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確定的6所全國重點大學都是哪些大學,為什麼選這些大學?

三尺講臺的萬千瞬間

回顧歷史。1954年12月,在《關於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範圍的決議》中,指定了6所全國重點大學,這六所大學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農業大學(1995年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現在這幾所大學都是中國最知名的高等學府之一,都是985,211,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1:北京大學,現擁有70個院系,在校生4265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6315人,博士研究生10710餘人,擁有127個本科專業,48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50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47個博士後流動站。

2:清華大學,擁有20個院系,在校本科生14320餘人,碩士生19060餘人,博士研究生13080餘人,有80個本科專業,50個博士學科一級學科,57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48個博士後流動站。

3:哈爾濱工業大學,擁有20個學院,87個本科專業,在校生本科生16199人,碩士生近8000人,博士生5197人,有27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41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24個博士後流動站。4:中國人民大學,擁有26個學院,學士學位專業81個,在校本科生9558人,碩士生7890人,博士生3810人,有2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36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9個博士後流動站。
5:中國農業大學,在校本科生11053人,碩士生4486人,博士生3294人,擁有2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2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5個博士後流動站。五大名校歡迎你!


途蟲的百味人生

實際是中國沒有權威和客觀的大學排名,都是民間組織隨意搞的,中國各自的相差巨大,有武書連搞的,有上海交通大學搞的,有浙江大學搞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搞的等等。誰搞的誰就靠前,都按有利於自己的指標評比,都不符合實際,很不靠譜。\t 大學排行榜受質疑背後的喜與憂 2012-05-11 一般認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與國際一流名校還存在一定差距,然而按照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書連領導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據媒體確認,根本無此機構)公佈的指標體系和算法,國際一流名校卻敗給了中國高校。加州理工學院得分僅為1.07分,在武書連排行榜單中連前500名都進不了。曾經培養出1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6位菲爾茨獎得主的國際名校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則勉強進入前500名,和國內咸寧學院、宜春學院的排名大體相當。而曾榮登世界第二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則排在第60名左右,與南昌大學、河南大學排名位置相當。(5月9日《中國科學報》) 在西方國家,大學排行榜由來已久,而中國大學排行榜,相對來說則起步較晚。多年來,這些排行榜無論怎樣推陳出新,還是自誕生起就備受質疑。 應該說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武書連課題組的指標體系和算法對國內外部分高校進行復演、復算,結果發現這個排名存在大量以“數量”代替“質量”的評價指標與數據處理方法,由此得出的人才培養排名,違背了大學生態圈的實際情況,與人們的實際認知不符。 其實上述質疑並不新鮮。歷年來,各方質疑不斷。例如排行榜未考慮因為學校規模、學生數量、文理特性的差異等因素造成的論文發表量、科研成果以及國際交流頻率的不同,使得年輕的專業化院校與老牌綜合型名校的差距越來越大。綜合排名的榜單,通常會掩蓋學校的特色,反而有失公允。這樣的質疑與上述“數量”代替“質量”的質疑異曲同工。 這其實從側面透露出近年來大學合併風和擴招風愈演愈烈,大學非有大師,而有大樓。高校合併實現了對教育資源的重組與改進,使許多高校的規模效益、經濟效益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在側重數量化考查的榜單助力下,使人誤以為越大者越強。掩蓋了高校合併後機構愈來愈龐大、人員愈來愈臃腫、責權愈來愈不清、效率愈來愈低下等等問題。 喜憂參半的是,中國的大學排行榜自誕生起就有濃重的民間色彩,亂七八糟,隨意排名。完全沒有權威性及公信力,不應該被它牽著鼻子走,否則就會走上一條沒有實際追求的道路,害人害己。 如果要報考一個最好的中國高校,選擇順序為:首選“C9”大學聯盟,即中國常青藤大學聯盟(並按專業興趣選擇其中的大學)—— “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重點高校——民辦高校。 