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概覽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大致分為上、中、下游三個部分。

整體來看,以純電動車為例,電池及相關組件(包括正極、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及上游資源)是核心成本,佔比達到42%。除此之外,電機和電控的成本佔比分別為10%和30%,內外飾等均歸於其他類,佔比約11%。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新能源產業鏈上的轉債公司主要涉及鋰鈷、電池隔膜和整車。

產業鏈中發行轉債的公司目前有9家(贛鋒、道氏、順昌、駱駝、星源、亞太、雙環、小康、廣汽)。贛鋒和道氏主要供給新能源汽車電池所需的鋰和鈷,星源是國內知名的隔膜生產廠商,順昌和駱駝在鋰電池上有所佈局,亞太瞄準新能源汽車輪轂電機驅動底盤模塊技術,雙環參與新能源汽車傳動齒輪業務並間接持有寧德時代0.002%股權,小康和廣汽則具備量產新能源汽車的能力。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是比較確定的長期發展趨勢,我國市場廣闊

新能源汽車是比較確定的長期發展趨勢。

油氣能源儲量有限和氣候惡化是決定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的兩大重要因素,同時,國家政策與消費者偏好的相互影響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的景氣度:1)宏觀層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等文件給予相關企業優惠政策;微觀層面,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消費者的購置成本,部分地區新能源汽車優先上牌的規定也增加了其吸引力;2)對於消費者來說,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使得購置稍貴的新能源汽車成為可能。快速發展的技術、競爭的市場格局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新能源汽車長期發展的保證:一方面,佔成本比重最大的電池及隔膜、電解液等相關材料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公共充電樁共約21萬個,相較2016年增長51%。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當前國內滲透率較低,相比發達國家,有較大提升空間。

2016年10月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預計,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有望達到210萬輛,滲透率達7%;到2025年和2030年,年銷量達到525萬輛、1520萬輛,滲透率達到15%、40%。早在2012年國務院發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也有類似表述,《規劃》提出“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以新能源汽車產量除以汽車總產量作為滲透率,2018年4月這一指標為2.46%。

以發達國家經驗看,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趨勢比較確定。我國目前的2.46%的滲透率僅相當於美國2009年前後的水平(美國電驅動運輸協會數據,EDTA)。智研數據中心整體的資料表明,日本2012年混合動力+純電動乘用車銷量已經超過80萬量,佔乘用車整體銷量的比例達到約17.8%。即使用中國2018年4月累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18.96萬除以乘用車銷量797萬輛,比例也僅有2.38%,與日本差距仍然較大。雖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分類與日本略有不同,但從燃油車轉向電動/混動車的趨勢在發達國家是存在的。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補貼政策的調整短期擾動銷量,但不改長期趨勢

2014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有所調整,2014年的補貼標準在2013年的基礎上下降5%,2015年則是在2013年的基礎上下降10%。但考慮到“騙補”和產業發展等因素,新一輪補貼退坡幅度提升,2017年至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因此,政策變動幅度較大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均受到一定影響。

2018年2月,四部委出臺《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最重要的條款內容為:低於150公里續航的車型將不再享有補貼,但在過渡期內,依然按照2017年的70%發放,純電動車續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分別下調約20%-50%不等;續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車型,補貼將會上調約2%-14%。這一政策造成的影響是:1)部分整車廠開始“搶裝”,以便在過渡期結束之前將產品賣出;2)清理庫存後,整車廠將進行產品升級,依據補貼新政調整產品結構。這一新政有利拉動了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產業鏈的景氣度。

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2020年左右起產品將更多地交由市場定價。因此,2017年開始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可能逐漸開始分化,在補貼減少的情況下,產品的競爭力和性價比成為投資者選擇的重要依據,有核心競爭力的整車公司將脫穎而出。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產業鏈上游:維持景氣,掌控資源者強

