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上的索瑪花

大涼山上的索瑪花

22年,兢兢業業,不忘初心,行走在大涼山中。

22年,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穿梭在車廂裡。

22年,默默付出,甘於奉獻,堅守在崗位上。

當地人說,她值乘的列車是大涼山“移動的索瑪花”,是大涼山的“和諧號”,是他們自己的“小慢車”。她就是成都客運段5619/5620套5633/5634次列車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涼山彝族旅客口中的“阿呷車長”。

從1996年入路參加工作時起,阿西阿呷便在“小慢車”上從事客運服務工作,22年間與彝族同胞發生的感人、有趣、難忘的故事數不勝數。段先進生產(工作)者、段春運工作先進個人、段優秀共產黨員、總公司“春運最美鐵路人”、集團公司“四優”共產黨員,榮譽不多不高,但卻是她最美的見證。

22年,8000多個日夜,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冬天,阿西阿呷始終與“小慢車”並肩,數十年如一日,堅守著內心最深處的那份初心,陪伴著大涼山彝族同胞,載著他們的夢想和希望,一路前行。

【一句誓言,支撐起夢想】

“歌麼索拉索,阿拉索拉索……”悠揚的彝族民歌迴響在5633次列車車廂裡,頭戴大簷帽,大眼睛、小麥膚色的阿呷滿臉微笑地望著一群求學回家、在座位上放聲歌唱的彝族學生,不禁回憶起過去的歲月。

大涼山上的索瑪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十多歲的阿呷每天都要乘坐這趟列車上學。如果遇到列車臨時停運或晚點,阿呷就要凌晨起床,從白石崖走2個小時的山路到乃託,還要穿過一座隧道才能到達學校。

隧道又黑又長,阿呷每次都是哭著走完。

那時候,阿呷心裡萌生出一個夢想:“我一定要努力讀書,將來當一名列車長,讓‘小慢車’一直開下去,讓每個小孩都能讀書上學。”

1996年,20歲的阿呷如願成為一名列車員。為了踐行當初的誓言,她如約守護這趟通往夢想的“小慢車”22年。

“你們明天要準時到達車站坐車,千萬不要遲到了。如果有來不及的小朋友,要記得提前聯繫叔叔阿姨!”“好的,謝謝阿呷車長。”阿呷來到正在唱歌的小朋友身邊,親切地叮囑他們。

【一個電話,串連著希望】

阿呷的電話號碼已經16年沒有更換過。經常乘坐“小慢車”的彝族旅客都知道,阿呷是一個“熱心腸”,許多彝族老鄉都存著她的電話號碼。在阿呷的心裡,這不只是一串電話號碼,更是彝族老鄉遇到困難時的希望。

大涼山上的索瑪花

2015年冬季的一天,阿呷值乘5633次列車,巡視車廂時發現一位彝族女性正坐在車廂連接處的地上低聲抽泣,上前詢問得知,她叫吉瓦阿英,剛辦完丈夫的葬禮返回老家,想到過年正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候,而家裡的頂樑柱已不在,家庭的重擔落在自己一人身上,頓時悲從中來,忍不住哭泣。

得知吉瓦阿英已有7個多月身孕,阿呷一邊安慰開導,一邊端來熱水,和藹地說:“別哭,這是我的電話號碼,今後有什麼困難打電話給我。”吉瓦阿英捧著熱氣騰騰的水杯,看著紙條上的電話號碼,止住了眼淚。下車前,阿呷還偷偷在吉瓦阿英的兜裡塞了一百元錢。

“阿姐,你還有多久到,我和阿木已經在普雄站站臺上了。”

“快了,大概還有10分鐘,馬上就能見到你們了。”

11個月後,阿呷在普雄站又見到了吉瓦阿英和她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阿木。當接過吉瓦阿英親手做的蕎麵粑和一小塊煮熟的臘肉時,阿呷心裡滿是感動。

【一個舉動,感動了生命】

“慢慢來”“小心腳下”“不著急”……每當列車停靠月華站時,阿呷都會特別注意車門口的乘降安全,因為週一到週五,月華站有很多上學的孩子要乘坐“小慢車”回家。在阿呷心裡,他們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每當看到這些可愛的孩子時,阿呷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個孩子。

大涼山上的索瑪花

2016年夏天,阿呷在值乘中突然接到一個來電,一名旅客焦急地請求“阿呷車長”幫忙尋找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

阿呷一邊通知廣播尋人,一邊按照孩子的特徵逐節車廂尋找,最後在一群小孩中找到了穿著一雙破舊雨鞋的李苦伍打。

此時的李苦伍打臉上又髒又花,破舊的雨鞋溼漉漉的。“我是列車長也是列車媽媽,我叫阿西阿呷,也是在大涼山長大的,明天我帶你坐火車回家。”

聽著熟悉的彝語,年幼的李苦伍打瞬間喜歡上了阿呷,打開了話匣子,向阿呷訴說了離家出走的“委屈”。22時17分,列車終到攀枝花,在旅客乘降完畢後,阿呷為李苦伍打鋪好床,又打來熱水為他擦臉、洗腳。孩子看著蹲在地上替自己細心洗腳的阿呷,忍不住哭了……

22個春秋,阿西阿呷在“小慢車”上值乘1200多趟,始終不忘“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真誠服務沿線彝族旅客。

“小慢車”成了大山深處讀書孩子的校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致富車、民族共同發展的連心車,載著彝族同胞駛向幸福、駛向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