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與中國人的品質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隱居山野林間,大熊貓用“和而不爭”的德行,固守和諧安寧

中國國寶大熊貓

對於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遷,大熊貓遠比人類更有發言權。在900多萬年前的中新世,大熊貓就已經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了。到更新世時經歷了從小種大熊貓到大熊貓巴氏亞種的演化,到全新世時演變成小型大熊貓,即今天的大熊貓。

大熊貓家族在更新世時最為繁榮昌盛,體型最為龐大,分佈範圍廣及中國長江、珠江和黃河三大流域,還曾遍及東南亞的泰國、緬甸和老撾等地。現在,僅在我國的化石出土地點已達數百個之多,是我國更新世中晚期華南地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典型代表。但隨著地質地殼和氣候環境的變遷,人類的興起,天敵和疾病等,大熊貓的棲息地逐漸被縮減、分割和破碎化。

截至目前,大熊貓僅分佈在青藏高原向東過渡的高山峽谷中,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數量稀少,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全球野生大熊貓數量僅1864只,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數量稀少

大熊貓屬於食肉目,是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它被譽為“活化石”,是中國的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為了保護大熊貓,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政府就啟動了大熊貓保護工作。保護形式分為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就地保護以頒佈法令,建立保護區的方式使大熊貓的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中國政府啟動了致力於大熊貓科學研究,逐步開展遷地保護工作。就是在這樣全面推進的大熊貓保護工作中,使我們有機會得以接近和觀察大熊貓,以窺其奧秘,解讀其獨有的文化特質。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熊貓寶寶集中亮相

大熊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暗合

大熊貓的外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不謀而合。擅長大熊貓彩墨畫的畫家童昌信作了一幅名為“天之驕子”的畫作,畫中兩隻幼年大熊貓抱團而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環抱和依存的畫面,像極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天下第一圖”的太極圖。

同樣,成都太極圖文化研究所所長明賜東先生利用大熊貓設計的“熊貓太極圖”,將中國的太極和大熊貓兩大“國寶”並列到一起,直抒胸臆地闡釋了“大熊貓是運動的太極圖,太極圖是靜止的大熊貓”的觀點。

仔細觀察大熊貓,黑白體色的體徵,天生巧合地體現了陰陽學說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表象。《色彩與中國人的生活》的作者吳東平,對太極圖的外形及其包含的哲學意蘊進行了論述:“太極圖的外圈是一個圓,它是一個不斷旋轉運動的整體,表示整個宇宙混沌未開的原初狀態,即為太極。太極是事物的原初狀態和物質運行的常見規律,它孕育著事物萬千變化的規律。圓中是一條劃分黑白的‘S’曲線,曲線的左邊是白色,右邊是黑色;白色象徵陽,黑色象徵陰。”有陰就有陽,有天就有地,有山就有水,有男就有女。無論是單獨一隻蜷臥身體,還是兩隻相互擁抱,黑白兩色陰陽相生,天地萬物對立統一的思想在大熊貓身上具有高度的概括和體現。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大熊貓具有黑白體色的特徵

大熊貓黑白體色的分佈,對於美學家來說充滿了平衡對稱之美。黑色的口鼻對應白色的尾巴,黑色的耳朵對應前後兩邊白色的頭部部分,黑色的眼圈對應白色的雙頰;從視覺上進行比較,大熊貓外形上黑色和白色所佔面積幾乎完全一樣,兩者界線分明,既對立又統一,既矛盾又和諧,沒有一個顏色走向極端,隱含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依存和包含的哲學道理,是中國傳統文化起源中思想精髓的完美啟示。

大熊貓群體的興盛衰落與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道”“易”的事物發展規律是一致的。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用運動和變化的觀點看待宇宙萬物,對於認識大熊貓家族的興衰沒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當今社會人們開展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找準定位提供思想支撐。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剛出生的大熊貓雙胞胎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出生一週的大熊貓幼仔,還沒有睜開眼睛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一歲左右的大熊貓幼仔

在900萬年的漫長歲月裡,大熊貓從龐大的支系變成今天僅有一支,從廣泛的分佈逐漸縮小到僅僅在中國的6個山系分佈,從最初的食肉猛獸變成今天的素食主義者,諸如此類關於大熊貓的演化等,都說明事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只有將大熊貓放到其生存發展的大背景下,找到影響大熊貓生存繁衍的關鍵因素,才能成功保護大熊貓。

在大熊貓保護研究問題上,也有很多人用西方達爾文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來衡量大熊貓保護工作,他們認為大熊貓既然不能適應新的生存環境,應該讓其自生自滅。這種觀點具有很強的偏激性,也不符合“易”的觀點。

當生存環境發生改變,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思考變得更加深入,保護大熊貓就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深得人心,且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大熊貓的生存環境和現狀已經明顯向好,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之下,不僅應該更加有效的保護大熊貓,還應該充分認識到實現大熊貓這一珍稀物種的保護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教會人類在認識大熊貓保護研究這項事業上的立場,同時還強調其必經的過程,今天的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和理念,人們對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的熱情和腳踏實地的努力,且相信通過人類的努力,會讓大熊貓有一個越來越好的未來。

大熊貓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以和為貴”的理念相切合。憨態可掬,中庸平和,是大熊貓展示給世人的外貌和秉性。對於大熊貓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為它打上了“和平使者”的烙印。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憨態可掬,中庸平和,是大熊貓展示給世人的外貌和秉性