產業鏈中下游雙重倒逼,原料端景氣持續

鋰和鈷均是構成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重要材料。從供需角度分析,鋰和鈷仍將維持景氣:1)需求端,在消費市場鋰電池增量有限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的興起成為電動鋰和鈷的需求量激增的主要力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鋰和鈷的需求來自下游整車、中游電池廠商的雙重倒逼,這種傳導意味鋰和鈷產品銷量可能大於下游的真正需求,從而進一步帶動原料價格上揚。

2)供給端,鋰和鈷略有不同。鈷的儲量和產量均比較有限,且短時間快速放大產量的概率不大。近期鈷產量受到衝擊,如鈷供應商Kamoto Copper Company(KCC)未能如期解決其先前披露的資金短缺問題,面臨解散;剛果金新礦業法最晚於6月9日簽署生效,將提升上游礦企成本,因此鈷價料將維持較高位置。鋰產能則有望放大,

3月份國際鋰巨頭SQM、FMC相繼宣佈擴產,SQM的智利鹽湖產能將由2017年4.8萬噸提升至2017年的7萬噸,FMC則預計其碳酸鋰產能2018年將增至2.1萬噸。另一大國際鋰巨頭Albemarle發佈的業績報告中預測,2017年至2025年鋰需求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8%。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掌控資源者是核心競爭力,擴張業務釋放業績

對於現階段的上游企業而言,掌控資源就是核心競爭力。這可以理解為:1)滿足自身鋰/鈷加工業務的需求,減少成本;2)在銷售資源時取得較高定價權。

以鋰和鈷的龍頭天齊鋰業和華友鈷業為例:天齊鋰業2017年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0.09%/41.86%,2018Q1增長為56.92%/62.70%,公司在控制全球稟賦最優的鋰輝石礦泰利森後,2018年5月公告擬以自籌資金約約259億元人民幣受讓Nutrien集團合計持有SQM的6256萬股A類股,SQM位於智利的Atacama鹽湖,是全球含鋰濃度最高、儲量最大、開採條件最成熟的鋰鹽湖。華友鈷業2017年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97.43%/2637.70%,2018Q1增長為96.36%/ 237.96%。公司在剛果金直接控制鈷儲量約7.04萬噸金屬量,PE 527和MIKAS兩大自有礦投達產將形成約4500噸鈷金屬量的年產能。同時,公司佈局三元前驅體和正極材料,擴展公司贏利點。

對於發行轉債的標的贛鋒鋰業和道氏技術來說,其產業鏈的最初佈局均在中上游,前者的主要產品來自鋰鹽和氫氧化鋰,而後者生產鈷鹽和三元前驅體,並即將開展碳酸鋰業務。但兩者在有比較完善的生產體系後,不約而同地選擇佈局上游資源,這意味著掌控資源是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徑。雖然這一途徑的壁壘不高,但畢竟資源有限,控制資源者將長期享受定價權。一個例子是,在贛鋒鋰業擁有大量鋰資源儲備後,其毛利率有非常明顯的上漲。

目前,贛鋒鋰業目前擁有Mt Marion鋰礦57%權益,阿根廷Mariana滷水礦80%權益,愛爾蘭Blackstair鋰輝礦55%權益,寧都河源鋰輝石礦100%權益,澳大利亞Pilbara不超過5%權益,估算的碳酸鋰儲量接近189萬噸,國內上市公司中次於天齊鋰業和眾和股份,排名第三。天齊鋰業和眾和股份分別擁有碳酸鋰儲量(估算)470和285萬噸。

道氏技術同樣擁有不錯的資源儲備動作。2018年1月公司控股子公司佳納能源的全資子公司香港佳納擬以自籌資金人民幣3.5億元向VIRTUES公司購買其持有的CHERBIM公司100%股權,因CHERBIM公司擁有MJM公司的100%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後,香港佳納將擁有MJM公司的100%股權。MJM公司位於全球鈷資源的絕對集中地非洲剛果(金),收購該公司有利於從剛果(金)直接獲得鈷礦產品,提高新能源電池重要原材料鈷的資源儲備。A股老牌的鈷資源公司,如洛陽鉬業、華友鈷業、寒銳鈷業均進入了剛果(金)當地的礦山和採購系統。

