把他們混稱為“帝”。所以殷人行禘祭的範圍很廣,禘祭的古帝有很多,但是周人卻只對帝嚳才舉行禘祭,這種差別和周人對祖先對天帝神靈看法的變化有很大關係,他們認為“人”就是“人”,“帝”就是“帝”,並不像商人那樣不分“人”與“帝”,認為“人”亦可為“帝”,“帝”也可來自於“人”。

類似關於“帝”的例子還有很多,祭帝的禮也叫做“帝”,後世加“示”旁做“禘”以示區分。甲骨文中這樣用的“帝”也很多。商人似乎認為某些顯貴的人死了之後便可為帝(神),可以禘祭,並不限於先王(死了的商王)和先公(死了的商人王族的祖先)。

五帝的說法產生的比較晚,至少到孟子的時代還沒有成型,他的書裡只提到了“三王五霸”;《荀子》提到了五帝,但是沒有名字,只有在《議兵篇》裡稱“堯、舜、禹、湯”為四帝。《管子》和《莊子》雖屢稱“三皇五帝”,但是也沒有提及姓名。而與此同時,在從西周到春秋戰國的文獻裡,卻提到了不下二十位古帝。後來,由於戰國後期五行學說逐漸流行(前陣子有人轉貼的一篇帖子詳細的解釋了五行學說),凡事都要湊五,於是就出現了五帝之說。而中間最著名的一種,便是:黃帝, 顓頊,帝嚳,堯,舜 一說。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體是哪五帝呢?

但是為什麼要選這五個呢?選黃帝,是因為涿鹿之戰,以武力而聞名(當然還有其它傳說);選顓頊,是因為“絕地天通”,以宗教而聞名;選堯舜,原因就很明顯了,千百年來作為英明君主的典型,以人事而聞名;可是為什麼選帝嚳? 帝嚳是誰啊?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體是哪五帝呢?

關於帝嚳,以羅泌的善於東拉西扯,把他老人家的事蹟寫了好多頁,但是也不得不說:“帝嚳之治天下,其跡之聞於代者,初無赫赫之功”;又說“嚳之政亦惟仁柔無苛而已”。呵呵,這就奇了,

難道僅“仁柔無苛”四個字便可入選五帝接受後世帝王臣民的膜拜麼?當然這也不是貶低“仁柔無苛”,不過,以世人觀之,似乎羨慕“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要比羨慕“文景”的多上很多,儘管真能做到“仁柔無苛”的皇帝也不多,除去那些傀儡不當家的,但是這也說明了帝嚳的資料的匱乏。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具體是哪五帝呢?

但是,從帝嚳兒子一輩的人來看,他可是了不得呢,他有四個妃子:上妃是姜嫄氏,兒子就是后稷,也就是周朝的祖先。次妃是有娀氏的女兒,叫做簡狄氏,生的兒子契,就是商朝的始祖。再次妃叫做陳降氏,生的二字是陶唐氏帝堯,

他的最末的妃子叫做娵訾氏,生的兒子最不濟,叫做摯,雖然沒有被列入五帝,但也是古帝之一。並且他們家又“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內平外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