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隐居山野林间,大熊猫用“和而不争”的德行,固守和谐安宁

中国国宝大熊猫

对于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大熊猫远比人类更有发言权。在9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大熊猫就已经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了。到更新世时经历了从小种大熊猫到大熊猫巴氏亚种的演化,到全新世时演变成小型大熊猫,即今天的大熊猫。

大熊猫家族在更新世时最为繁荣昌盛,体型最为庞大,分布范围广及中国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流域,还曾遍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地。现在,仅在我国的化石出土地点已达数百个之多,是我国更新世中晚期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典型代表。但随着地质地壳和气候环境的变迁,人类的兴起,天敌和疾病等,大熊猫的栖息地逐渐被缩减、分割和破碎化。

截至目前,大熊猫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向东过渡的高山峡谷中,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数量稀少,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全球野生大熊猫数量仅1864只,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数量稀少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是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它被誉为“活化石”,是中国的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为了保护大熊猫,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大熊猫保护工作。保护形式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以颁布法令,建立保护区的方式使大熊猫的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启动了致力于大熊猫科学研究,逐步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就是在这样全面推进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中,使我们有机会得以接近和观察大熊猫,以窥其奥秘,解读其独有的文化特质。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熊猫宝宝集中亮相

大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暗合

大熊猫的外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不谋而合。擅长大熊猫彩墨画的画家童昌信作了一幅名为“天之骄子”的画作,画中两只幼年大熊猫抱团而卧,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环抱和依存的画面,像极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天下第一图”的太极图。

同样,成都太极图文化研究所所长明赐东先生利用大熊猫设计的“熊猫太极图”,将中国的太极和大熊猫两大“国宝”并列到一起,直抒胸臆地阐释了“大熊猫是运动的太极图,太极图是静止的大熊猫”的观点。

仔细观察大熊猫,黑白体色的体征,天生巧合地体现了阴阳学说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表象。《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的作者吴东平,对太极图的外形及其包含的哲学意蕴进行了论述:“太极图的外圈是一个圆,它是一个不断旋转运动的整体,表示整个宇宙混沌未开的原初状态,即为太极。太极是事物的原初状态和物质运行的常见规律,它孕育着事物万千变化的规律。圆中是一条划分黑白的‘S’曲线,曲线的左边是白色,右边是黑色;白色象征阳,黑色象征阴。”有阴就有阳,有天就有地,有山就有水,有男就有女。无论是单独一只蜷卧身体,还是两只相互拥抱,黑白两色阴阳相生,天地万物对立统一的思想在大熊猫身上具有高度的概括和体现。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大熊猫具有黑白体色的特征

大熊猫黑白体色的分布,对于美学家来说充满了平衡对称之美。黑色的口鼻对应白色的尾巴,黑色的耳朵对应前后两边白色的头部部分,黑色的眼圈对应白色的双颊;从视觉上进行比较,大熊猫外形上黑色和白色所占面积几乎完全一样,两者界线分明,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没有一个颜色走向极端,隐含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包含的哲学道理,是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中思想精髓的完美启示。

大熊猫群体的兴盛衰落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道”“易”的事物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万物,对于认识大熊猫家族的兴衰没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当今社会人们开展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找准定位提供思想支撑。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刚出生的大熊猫双胞胎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出生一周的大熊猫幼仔,还没有睁开眼睛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一岁左右的大熊猫幼仔

在900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大熊猫从庞大的支系变成今天仅有一支,从广泛的分布逐渐缩小到仅仅在中国的6个山系分布,从最初的食肉猛兽变成今天的素食主义者,诸如此类关于大熊猫的演化等,都说明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只有将大熊猫放到其生存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影响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关键因素,才能成功保护大熊猫。

在大熊猫保护研究问题上,也有很多人用西方达尔文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来衡量大熊猫保护工作,他们认为大熊猫既然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应该让其自生自灭。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偏激性,也不符合“易”的观点。

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入,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得人心,且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和现状已经明显向好,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之下,不仅应该更加有效的保护大熊猫,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实现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教会人类在认识大熊猫保护研究这项事业上的立场,同时还强调其必经的过程,今天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和理念,人们对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热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且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会让大熊猫有一个越来越好的未来。

大熊猫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以和为贵”的理念相切合。憨态可掬,中庸平和,是大熊猫展示给世人的外貌和秉性。对于大熊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为它打上了“和平使者”的烙印。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憨态可掬,中庸平和,是大熊猫展示给世人的外貌和秉性

