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旭:綠色物流,需要每位網購的你加入其中

每天下班有一項愛人交代的“重大任務”,就是拿快遞。不知道從何時,漸漸成了一個“習慣”,下班前打個電話問一問“今天有沒有快遞”,成了生活中既定的“程序”。

這樣的“程序”已經持續了2年多,特別是小區門口設置了“菜鳥驛站”之後,跟“驛站”的“小二”竟成了“熟人”。而這2年,我也慢慢看到“綠色物流”在這個“菜鳥驛站”從無到有的漸變過程。

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塑料袋使用頻率的減少,代替它的是可以重複使用的紙盒,不過,這些紙盒大多為前來取快遞民眾當場拆下來的紙盒;二是“快遞面單 ”完全代替“快遞運單”,通過支付寶或淘寶下單,到“菜鳥驛站”郵寄即可,快件上面除了一張必要的信息單外,沒有浪費任何一張紙。

雖然,這些小小的變化,對普通的個體而言並不會產生什麼實質影響,但是,作為“網購”上的最後一環,我們對快遞包裝使用的觀念,以及使用習慣,直接影響到上游環節對快遞包裝的生產量。

國家郵政局發佈的《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312.8億件,共消耗約32億條編織袋、約68億個塑料袋、37億個包裝箱以及3.3億卷膠帶;另外,一年消耗生產快遞包裝盒的瓦楞紙箱原紙多達4600萬噸,相當於消耗了7200萬棵樹。

這些編織袋、塑料袋、包裝盒、膠捲紙都去哪了?數據很扎心,紙板和塑料的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到20%,絕大部門被當做生活垃圾焚燒或掩埋,亦或在大地某處“自然降解”。而這些,我想每個人都為這些數據“貢獻”了一點。

因此,“綠色物流”真的跟我們密切相關。它既是民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現實需要,而“民眾”也是推動“綠色物流”發展的依靠力量。當然,要實現這些,不僅需要民眾對“綠色物流”或者“綠色快遞”理念的深刻認知,更需要物流企業在“網購”上游的積極推動。

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顯然,“綠色物流”既是新時代的題中之義,更是物流企業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一員所應承擔的責任。

在2年前,人們對什麼是“綠色物流”仍停留在淺顯認識階段,從阿里與菜鳥率先推動綠色物流也剛剛過去2年的時間,而這2年時間卻是人們對“綠色物流”由“認識”到實實在在體驗到的時間。

這也得益於以阿里、菜鳥為首的電商、物流企業對推動“綠色物流”的努力。在“限塑十年”仍不樂觀的現實情境下,這些企業所提供並普及的“綠色發展”方案,正改變著每一座城市、改變著每一個消費習慣,最為關鍵的是促成了整個社會“綠色物流”理念的形成,這一點令人欣慰。

在此背景下,5月23日,阿里啟動綠色物流2020計劃,由菜鳥牽頭,聯合各路新零售大軍向快遞汙染“宣戰 ”。中國作為“快遞大國”,粗放式發展已經給我們深刻的“汙染教訓”,以“快”為“榮”的理念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一個民眾、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生活與發展需要,“綠色”當成為物流企業面向未來的“主題”。“快只能保證不輸,‘綠’才能贏”,這不只是一種發展模式,更是一種企業價值。

作為個體的我們,在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消費理念的提升。讓“綠色”成為自己生活提升的“標識”,也讓“綠色”成為我們生活的“風尚”。

“綠色”的重要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了初體驗。青山綠水、湛藍的天空、優雅的小區環境……這一些需要更多企業和個體的努力參與。怎麼做?我想,我們先從手頭的“包裹”開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