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确定的6所全国重点大学都是哪些大学,为什么选这些大学?

三尺讲台的万千瞬间

回顾历史。1954年12月,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指定了6所全国重点大学,这六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这几所大学都是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都是985,211,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1:北京大学,现拥有70个院系,在校生4265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315人,博士研究生10710余人,拥有127个本科专业,48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5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47个博士后流动站。

2:清华大学,拥有20个院系,在校本科生14320余人,硕士生1906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80余人,有80个本科专业,50个博士学科一级学科,5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48个博士后流动站。

3: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20个学院,87个本科专业,在校生本科生16199人,硕士生近8000人,博士生5197人,有2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2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中国人民大学,拥有26个学院,学士学位专业81个,在校本科生9558人,硕士生7890人,博士生3810人,有2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
5:中国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11053人,硕士生4486人,博士生3294人,拥有2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五大名校欢迎你!


途虫的百味人生

实际是中国没有权威和客观的大学排名,都是民间组织随意搞的,中国各自的相差巨大,有武书连搞的,有上海交通大学搞的,有浙江大学搞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搞的等等。谁搞的谁就靠前,都按有利于自己的指标评比,都不符合实际,很不靠谱。\t 大学排行榜受质疑背后的喜与忧 2012-05-11 一般认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一流名校还存在一定差距,然而按照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领导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据媒体确认,根本无此机构)公布的指标体系和算法,国际一流名校却败给了中国高校。加州理工学院得分仅为1.07分,在武书连排行榜单中连前500名都进不了。曾经培养出1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6位菲尔茨奖得主的国际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则勉强进入前500名,和国内咸宁学院、宜春学院的排名大体相当。而曾荣登世界第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则排在第60名左右,与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排名位置相当。(5月9日《中国科学报》) 在西方国家,大学排行榜由来已久,而中国大学排行榜,相对来说则起步较晚。多年来,这些排行榜无论怎样推陈出新,还是自诞生起就备受质疑。 应该说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武书连课题组的指标体系和算法对国内外部分高校进行复演、复算,结果发现这个排名存在大量以“数量”代替“质量”的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方法,由此得出的人才培养排名,违背了大学生态圈的实际情况,与人们的实际认知不符。 其实上述质疑并不新鲜。历年来,各方质疑不断。例如排行榜未考虑因为学校规模、学生数量、文理特性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论文发表量、科研成果以及国际交流频率的不同,使得年轻的专业化院校与老牌综合型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综合排名的榜单,通常会掩盖学校的特色,反而有失公允。这样的质疑与上述“数量”代替“质量”的质疑异曲同工。 这其实从侧面透露出近年来大学合并风和扩招风愈演愈烈,大学非有大师,而有大楼。高校合并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重组与改进,使许多高校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在侧重数量化考查的榜单助力下,使人误以为越大者越强。掩盖了高校合并后机构愈来愈庞大、人员愈来愈臃肿、责权愈来愈不清、效率愈来愈低下等等问题。 喜忧参半的是,中国的大学排行榜自诞生起就有浓重的民间色彩,乱七八糟,随意排名。完全没有权威性及公信力,不应该被它牵着鼻子走,否则就会走上一条没有实际追求的道路,害人害己。 如果要报考一个最好的中国高校,选择顺序为:首选“C9”大学联盟,即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并按专业兴趣选择其中的大学)—— “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 以下中国著名大学的发展简历最实际,也许有帮助: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确定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大学(2所)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年5月创建,理工科为主)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成立,文理科为主)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步骤、有计划第培养新国家的建设干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学校制度、学校的教学大纲都是学习苏联的,而且是用俄语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聘请了苏联专家来中国讲学,办讲习班。从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间,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的首重高校,好的教师都集中到这里了。二、1954年首批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1954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首批全国性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当时刚刚结束战争,百废待兴,外汇贫乏,物资有限,如果想要尽快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一定要把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到底子最好的几所大学去。这里的重点,指的是工作重点,“重点“还并非学校本身的性质。三、1959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高校(16所)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第二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西安通大学。四、“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 (15所)在资金有限的年代,如果对70多所大学平均用力,大家谁也强不了。“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当中,又在“重点大学”当中特别挑选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作为重点中的重点。五、1984年正式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22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六、首批书记、校长职务由中央管理的高校 (14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七、“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高校(15所)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界试图和世界一流大学缩小差距的一次努力。