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創新模式打造農村新型社區

□本報通訊員 崔德文 於志君 黃小龍

“以前連想都不敢想,60多歲了還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64歲的寒亭區寒亭街道前仉莊村居民卜瑞香講到現在的生活一臉幸福。寒亭區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立足區情農情,採取城鎮聚合、中心村聚集、強村帶動等模式,打造一批既具城市功能、又具田園風光,既有富民產業、又有惠民良策,既讓百姓安居、又讓百姓樂業的農村新型社區。目前,寒亭區正以建設農村新型社區為契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實現上樓夢,一切從“心”開始

孟夏時節,綠樹蔥蘢。在固堤街道蔡家欄子社區,893套二層小洋樓點綴在白浪河東畔。蔡家欄子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內熙熙攘攘、門庭若市,“我分了套200平方米的房子”,正在辦理交房手續的村民張來吉邊說邊笑。蔡家欄子農村新型社區項目始於2012年5月,規劃佔地568畝,歷時6年。隨著2018年6月第三期107套新房的陸續交付使用,蔡家欄子村3200位村民的上樓夢終於成為現實。

談起這些年村裡的變化,蔡家欄子村支書張瑞敏最有發言權:“新社區水、電、道路、天然氣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以前像開個證明還必須去街道辦理,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真方便。”

村民上樓,提升的可不僅僅是看得見的物質生活水平,村民的業餘活動也開展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村民邵小光自發組織的光宇藝術團便是其中的代表,“我們這支演出隊伍有100多人,都是各村愛好文藝的鄉親們。”每當夜幕降臨,藝術團便在河邊搭起舞臺,扭秧歌、唱京劇、拉二胡、打腰鼓……吸引著十里八鄉的鄉親們來此觀看,真正將文明鄉風吹到每個人的心坎裡。

用綠色裝點“新家”,用綠色贏得未來

自158戶村民全部喜遷新樓開始,寒亭街道葉家莊子農村新型社區的建設便一刻也沒有停步。綠樹成蔭的寬敞大道、初夏時節熱鬧非凡的一分地菜園、日均處理生活汙水400立方米的汙水處理站、360餘畝長勢喜人的大棚有機蔬菜……葉家莊子社區誓將綠色發展進行到底。

“計劃規劃1000畝地,以特色農業為景觀資源,發展採摘、農業觀光、創意農業、家庭農場等項目,打造具有特色的植物園綜合體。”葉家莊子村黨支部書記於偉東說。

規劃中的植物園綜合體距濰坊高鐵北站不足3公里,天然的區位優勢讓於偉東自信滿滿,“我們剛剛出臺了以‘田園社區 高鐵農都’定義的葉家莊子社區發展規劃。按照規劃,葉家莊子社區將形成核心區商業服務、東部種植養殖基地、北部生態工業園、西北部高鐵倉儲物流、西部和南部高端旅遊的‘新六產’發展格局,打造特色鮮明的農村新型社區,全面助力鄉村振興。”(下轉3版)

發展富民產業,人人都是受益者

寬敞平坦的水泥路,鱗次櫛比的居民樓,綠植成行的小區廣場……“這才幾年,前闕莊變化實在太大了。”雙楊街道黨委書記牟濤由衷讚歎。曾經的前闕莊村是個典型的落後村,基礎設施條件差、欠賬多,村民房屋破舊,道路年久失修……一切的變化始於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於英智2004年棄城返鄉。

2008年創新土地經營模式,採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村土地經營股份公司,與“潤華園林”“歌爾聲學”“避風塘”等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完成全村1600畝土地的整體流轉。2009年成立東籬鄉村生態果蔬專業合作社,創立“東籬鄉村”品牌,探索發展生態果蔬種植業和城市休閒農業之路。目前,該村已培育出3個農產品特色品牌,實行專銷專供,形成了“土地換保障、二三產業再增收”的雙重收入格局。2017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000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2.5萬元,村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於英智說:“錢包鼓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會更足。下一步,我們還要聚焦產業和文化,爭取更高層次的發展。”

今年以來,寒亭區穩妥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初步建立現代社區治理體制。截至目前,已建成農村新型社區8個,其中城中村社區3個,城邊村社區1個,鄉鎮駐地社區4個,總建築面積140萬平方米,惠及群眾28000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