據記載,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晉時期,兩軍交戰,一方舉起了“騶虞旗”(大熊貓旗),戰鬥則戛然而止。

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早有大熊貓作為“和平”象徵的記錄。因大熊貓代表“和平”文化而沿襲和傳承下來的,還有大熊貓作為國禮贈送的事例。唐朝時期,中國把大熊貓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

從195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開展了“熊貓外交”,以政府和人民的名義先後將24只大熊貓作為國禮,贈與蘇聯、朝鮮、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九個國家。其中,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國政府贈送美國兩隻大熊貓,成功為中美關係破冰,成就了“熊貓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此後,以“熊貓外交”展示中國睦鄰友好、和平共處的外交態度,一直沿襲至今。

隨著贈送大熊貓的外交形式改為開展大熊貓合作研究以來,我國大熊貓保護最大的機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目前已經與全球10多個國家開展了友好合作關係,為中國倡導和平、和諧理念,促進國際環境的融洽,展示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大熊貓是中國人品質的具象形態

在古代的典籍上,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有著不同的圖騰,甚至信仰。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民族實現統一後,“龍”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統一的象徵。我們常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在人類文明發展迅速的今天,對於中國人的品質,我們是否能找到一種具有高度一致性又有廣泛代表性的具體物象呢?筆者認為,借鑑“龍”的啟示,用一種更為具體的物象來代替並進行推廣擴散中國人的品質,沒有比大熊貓更為合適的了。中國傳統文化賦予的中國人的品質與賦予大熊貓的品質,實際上是一體的。大熊貓自身的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大熊貓的品質就是中國人的品質。

歷經漫長變遷,用“動善時”的智慧,贏得一方天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繫辭下》),說的是在面臨不能發展的局面時,必須改變現狀,進行變革和革命。大熊貓進行自我變革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生存環境方面,當第四紀大冰期來臨,生存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大熊貓選擇了退卻到高山峽谷生存繁衍;二是在食物的獲取方面,當肉食的來源已經不足以支撐生存下去的需要時,大熊貓選擇了“立地成佛”,從食肉猛獸改為吃竹子的素食主義者;三是在自身生理機構方面,為了更好地攀爬樹木躲避天敵,同時增強食竹的能力,演變出了“偽拇指”。這三個方面雖然不能完全概括大熊貓“動善時”找準時機進行自我革新,以求生存下來的改變,但足以說明為什麼在絕大部分同時期物種都滅亡的情況下,大熊貓還能頑強走到今天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和中國人品質完全一致的——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

和而不爭,隱居山野林間,固守和諧安寧。“竹林隱士”是人們賦予大熊貓的雅號。正如其名,在大熊貓分佈較為密集的臥龍自然保護區,當地老百姓很少能看到大熊貓。據他們介紹,大熊貓往往是聞其聲,嗅其味,只要察覺有陌生物種接近,就會很快走開。大熊貓也是獨居物種,成年的大熊貓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只要劃定了領地範圍,就在自己領地裡生活,不會侵犯其它大熊貓的領地。大熊貓依然保留著食肉目動物消化道很短,沒有盲腸,爪子和獠牙依舊鋒利等特點,其身體強壯力氣很大,咬合力很強,奔跑和爬樹速度堪稱一流,成年以後沒有天敵,可以說如果想要獨霸天下,幾乎沒有困難。但大熊貓始終秉承溫厚的性情,良好的品德,在自然界固守自己的生態位,與諸多物種和諧相處,不爭不搶,頗有大家風範。這和中國人“以和為貴”“和而不爭”的“厚德載物”的品質是一致的。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大熊貓素有“竹林隱士”之稱

保護生態系統,用“利萬物”的包容,實現天人合一。一般來說,有大熊貓分佈的地方都有較為完整的高山森林生態系統。這樣的生態系統無論是於大熊貓的伴生動植物,還是對於人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1861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將其作為會徽開始,大熊貓已經成為了生物保護上的“旗艦種”和“傘種”。保護它,就是保護全球的野生動物;保護它的生存環境,從而保護全球的生態環境,達到天人合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大熊貓的品質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中國人處世哲學品質是一致的。

以大熊貓文化為載體,提升文化軟實力

中國人發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的優秀品質,成就了中華民族的迅速崛起,令西方刮目相看。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古以來社會發展的真理。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黨中央提出系列具有鮮明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著力讓中國強起來。其中,文化自信就是強國思想的關鍵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他要求,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將這樣的思想和要求落到實處,就是要找準和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打好中國人品質和大熊貓緊密結合的組合拳,對於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立大熊貓文化核心價值研究體系,以大熊貓作為全球性重大活動的文化符號,展示中華民族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的中國人品質。深入挖掘大熊貓文化內涵,利用大熊貓具有的“和平”特質,作為鮮活的文化元素,將其融入諸如外交、奧運會、金磚國家峰會、APEC峰會、“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活動;充分利用國際熊貓節、大熊貓夏(冬)令營、全球熊貓網絡直播、大熊貓科研合作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國門,並使其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向世界傳遞中國人“厚德載物”的寶貴品質,展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的處世方略,從而為中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弘揚大熊貓是全球野生動物保護旗艦物種的品牌,為解決“地球村”面臨問題提出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彰顯了中國人天下為公、追求和諧的厚德載物的精神品質。我們要立足於大熊貓具有的“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界限”的優勢,進一步強化大熊貓全球野生動物保護旗艦物種的品牌效應,讓中國人品質也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的同時,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彰顯中國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