同時,兩家公司也在產能擴張上有所動作,在新能源產業鏈保持景氣的情況下業績有望大幅提升。贛鋒鋰業2018年底將落地的項目包括1.5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及2500噸工業級碳酸鋰在建項目;道氏技術計劃投入3.75億元新增10000噸三元前驅體及相關輔助材料生線,2019年正式量產(日本IIT預測2030年需要三元正極前驅體約400萬噸,2020-203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32%)。另外,公司發行可轉債募集的“鋰雲母綜合開發利用產業化項目”建成後年產電池級碳酸鋰8500萬噸,工業級碳酸鋰1500噸。道氏技術目前的主營業務仍然是陶瓷墨水和釉料(營業收入佔比超過50%),市場不景氣帶來整體毛利率下滑。收購MJM公司後,公司鈷和鋰業務的毛利率有提升空間,但仍需跟蹤觀察。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產業鏈中游:產能迅速擴張,競爭加劇期待分化

隔膜毛利率較高,產能擴張後價格面臨壓力,廠商面臨分化

新能源汽車電池隔膜具備一定的技術壁壘,因此毛利率較高,甚至可以媲美因漲價帶來高毛利的鋰資源和鈷資源業務。2017年,更多廠商加入了隔膜的競爭,國內隔膜產量約14.35億平米,同比增長32.4%。

廠商進入帶來的競爭加劇指向產品價格降低和毛利率下挫。無論是溼法隔膜還是幹法隔膜,單價相比於15年均有明顯下行;整個板塊(滄州明珠、星源材質、上海恩捷)的毛利率雖然較高,但相比2016年的約62%仍然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從市場格局看,2017年國內隔膜前三大廠商為上海恩傑、江蘇捷力和星源材質,CR5約為53%,雖然相比於2016年的CR545.1%有所提高,但集中度仍然不高,這意味著下游在採購時議價權利較強。我們認為,在新能源汽車仍然保持景氣的情況下,廠商博弈的結果是繼續擴大產能,相應地,行業可能會面臨洗牌。因此,可以預見部分產品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的廠商可能會在低價情況下遭到淘汰,強者恆強並拓展市場份額。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星源材質行業地位較高,有望抓住分化機會

星源材質在國內廠商的市場份額中處於比較穩定的前三位,幹法出貨量位居第一,具備龍頭屬性。2017年公司業績增長不高的主要原因在於溼法產能增長不足疊加隔膜價格下降。隨著公司:1)合肥星源一期溼法產能調試認證基本完成,放量在即,二期有望順利跟進;2)常州星源3.6億平溼法產能有望分兩期分別在19年初及年底投產;3)擬投資30億元在常州建設“超級塗覆工廠項目”,包含50條塗覆生產線、8條幹法生產線,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後預計年產能10億平方米高性能塗覆鋰電池隔膜平米,產能增量非常可觀。而考慮到目前市場上對幹法和溼法的需求同時存在,兩種技術也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公司在幹法產量充足的情況下拓展溼法產能不僅能拓展總產能,也能應對可能發生的技術變革。

從產品競爭力看,公司也位居行業前列:1)公司現有客戶包括韓國LG化學、比亞迪、國軒高科、天津力神、萬向集團、億緯鋰能等國內外優質電池廠商。同時,公司已經與美國A123、法國SAFT及三星SDI、ATL、松下能源等國外知名鋰電池廠商開展合作;2)公司產品盈利能力較強,2017年綜合毛利率達到50.68,%,雖有下降但仍然位於行業前列。同時,公司對機器設備的折舊處理相對謹慎,折舊年份較少,這意味著公司實際的盈利能力高於數據反映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5大主要客戶中,LG集團佔比達到37.33%,且近幾年均有上升趨勢。雖然這一結構反映出公司客戶穩定,但同樣也蘊含著一定風險。考慮到公司競爭力較強,現階段綁定新能源汽車中下游的重要客戶未嘗不是一種快速發展的方式。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鋰電池同樣面臨毛利率壓力,順昌具有一定優勢,駱駝業務量不大