以下中國著名大學的發展簡歷最實際,也許有幫助: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確定學習蘇聯先進教育制度的大學(2所)哈爾濱工業大學(1920年5月創建,理工科為主)中國人民大學(1950年10月成立,文理科為主)為了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接受蘇聯的先進經驗,並聘請蘇聯教授,有步驟、有計劃第培養新國家的建設幹部。” 哈爾濱工業大學從學校制度、學校的教學大綱都是學習蘇聯的,而且是用俄語進行教學的,同時還聘請了蘇聯專家來中國講學,辦講習班。從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間,共聘請蘇聯專家861人,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在高等教育部擔任顧問。哈爾濱工業大學是國家的首重高校,好的教師都集中到這裡了。二、1954年首批全國性重點大學(6所)1954年12月,教育部在《關於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範圍的決議》中,指定以下6所學校為首批全國性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當時剛剛結束戰爭,百廢待興,外匯貧乏,物資有限,如果想要儘快培養出優秀的技術人才,一定要把資金和人力資源投入到底子最好的幾所大學去。這裡的重點,指的是工作重點,“重點“還並非學校本身的性質。三、1959年頒佈的第二批全國重點高校(16所)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為第二批全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西安通大學。四、“七五”、“八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 (15所)在資金有限的年代,如果對70多所大學平均用力,大家誰也強不了。“七五”、“八五”兩個五年計劃當中,又在“重點大學”當中特別挑選出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醫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國防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作為重點中的重點。五、1984年正式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22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醫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醫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六、首批書記、校長職務由中央管理的高校 (14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七、“211工程”首批立項建設高校(15所)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界試圖和世界一流大學縮小差距的一次努力。“211工程”誕生於1993年7月,國家教委發出《關於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決定設置“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211”的意思是,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1995年12月,第一批進入“211”工程的15所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八、列入“211+985”工程建設的高校 (初期,10所)1998年5月4日,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簡稱“211+985”工程。 15所大學中再選10所大學,高校圈內稱“211+985”工程,選出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共10所大學。九、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訂的,國家確定的首先重點建設9所世界一流大學,教育部支持並鼓勵建設的中國常青藤大學即"C9"。據介紹,國家重點建設的這9所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精銳部隊,強中強校,重中之重。這9所首批進入“211+985”工程重點建設的著名大學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合稱九校聯盟(“C9”大學聯盟,即中國常青藤大學聯盟),公認為我國最頂尖的大學。在全國高校中,這9所大學雖然其數量不到全國高校總數的1%,但年度科研經費,兩院院士以及國家重點學科擁有量等關鍵指標卻佔到30%—40%的比例,而重點實驗室卻佔近50%,年科研經費約佔1/3;在校碩士生佔20%,博士生佔30%。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入選教育部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聯合中組部、財政部於2009年啟動實施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珠峰計劃”的19所高校。十一、世界具有歷史權威的大學排名是2011~2012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學排名400強(現從500強減為400強),中國大陸只有10所大學榜上有名:北京大學(文、理科為主)、清華大學(理、工科為主)、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工科為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科為主)、復旦大學(文、理科為主)、上海交通大學(理、工科為主)、浙江大學(理、工、農科為主)南京大學(文、理科為主)、中山大學(文、理科為主)、武漢大學(文、理科為主)。 