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行業調控趨緊 車企積極備戰2020

5月以來,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各項政策密集出臺。從《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到工信部陸續發佈的撤銷2201款新能源車型免購置稅公告,以及2016年與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補貼清算的通知,背後都在折射出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調控正在逐步收緊。

事實上,在補貼即將全面退坡以及“雙積分”政策正式開始實施的驅動下,各大車企都在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發展上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壓力。從吉利、上汽、比亞迪等多家企業最近或即將上市的新能源汽車來看,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產品整體品質、續航上都有著大幅的提升,但價格都已做到與傳統燃油汽車車非常接近,極具競爭力。

當然,這是從側面反映了,如今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已經從政策導向逐步邁向市場導向。有分析指出,相關健全政策的持續推出,更是說明政府繼續推動新能源車發展決心的同時,更為看重的是產品質量。

據國家發改委稱,《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將於今年內公佈實施。目前雖然還處於徵求意見階段,但是,已經引發了汽車行業震動。

此次發佈的《徵求意見稿》明確支持國有汽車企業與民營汽車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強強聯合,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車企業集團。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投資,開展兼併重組和戰略合作,聯合研發產品,共同組織生產,提升產業集中度。另外,除對汽車產業投資的“管理權限”進行了明確界定,國家發改委有意向把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的管理權限下放到地方省政府之外,也對燃油汽車、純電動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投資項目提出了相應投資要求外,還對“股權投資導向”進行了明確規定。

此外,為了防止出現“殭屍車型”等情況,工信部對免購置稅資格的新能源車型名單實行動態管理,如果新能源車型在一定時期內沒有產量,將撤銷免徵購置稅的資格。根據5月22日,工信部發布撤銷《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車型名單顯示,有1882款新能源車從免購置稅目錄中撤銷,其中,新能源乘用車方面,北汽、比亞迪、江淮、東風等24家車企的100個車型被撤銷。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工信部連續兩次發佈撤銷公告,足以說明國家對新能源車行業的重視,免購置稅優惠政策將在2020年底全線退出,這對車企來說,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在2017年裡,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接近80萬輛,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將近50萬輛,同比增幅都超過80%;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產銷分別超過10萬輛,同比增長都在40%左右。這樣算下來,2016年與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應清算補貼資金總額將近190億元。

但是,就在各級政府部門真金白銀掏錢補貼的時候,眾多車企的淨利潤出現大幅下滑,其中就包括比亞迪、海馬汽車(000572,股吧)、福田汽車(600166,股吧)、中通客車(000957,股吧)、江淮汽車(600418,股吧)和長城汽車(601633,股吧)等車企,這些企業中很多都是近兩年補助資金不少的。

值得注意的是,到2017年之後補貼的數字有了明顯變化,在獲補名單中的金龍、宇通、中通等客車製造商,補貼金額均大幅下調,而像北汽、吉利、江淮、上汽等乘用車企的獲補金額都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增長。

與此同時,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補貼發放的審核越來越細緻。根據2016年申請新能源汽車補貼的車輛總數為51016輛,審核通過50208輛,未通過率不足2%;到了2017年,在申請的23.06萬輛中,有超過40%被“打了回來”,僅有16.17萬輛初審獲得通過。其中包括江淮、北汽、廣汽、長城、吉利等1000輛以上規模的企業,最大的原因就是還沒有接入國家監管平臺。

針對此次貼款審核退坡的現象,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認為,原計劃為2020年退坡,目前政策相當於提前兩年執行,意味著政府插手管理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暗示了該市場目前發育不健全。

按照由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在2015年發佈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要求,新建車企要想獲得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首先得獲得發改委對該項目的審批核準,還要通過工信部《乘用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和《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的考核,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才是正式獲得了純電動汽車的生產資質。

此外,長安汽車(000625,股吧)方面也認為,補貼政策整體退出,才是將企業徹底推向市場,因為只有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更多地讓優質的企業在新能源發展中沉澱下來,才能成為市場的開路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