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告诉你:如何从名字判断某个人的出身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估计都知道,朱元璋原本不叫朱元璋,他叫朱重八。

元璋这个名字是他造反后投奔红巾军郭子兴时,老郭给他取的。朱谐音诛,元暗指元朝,璋则是一种古代的利器,联起来就是诛灭元朝的一把利器。这种解释现在很深入人心,但不知是否违背历史?

朱元璋在写《朱氏世德碑记》记载了他祖宗五代的名字。

朱元璋的五世祖名叫朱仲八,娶妻陈氏,生三子,大哥叫朱六二,二哥叫十二,三弟叫朱百六。朱百六即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两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就是朱元璋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分别叫初一、初二、初五、初十。

朱元璋的祖父即朱初一,是朱四九的长子,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朱五一,小的叫朱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朱五一、朱五四各生四子:朱五一之子名字依次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之子名字依次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

朱元璋告诉你:如何从名字判断某个人的出身

老朱家如此热衷在人名中插入数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家是搞数学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遵照元朝的制度,没有功名和官职的人不许取名字。清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说“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

俞樾解释道“现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

之后,俞樾还举出了朱元璋的两个助手来举例,一个是开平王常遇春,一个是东瓯王汤和。常遇春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死对头,大名鼎鼎的张士诚原先也不叫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起初叫张九四。士诚是他后来取的名字。

黄 清《闲中今古录》记载:“曾有人告诉朱元璋,张士诚一辈子宠待文人,却上了文人的当。他原名九四,作了王爷后,要起一个官名,有人替他起名士诚。朱元璋 说:‘好啊,这名字不错’。那人说:‘不然,上大当了。’《孟子》上有‘士,诚小人也。’这句话也可以读作‘士诚,小人也。骂张士城是小人,给人叫了半辈 子小人,到死还不明白,真可怜。”

朱元璋告诉你:如何从名字判断某个人的出身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用数字取名不过民间的一种风俗,并非什么官方强制。因为有关元代的各种正史如《元史》、《元典章》,甚至《通制条格》等都没有类似的记载。《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收录的大批元代合同里,交易的平民也用得多是非数字的名字。而且在元之前之后也都有以数字命名的习惯。

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用数字取名的始作俑者是春秋时的吴王,他给女儿取名为‘二十’。吴国人为了避讳,就把二十改读为‘念’。”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八旗儿童,喜以数字为命名,如七十二、八十三等名,多出于祖父母的年纪,因以为寿也”。

不过,无论原因如何,老朱家的先人名字中有一大堆数字却是历史的真实。但从老朱这里,真实变了。

老朱发迹当皇帝后首先是效仿赵匡胤给子孙定字辈,规定姓名格式为:姓+字辈+名,就跟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老朱有24个儿子,他给每个儿子都送了20个字的 世系。太子一房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老四一房,也即后来的明朝帝系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元璋告诉你:如何从名字判断某个人的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