歷來這個評比在國際上具權威性,得到公認。與中國常青藤大學聯盟”,即“C9”大學聯盟的9所大學基本一致。請看一個報導:中國大學排名之“C9”:首批9所985工程院校,國家重點建設向世界一流大學進軍的9所名校1999年,國務院及國家教育部決定與省市共同投資共建九所國家重點建設向世界一流大學進軍九所名校知名大學,使其在下一個世紀能儘快進入到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大學排名本沒有實際意義,但一旦與某些人或機構的利益掛鉤就不一樣了。據說為了能在大學排行榜上前進幾名,有些學校是要給排名機構交些贊助費的。  國內許多排行榜早已臭名昭著,惹的大家一片罵聲。這種依靠人數和規模的排名正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攢雞毛,湊撣子”。武書連的理論是100所三流大學可以合併出10所哈佛大學。  國內高校在不斷髮展,優秀的大學贏得大家的尊敬是不會因為你在排名榜上的名次的。同樣,靠“攢雞毛”湊起來的“撣子大學”即使在排名榜上佔據前列,也只能是自娛自樂。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以我在高校多年的體會,對於中國最著名的大學,還是以國家確定的“九校”(或稱“九所”)之說最為經典,也最讓人信服。所謂“九校”,是指首批進入我國“211+985”工程以創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和歷史使命的國內最好的9所研究型大學,即:(排名不分先後)  北京大學(文、理科為主)  清華大學(理、工科為主)  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工科為主)  中國科技大學(理科為主)  復旦大學(文、理科為主)  上海交通大學(理、工科為主)  浙江大學(理、工、農科為主)  南京大學(文、理科為主)  西安交通大學(理、工科為主)  名單上的9所大學代表著中國的最頂尖大學。這個名單一出來,其它各校都沒什麼好說的了,不得不佩服。中國的事總是前緊後松,什麼好事都容易“濫”。後來,“211+985”工程放開了,其它各校你爭我搶,先後分兩批擴大到三十多所。後進的這幾十所“211+985”工程大學應該說是中國的優秀大學。  “211+985”工程首批的“九校”名單一確定,這上榜的9所頂尖大學彼此之間有種“英雄惺惺相惜”之感。基於互相認同,為了互相促進,“九校”組織了自己的“俱樂部”,即中國的“常春藤聯盟”。“九校”每年輪流坐莊主辦一屆“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討會”或稱為校長論壇,探討如何建設成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只有這9所大學的校領導參加,其它高校概莫能入。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在各高校排名鬧得雞犬不寧之際,在高校合併浪潮之後出現的排名榜上的“暴發戶”、“新貴”沾沾自喜之時,“九校”俱樂部仍舊年年照開,不管新出現的“暴發戶”覺得自己多牛,“九校”俱樂部就是不和你玩!因為: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名校不是合併出的,排名榜是沒有用的,“九校”是無法否定的,但是——撣子確實是雞毛湊起來的!  口碑是優秀大學的通行證,排行榜是“撣子大學”的墓誌銘。一所優秀的大學是在長期的歷史和發展中逐漸形成並被世人認可的,它不會因為在所謂的大學排行榜上前進或退後幾名而或喜或憂,或被吹捧或被詬病,關鍵是你對國家、社會、歷史的貢獻!中國常青藤大學聯盟”,即“C9”大學聯盟王牌(優勢)專業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核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力學、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生物學、數學、物理學、藝術學、協和醫科(合作辦學:生物醫學工程、藥學)。北京大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力學、理論經濟學、大氣科學、地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口腔醫學、藥學、哲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類(最悠久,1963年國家唯一確定該校發展航天,國內外著名,自行研究發射有3顆衛星用於教學和科研)、飛行器設計、空間技術、機械、機電、精密設計、材料科學與工程、焊接、土木工程、建築、道路橋粱、交通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環境工程、給排水、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能源、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自動化、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車輛工程(1985年遷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管理科學與工程等;武器類: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信息對抗技術等。 工科重點學科,這個數量僅僅排在清華之後,如果從工科來講清華排在第一,哈爾濱工業大學排在第二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創建了中國最早的土木建築系,是我國著名的“建築老八校”之一。