据记载,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两军交战,一方举起了“驺虞旗”(大熊猫旗),战斗则戛然而止。

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早有大熊猫作为“和平”象征的记录。因大熊猫代表“和平”文化而沿袭和传承下来的,还有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的事例。唐朝时期,中国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

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展了“熊猫外交”,以政府和人民的名义先后将24只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与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九个国家。其中,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政府赠送美国两只大熊猫,成功为中美关系破冰,成就了“熊猫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此后,以“熊猫外交”展示中国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态度,一直沿袭至今。

随着赠送大熊猫的外交形式改为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以来,我国大熊猫保护最大的机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目前已经与全球10多个国家开展了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倡导和平、和谐理念,促进国际环境的融洽,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熊猫是中国人品质的具象形态

在古代的典籍上,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图腾,甚至信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后,“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统一的象征。我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在人类文明发展迅速的今天,对于中国人的品质,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具有高度一致性又有广泛代表性的具体物象呢?笔者认为,借鉴“龙”的启示,用一种更为具体的物象来代替并进行推广扩散中国人的品质,没有比大熊猫更为合适的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的中国人的品质与赋予大熊猫的品质,实际上是一体的。大熊猫自身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大熊猫的品质就是中国人的品质。

历经漫长变迁,用“动善时”的智慧,赢得一方天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说的是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大熊猫进行自我变革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生存环境方面,当第四纪大冰期来临,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熊猫选择了退却到高山峡谷生存繁衍;二是在食物的获取方面,当肉食的来源已经不足以支撑生存下去的需要时,大熊猫选择了“立地成佛”,从食肉猛兽改为吃竹子的素食主义者;三是在自身生理机构方面,为了更好地攀爬树木躲避天敌,同时增强食竹的能力,演变出了“伪拇指”。这三个方面虽然不能完全概括大熊猫“动善时”找准时机进行自我革新,以求生存下来的改变,但足以说明为什么在绝大部分同时期物种都灭亡的情况下,大熊猫还能顽强走到今天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和中国人品质完全一致的——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和而不争,隐居山野林间,固守和谐安宁。“竹林隐士”是人们赋予大熊猫的雅号。正如其名,在大熊猫分布较为密集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当地老百姓很少能看到大熊猫。据他们介绍,大熊猫往往是闻其声,嗅其味,只要察觉有陌生物种接近,就会很快走开。大熊猫也是独居物种,成年的大熊猫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只要划定了领地范围,就在自己领地里生活,不会侵犯其它大熊猫的领地。大熊猫依然保留着食肉目动物消化道很短,没有盲肠,爪子和獠牙依旧锋利等特点,其身体强壮力气很大,咬合力很强,奔跑和爬树速度堪称一流,成年以后没有天敌,可以说如果想要独霸天下,几乎没有困难。但大熊猫始终秉承温厚的性情,良好的品德,在自然界固守自己的生态位,与诸多物种和谐相处,不争不抢,颇有大家风范。这和中国人“以和为贵”“和而不争”的“厚德载物”的品质是一致的。

大熊猫与中国人的品质

大熊猫素有“竹林隐士”之称

保护生态系统,用“利万物”的包容,实现天人合一。一般来说,有大熊猫分布的地方都有较为完整的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无论是于大熊猫的伴生动植物,还是对于人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8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将其作为会徽开始,大熊猫已经成为了生物保护上的“旗舰种”和“伞种”。保护它,就是保护全球的野生动物;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从而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达到天人合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熊猫的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中国人处世哲学品质是一致的。

以大熊猫文化为载体,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国人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优秀品质,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令西方刮目相看。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以来社会发展的真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提出系列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让中国强起来。其中,文化自信就是强国思想的关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要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将这样的思想和要求落到实处,就是要找准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打好中国人品质和大熊猫紧密结合的组合拳,对于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大熊猫文化核心价值研究体系,以大熊猫作为全球性重大活动的文化符号,展示中华民族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中国人品质。深入挖掘大熊猫文化内涵,利用大熊猫具有的“和平”特质,作为鲜活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诸如外交、奥运会、金砖国家峰会、APEC峰会、“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活动;充分利用国际熊猫节、大熊猫夏(冬)令营、全球熊猫网络直播、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并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向世界传递中国人“厚德载物”的宝贵品质,展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处世方略,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弘扬大熊猫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旗舰物种的品牌,为解决“地球村”面临问题提出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人天下为公、追求和谐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我们要立足于大熊猫具有的“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大熊猫全球野生动物保护旗舰物种的品牌效应,让中国人品质也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