鋰電池廠商同樣進行產能擴張,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院調研數據,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PACK總裝機量811340套,同比增長56.26%。以寧德時代為例,其2017年擴產計劃共計8GWh,其中溧陽5GWh+寧德本部3GWh,2019年計劃擴產40-50GWh。與之對應的是,A股鋰電池板塊(包括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寧德時代和鵬輝能源)毛利率從2016年的43.30%下降至2017年的34.4%。

以國軒高科為例:2017年國軒高科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68%/-18.71%,2018Q1同比下降4.32%/20.33%,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產品價格下行,電池組業務毛利率同比下降8.90%至39.81%,但仍位於行業前列。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系統毛利率也有所下滑,從2016年的44.84%降低至2017年的35.25%。

轉債標的順昌和駱駝的鋰電池業務均不大,但分化明顯。順昌收購天鵬能源進入鋰電池領域,業務量價齊升。天鵬電源作為國內較早選定三元體系用於電動工具用鋰離子電池的企業,在三元材料動力型圓柱電池領域具有10年的研發和製造經驗的積累。自2013年開始,天鵬電源開始進入汽車動力鋰電池的研發與製造,並順利進入工信部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目錄,成為多家電動汽車廠商的核心供應商。公司鋰電池以供應乘用車為主,2017年新廠一期日產50萬支三元圓柱電池項目順利完成建設並開始投入運營,全面引進了國際領先水平的日韓進口全自動動力鋰電池生產流水線。2017年順昌鋰電池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79億元,同比增長91.68%,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18.89%;實現淨利潤1.85億元,同比增長197.61%,業務毛利率由2016年的27.52%上升至目前的35.67%。雖然鋰電池業務的毛利率上升與規模效應有一定關係,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產品競爭力較強。

相比之下,駱駝仍以傳統的鉛酸電池為主要產品,鋰電池業務還在投資階段,產出不多。2017年公司實現鋰電池業務收入1.83億元,佔總營業收入比重為2.40%。毛利率僅7.36%,可能是還未完全量產所致。另外,駱駝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連續兩年為負,且有惡化趨勢,指向其面臨的經營壓力較大。

亞太:部分資源投向新能源汽車電機項目,但影響有限

2017年12月,亞太發行可轉債債券10億元,其中4.09億元投入年產15萬套新能源汽車輪轂電機驅動底盤模塊技術改造項目。截至2017年,公司有新能源汽車有關的在建項目包括15萬套新能源汽車輪轂電機驅動底盤模塊技術改造項目和能量回饋式新能源電動車制動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兩個項目涉及金額有限且仍在建設,對公司業績沒有顯著影響。

雙環:新能源汽車變速齒輪項目有序推進,間接參股寧德時代

公司2015年非公開發行股份用於新能源汽車傳動齒輪產業化項目與自動變速箱齒輪產業化項目的建設,該項目於2017年12月31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2018年1月,公司發行可轉債10億元,其中將在上述項目的基礎上投資4.35億元至自動變速箱齒輪二期擴產項目。同時,公司間接持有獨角獸寧德時代0.002%股權,雖然收益有限,但公司有望於寧德時代加強合作,並分享新能源汽車行情。

產業鏈下游:競爭激烈,期待銷量復甦

整車是產業鏈中毛利率較低的板塊,量的影響因素或較大

以A股主要的新能源整車公司為例(包括比亞迪、江淮汽車、宇通客車和中通客車),其相關業務2017年受到補貼政策的負面影響,毛利率有所下滑為20.1%。2016年的毛利率為21.50%,相比於上游的鋰/鈷資源、中游的電池和隔膜均有較大差距。目前來看:1)原材料價格下行空間有限;2)補貼仍有下行可能;3)市場競爭激烈,PHEV方面比亞迪有較大優勢,但市場更大的BEV中北汽、比亞迪、上汽、眾泰、吉利、奇瑞、江淮、江鈴都品牌均有所建樹,因此雖然中游隔膜和電池的成本可能有所下降,新能源整車業務的盈利能力提升空間不大。