看精彩天下聞

1954年,解放後的第五年,彈指一揮間。偌大的中國只有6所重點大學,似乎有些不解,這其實很簡單:解放之初,百廢待興,國家的經濟底子薄,怎有那多財力辦重點大學?於是只能在首都選擇理、工、農、醫、文五個方面的一所大學作為重點大學。

那麼為什麼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呢?也許感到奇怪!

哈工大原是中俄工業高等學校,解放前的一段時間內培養的俄波學生甚至多於中國學生,解放後中國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社會主義陣營,哈工大距蘇最近,又有中俄聯合辦學的歷史背景,中蘇簽定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所以才被選上國家重點大學,這是國家的戰略需要!

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強,重點大學的數量逐漸增加,由北京擴大到距北京最近的城市天津,以及當時國家的經濟中心上海,於是1959年國家確定的重點大學l6所主要分佈在京(注意:中科大那時不在合肥,而在北京)津滬!

這並不能說明1954年的6所重點大學和1959年的16所重點大學比京津滬以外的大學都好,這是由這些大學地理位置決定的。

在不能顧及京津滬之外的大學的情況下,民國名校南大、浙大、武大沒有進入重點大學也不是那麼奇怪的事了!

不要認為1954年以後,上海的復旦交大就不是好大學,也不要認為,1959~1960年這一年中國只有16所好大學!

那麼為什麼會有西安交大呢?這又需要談歷史了。

解放初,國家準備把上海交大整體遷入西安,後因國際形勢緩和,交通大學有兩個分校上海和西安,各自獨立成了兩所交大,上交、西交原本是上交,當時西交成為重點大學並非與上海沒有關係!

時隔一年的1960年,重點大學分佈到了全國各地,為44所,民國名校都進入了重點大學的行列,1978年就增加更多了,重點大學為88,後來有了211和985,就不多談了。

有些人不要以為某校是當時條件下的重點大學而不屑一顧,好好分析歷史吧,用不著津津樂道!

有些人也不要認為某些當時的重點大學落伍了,應該看成是必然的迴歸!

國家歷次重點大學名單

第一次(1954年)

北大、清華、人大、北農、北醫、哈工大。

第二次(1959~1963)

第一批16所 北大、清華、人大、中科大、北工、北航、北農、北醫、北師大、天大、哈工、復旦、上交、華東師大、上一醫學院、西交。

後增加4所 協和醫大、哈軍工、四軍醫、軍事通訊工程(西電)。

第二批44所 21吉大、22南開、23南大、24武大、25中山、26川大、27山大、28山東海洋學院、29蘭大、30大連工學院、31東北工學院、32南京工學院、33華南工學院、34華中工學院、35重大、36西工大、37合工大、38北石油、39北地質、40北郵、41北鋼、42北礦、43北鐵道、44北化工、45唐山鐵道、46吉工大、47大連海運、48華東水利、49華東化工、50華東紡織、51同濟、52武漢水電、53中南礦冶、54成電、55北農化、56北林、57北中醫、58中山醫學、59北外、60國際關係學院、61北政法、62北外貿、63中央音樂、64北體。

第三批 浙大、廈大、上外。

第四批 南農。

第三次(1978~1981)

1978年88所

1981年99所

第四次 重點建設15所高校

第五次 211工程(112所)

第六次 C9(實際是985第一批)

第七次 985工程(對985進行完善共39所)

第八次雙一流

這些大學現在怎麼樣?看看第4次學科評估吧!

看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大學排名吧!



還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看問題吧!


亭亭玉立104648451

1954年12月,教育部在《關於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範圍的決議》中,指定以下6所學校為全國性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1995年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大學:今全國排名第一

清華大學:今全國排名並列第一


中國人民大學:今全國排名第八

哈爾濱工業大學:今全國排名第十四~第十五


中國農業大學:今全國排名第二十六~第三十

北京大學醫學部


李子遲到了

1954年10月5日,中央《關於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範圍的決議》指定6所學校為全國性重點大學,這六所大學分別是:

1、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3、中國人民大學

4、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5、北京農業大學(已併入中國農業大學)

6、哈爾濱工業大學 這些大學都是國家按當時的國際形勢而確定的我們國家的發展道路而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