“211工程”诞生于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11”的意思是,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5年12月,第一批进入“211”工程的15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八、列入“211+985”工程建设的高校 (初期,10所)1998年5月4日,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211+985”工程。 15所大学中再选10所大学,高校圈内称“211+985”工程,选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共10所大学。九、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的,国家确定的首先重点建设9所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支持并鼓励建设的中国常青藤大学即"C9"。据介绍,国家重点建设的这9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强中强校,重中之重。这9所首批进入“211+985”工程重点建设的著名大学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合称九校联盟(“C9”大学联盟,即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公认为我国最顶尖的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这9所大学虽然其数量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但年度科研经费,两院院士以及国家重点学科拥有量等关键指标却占到30%—40%的比例,而重点实验室却占近50%,年科研经费约占1/3;在校硕士生占20%,博士生占30%。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入选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的19所高校。十一、世界具有历史权威的大学排名是2011~2012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400强(现从500强减为400强),中国大陆只有10所大学榜上有名: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清华大学(理、工科为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科为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科为主)、复旦大学(文、理科为主)、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浙江大学(理、工、农科为主)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中山大学(文、理科为主)、武汉大学(文、理科为主)。 历来这个评比在国际上具权威性,得到公认。与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即“C9”大学联盟的9所大学基本一致。请看一个报导:中国大学排名之“C9”:首批9所985工程院校,国家重点建设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9所名校1999年,国务院及国家教育部决定与省市共同投资共建九所国家重点建设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九所名校知名大学,使其在下一个世纪能尽快进入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大学排名本没有实际意义,但一旦与某些人或机构的利益挂钩就不一样了。据说为了能在大学排行榜上前进几名,有些学校是要给排名机构交些赞助费的。  国内许多排行榜早已臭名昭著,惹的大家一片骂声。这种依靠人数和规模的排名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攒鸡毛,凑掸子”。武书连的理论是100所三流大学可以合并出10所哈佛大学。  国内高校在不断发展,优秀的大学赢得大家的尊敬是不会因为你在排名榜上的名次的。同样,靠“攒鸡毛”凑起来的“掸子大学”即使在排名榜上占据前列,也只能是自娱自乐。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以我在高校多年的体会,对于中国最著名的大学,还是以国家确定的“九校”(或称“九所”)之说最为经典,也最让人信服。所谓“九校”,是指首批进入我国“211+985”工程以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和历史使命的国内最好的9所研究型大学,即:(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清华大学(理、工科为主)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科为主)  中国科技大学(理科为主)  复旦大学(文、理科为主)  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  浙江大学(理、工、农科为主)  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西安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  名单上的9所大学代表着中国的最顶尖大学。这个名单一出来,其它各校都没什么好说的了,不得不佩服。中国的事总是前紧后松,什么好事都容易“滥”。后来,“211+985”工程放开了,其它各校你争我抢,先后分两批扩大到三十多所。后进的这几十所“211+985”工程大学应该说是中国的优秀大学。  “211+985”工程首批的“九校”名单一确定,这上榜的9所顶尖大学彼此之间有种“英雄惺惺相惜”之感。基于互相认同,为了互相促进,“九校”组织了自己的“俱乐部”,即中国的“常春藤联盟”。“九校”每年轮流坐庄主办一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或称为校长论坛,探讨如何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只有这9所大学的校领导参加,其它高校概莫能入。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各高校排名闹得鸡犬不宁之际,在高校合并浪潮之后出现的排名榜上的“暴发户”、“新贵”沾沾自喜之时,“九校”俱乐部仍旧年年照开,不管新出现的“暴发户”觉得自己多牛,“九校”俱乐部就是不和你玩!因为: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名校不是合并出的,排名榜是没有用的,“九校”是无法否定的,但是——掸子确实是鸡毛凑起来的!  口碑是优秀大学的通行证,排行榜是“掸子大学”的墓志铭。一所优秀的大学是在长期的历史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被世人认可的,它不会因为在所谓的大学排行榜上前进或退后几名而或喜或忧,或被吹捧或被诟病,关键是你对国家、社会、历史的贡献!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即“C9”大学联盟王牌(优势)专业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数学、物理学、艺术学、协和医科(合作办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北京大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理论经济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口腔医学、药学、哲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类(最悠久,1963年国家唯一确定该校发展航天,国内外著名,自行研究发射有3颗卫星用于教学和科研)、飞行器设计、空间技术、机械、机电、精密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土木工程、建筑、道路桥粱、交通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能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车辆工程(1985年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武器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等。 工科重点学科,这个数量仅仅排在清华之后,如果从工科来讲清华排在第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在第二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土木建筑系,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看精彩天下闻