以新能源乘用車和商用車的龍頭比亞迪和宇通客車為例:比亞迪2017年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36%/-19.51%,2018Q1營業收入同比上升17.54%,歸母淨利潤下降83.09%,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在於補貼退坡。宇通客車也受到政策影響,2017年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7.33%/22.62%。

在這種情況下,“量”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大:一方面,推出有技術含量、有競爭力的新車型能夠改善產品結構,減輕補貼退坡的壓力,同時吸引消費者;另一方面,雖然盈利能力整體下滑,但保證銷量有利於控制成本,保證現金流,從而在行業洗牌中獲得競爭優勢。

小康爭取彎道超車,但需要持續觀察

2016年6月上市後,小康專注於電動汽車,迅速佈局新能源汽車業務:2016年9月聘請特斯拉汽車創始人馬丁艾伯哈德擔任公司新能源汽車顧問,2017年1月獲得獨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2017年6月收購AMG民用汽車工廠,2018年3月公司投資的美國SF MOTORS公司首次全球發佈了潛心研發的兩大高端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平臺。

從2017年的經營情況看,小康的新能源汽車暫時集中於商用車,銷量9677臺,營業收入8.81億元,佔總營業收入比重為4.52%。2017年國內商用車總銷量為19.8萬輛,小康佔比4.90%,作為2017年新入市場的公司來講,後續市佔率的上升是值得期待的。

關於小康的未來發展,有兩點值得關注:1)雖然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有不錯表現,但商用車的增長速度明顯不及乘用車,天花板可能不高;2)小康主打的SUV新能源車將於2018年底或2019年初陸續進入美國和中國市場,面對兩地市場中發展成熟的廠商,小康新能源業務的拓展需要進一步觀察。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廣汽新能源汽車佔比很小,但新車型值得期待

對於大規模的整車廠商來說,新能源汽車的佔比不高。2017年廣汽的新能源汽車(以乘用車為主)銷售額佔乘用車總銷售額的比重僅為1.35%,無論新能源汽車銷量趨勢如何,對公司業績整體影響有限。

目前,公司節能與新能源產品包括廣汽傳祺GA5 PHEV、GA3S PHEV、GS4 PHEV、GE3,混合動力汽車廣汽本田雅閣銳混動、廣汽豐田凱美瑞雙擎和雷凌雙擎,廣汽比亞迪純電動客車。其中,兩款新能源車型GE3、GS4 PHEV已量產上市。GE3上市以來銷量持續增長,榮獲第五屆軒轅獎“新能源獎”。自主品牌向中外合資公司輸出技術和產品取得突破,傳祺新能源車型導入廣汽三菱、廣汽豐田、廣汽菲克、廣汽本田等合資企業,廣汽三菱“祺智”車型已於12月19日成功下線,有效擴大廣汽自主品牌的影響力。

投資策略:關注星源,看好鈷價

結合產業鏈的格局和相應轉債公司的特徵,主要投資思路如下:1)中游:星源,有成為國內隔膜龍頭的潛力,基本面出色;順昌的鋰電池業務的發展主要取決於產品質量和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存在不確定性,但公司治理優秀,正股彈性不差;2)上游:從供需情況看,鈷優於鋰,但從正股基本面來看,贛鋒更優,道氏仍處於轉型之中,鋰、鈷項目均有佈局,後續發展仍需觀察。當然兩隻標的自身均有高彈性特徵,適合波段思路參與;3)下游:廣汽和小康價格均在較低位置,廣汽的問題一是A股相對H的溢價,二是A股流通盤問題,過去一年多次出現暴跌,使得投資者參與熱情不大,小康其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的市佔率進度可以持續關注,不排除出現預期差,進而帶動轉債有所表現。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待發轉債標的一覽

雅化集團(002497.SZ)

