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告訴你:如何從名字判斷某個人的出身

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估計都知道,朱元璋原本不叫朱元璋,他叫朱重八。

元璋這個名字是他造反後投奔紅巾軍郭子興時,老郭給他取的。朱諧音誅,元暗指元朝,璋則是一種古代的利器,聯起來就是誅滅元朝的一把利器。這種解釋現在很深入人心,但不知是否違背歷史?

朱元璋在寫《朱氏世德碑記》記載了他祖宗五代的名字。

朱元璋的五世祖名叫朱仲八,娶妻陳氏,生三子,大哥叫朱六二,二哥叫十二,三弟叫朱百六。朱百六即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兩子,長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就是朱元璋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分別叫初一、初二、初五、初十。

朱元璋的祖父即朱初一,是朱四九的長子,朱初一有兩個兒子,大的叫朱五一,小的叫朱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親。朱五一、朱五四各生四子:朱五一之子名字依次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之子名字依次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

朱元璋告訴你:如何從名字判斷某個人的出身

老朱家如此熱衷在人名中插入數字,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家是搞數學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遵照元朝的制度,沒有功名和官職的人不許取名字。清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隨筆中》說“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

俞樾解釋道“現在紹興鄉間頗有以數目字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或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

之後,俞樾還舉出了朱元璋的兩個助手來舉例,一個是開平王常遇春,一個是東甌王湯和。常遇春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重五,父親叫常六六。湯和的曾祖叫湯五一,祖父叫湯六一,父親叫湯七一。

與此同時,朱元璋的死對頭,大名鼎鼎的張士誠原先也不叫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起初叫張九四。士誠是他後來取的名字。

黃 清《閒中今古錄》記載:“曾有人告訴朱元璋,張士誠一輩子寵待文人,卻上了文人的當。他原名九四,作了王爺後,要起一個官名,有人替他起名士誠。朱元璋 說:‘好啊,這名字不錯’。那人說:‘不然,上大當了。’《孟子》上有‘士,誠小人也。’這句話也可以讀作‘士誠,小人也。罵張士城是小人,給人叫了半輩 子小人,到死還不明白,真可憐。”

朱元璋告訴你:如何從名字判斷某個人的出身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用數字取名不過民間的一種風俗,並非什麼官方強制。因為有關元代的各種正史如《元史》、《元典章》,甚至《通制條格》等都沒有類似的記載。《中國曆代契約會編考釋》一書收錄的大批元代合同裡,交易的平民也用得多是非數字的名字。而且在元之前之後也都有以數字命名的習慣。

清人阮葵生在《茶餘客話》中說“用數字取名的始作俑者是春秋時的吳王,他給女兒取名為‘二十’。吳國人為了避諱,就把二十改讀為‘念’。”清人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說“八旗兒童,喜以數字為命名,如七十二、八十三等名,多出於祖父母的年紀,因以為壽也”。

不過,無論原因如何,老朱家的先人名字中有一大堆數字卻是歷史的真實。但從老朱這裡,真實變了。

老朱發跡當皇帝后首先是效仿趙匡胤給子孫定字輩,規定姓名格式為:姓+字輩+名,就跟現在的大多數人一樣。老朱有24個兒子,他給每個兒子都送了20個字的 世系。太子一房是“允文遵祖訓,飲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老四一房,也即後來的明朝帝系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元璋告訴你:如何從名字判斷某個人的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