1954年,解放后的第五年,弹指一揮间。偌大的中国只有6所重点大学,似乎有些不解,这其实很简单: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的经济底子薄,怎有那多财力办重点大学?于是只能在首都选择理、工、农、医、文五个方面的一所大学作为重点大学。

那么为什么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呢?也许感到奇怪!

哈工大原是中俄工业高等学校,解放前的一段时间内培养的俄波学生甚至多于中国学生,解放后中国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哈工大距苏最近,又有中俄联合办学的历史背景,中苏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所以才被选上国家重点大学,这是国家的战略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增強,重点大学的数量逐渐增加,由北京扩大到距北京最近的城市天津,以及当时国家的经济中心上海,于是1959年国家确定的重点大学l6所主要分布在京(注意:中科大那时不在合肥,而在北京)津沪!

这并不能说明1954年的6所重点大学和1959年的16所重点大学比京津沪以外的大学都好,这是由这些大学地理位置决定的。

在不能顾及京津沪之外的大学的情况下,民国名校南大、浙大、武大没有进入重点大学也不是那么奇怪的事了!

不要认为1954年以后,上海的复旦交大就不是好大学,也不要认为,1959~1960年这一年中国只有16所好大学!

那么为什么会有西安交大呢?这又需要谈历史了。

解放初,国家准备把上海交大整体迁入西安,后因国际形势缓和,交通大学有两个分校上海和西安,各自独立成了两所交大,上交、西交原本是上交,当时西交成为重点大学并非与上海没有关系!

时隔一年的1960年,重点大学分布到了全国各地,为44所,民国名校都进入了重点大学的行列,1978年就增加更多了,重点大学为88,后来有了211和985,就不多談了。

有些人不要以为某校是当时条件下的重点大学而不屑一顾,好好分析历史吧,用不着津津乐道!

有些人也不要认为某些当时的重点大学落伍了,应该看成是必然的回归!

国家历次重点大学名单

第一次(1954年)

北大、清华、人大、北农、北医、哈工大。

第二次(1959~1963)

第一批16所 北大、清华、人大、中科大、北工、北航、北农、北医、北师大、天大、哈工、复旦、上交、华东师大、上一医学院、西交。

后增加4所 协和医大、哈軍工、四軍医、軍事通讯工程(西电)。

第二批44所 21吉大、22南开、23南大、24武大、25中山、26川大、27山大、28山东海洋学院、29兰大、30大连工学院、31东北工学院、32南京工学院、33华南工学院、34华中工学院、35重大、36西工大、37合工大、38北石油、39北地质、40北邮、41北钢、42北矿、43北铁道、44北化工、45唐山铁道、46吉工大、47大连海运、48华东水利、49华东化工、50华东纺织、51同济、52武汉水电、53中南矿冶、54成电、55北农化、56北林、57北中医、58中山医学、59北外、60国际关系学院、61北政法、62北外贸、63中央音乐、64北体。

第三批 浙大、厦大、上外。

第四批 南农。

第三次(1978~1981)

1978年88所

1981年99所

第四次 重点建设15所高校

第五次 211工程(112所)

第六次 C9(实际是985第一批)

第七次 985工程(对985进行完善共39所)

第八次双一流

这些大学现在怎么样?看看第4次学科评估吧!

看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大学排名吧!



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吧!


亭亭玉立104648451

1954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今全国排名第一

清华大学:今全国排名并列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今全国排名第八

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全国排名第十四~第十五


中国农业大学:今全国排名第二十六~第三十

北京大学医学部


李子迟到了

1954年10月5日,中央《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指定6所学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这六所大学分别是: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5、北京农业大学(已并入中国农业大学)

6、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些大学都是国家按当时的国际形势而确定的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而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