公司業務主要包括民爆和鋰鹽生產,其中2017年鋰鹽相關業務佔營業收入比重約為30%。公司目前擁有鋰鹽產能1.8萬噸,計劃2019年內建成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氫氧化鋰)生產線項目(2018年先完成1條1萬噸級生產線)。

公司同樣佈局鋰礦資源;1)與澳大利亞重要的鋰精礦生產企業銀河鋰業達成長期供應協議,按《承購協議》公司2018年至2022年合計最低採購量44萬噸(摺合碳酸鋰約5.5萬噸);2)發佈公告增資將持有澳洲Core公司(擁有菲尼斯鋰礦100%礦權)的股權比例從6.73%提高到9.7%;3)奠定李家溝礦山開發基礎,達產後國理擁有的李家溝礦有望年產鋰精礦15.29萬噸。多元化原料供應將為公司鋰產業未來持續發展提供鋰礦資源支撐。

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58億元,同比增長49.33%,實現歸母淨利潤2.38億元,同比增長78.11%。2018年Q1實現營業收入5.59億元,同比增長52.84%;實現歸母淨利潤0.54億元,同比增長72.15%。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長園集團(600525.SH)

公司主營業務分為電動汽車相關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智能工廠裝備及智能電網設備三項。新能源汽車材料方面(2017年營業收入佔比約27%),公司控股鋰電池高端溼法隔膜企業湖南中鋰;子公司長園電子集團專注和發力汽車及通訊市場,通過大眾、比亞迪等廠商認證;子公司長園華盛繼續保持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的領導地位,泰興工廠順利投產將實現5800噸電解液添加劑的生產能力。公司在智能工廠裝備板塊和智能電網設備板塊也具有較強實力。2018年5月,格力集團擬要約收購公司20%股權(不以謀求控制權為目的),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競爭力較強。

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4.33億元,同比增長27.08%,實現歸母淨利潤11.36億元,同比增長77.55%。2018年Q1實現營業收入15.77億元,同比增長34.97%;實現歸母淨利潤0.8億元,同比增長83.33%。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光華科技(002741.SZ)

公司業務主要涉及PCB化學品、鋰電池材料及化學試劑三大類。其中,鋰電池材料主要產品有三元前驅體及三元材料系列產品,磷酸鐵及磷酸鐵鋰系列產品,鈷鹽、鎳鹽、錳鹽系列產品等,2017年營業收入佔比約10%。目前,PCB化學品進入高速增長期,下游客戶產線在2017年下半年由150多條增加至230多條;鋰電材料項目持續推進中,公司利用產品及原料優勢,切入正極材料領域。同時,公司鈷鹽項目成功產業化,年產1000噸三元前驅體示範線已開始出貨。此外公司使用全新工藝製備磷酸鐵,一期1萬噸磷酸鐵及0.5萬噸磷酸鐵鋰已完成工程建設,預計下半年可量產出貨,隨後二期1萬噸磷酸鐵及1萬噸磷酸鐵鋰將開始投產。

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99億元,同比增長31.00%,實現歸母淨利潤0.80億元,同比增長44.07%。2018年Q1實現營業收入3.57億元,同比增長37.53%;實現歸母淨利潤0.27億元,同比增長205.84%。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百利科技(603959.SH)

公司2017年7月以現金1.8億元人民幣收購百利鋰電(原江蘇南大紫金鋰電智能裝備有限公司)100%股權,切入鋰電材料智能裝備製造(為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鋰離子電池材料生產企業提供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控制系統和技術裝備整體解決方案)。

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97億元,同比下降22.41%,實現歸母淨利潤1.09億元,同比增長76.51%。其中,鋰電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9億元,佔營業收入比重約18%,淨利潤0.23億元,新籤鋰電業務合同1.43億元。公司2018年Q1實現營業收入1.79億元,同比增長1.96%;實現歸母淨利潤0.28億元,同比增長216.67%,業績大增的主要原因在於百利鋰電並表。

聚焦|一文讀懂轉債中的新能源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