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御天災——記成都電務段成都北綜合維修工區職工成健

4月25日11時,成都電務段成都北車間綜合維修工區外線路第7股道上,成健和幾名工友正在檢測空壓機、整治股道。他手持扳手,身子一起一落,用力地將壓力管拆下。

“吱——吱”溜放後的列車在緩行器的作用下發出的100多分貝刺耳的“高嘯”,極大程度地挑戰著所有人的耳膜。成健絲毫不受影響,埋頭工作,但曾經的一趟趟火車笛聲卻讓他無法忘懷……

2008年5月19日10時20分,隨著一聲汽笛長鳴,鐵路在震後的首趟傷員專列從綿陽站發出,208名傷員通過這趟“傷”字頭列車被轉運至全國各地。在綿陽車站站臺上,志願者們在接受緊急培訓後,用擔架、木板合力將站臺上的傷員送至車廂,38歲的成都電務段職工成健就是志願者之一。

熱血御天災——記成都電務段成都北綜合維修工區職工成健

十年間,成健始終堅守在勞動強度極高的緩行器維修崗位上。每個工作日,8時40分他開始檢查壓力管和緩行器,進行停輪修;9時30分到11時期間要進行股道整治;11時起,開始對尾部停車器進行調試;13時在限速天窗內開展股道整治……為了減少故障率,保證設備安全,成健幾乎每天都過著這樣按時“打表”的生活。

工長王斌說:“別看他平時不怎麼說話,私底下很肯動腦筋。維修工作中出現的毛病他幾乎一眼就能看準,在調測設備這方面,他很有自己的一套。”

除了工作,心繫災區的重建已成為了他業餘生活的重要部分,他說:“我自己去漢旺看過,那邊重建得都很好了。”

熱血御天災——記成都電務段成都北綜合維修工區職工成健

成健的工作環境也在十年間悄然發生改變,緩行器空壓機更新換代了,今年春季,他所在工區的減速器護輪軌安裝完畢,科技帶來的便利隨處可見。

儘管十年來,曾經的青壯年已年近五十,身體不再受得起折騰,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小毛病,但成健從未因病請過一次假。在炎熱的夏季,線路上的作業讓許多年輕人都吃不消。工長王斌說:“他不叫苦也不叫累,要上道作業了,自己就提前喝點綠豆湯、藿香正氣液,然後頂著太陽就上了。”成健聽到誇獎自己的話語,靦腆地說:“端的是這碗飯,就要對得起單位,對得起旅客。”(劉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