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賺錢,這兩類收益你分清了嗎?

想赚钱,这两类收益你分清了吗?

股市裡有句話很有意思:“很多人把一次牛市賺到的錢,錯誤歸結在了自己的能力上。”

假設你因為稀裡糊塗賺了筆錢,並且還沾沾自喜的話,我們打個賭,再過一到兩個“牛熊週期”,你的錢很可能會被加倍的虧損掉。

不知道這筆錢是如何賺的,自然也不知道這筆錢何時會虧掉。

有人會問,哪有這麼玄?收益還要區分?

這就是今天積木君想和大家聊的話題。

- JIMU -

一、

一般情況,我們把收益分為兩部分:阿爾法收益貝塔收益

在搞清楚這兩類收益前,你需要先對金融風險摸個底。

炒過股的朋友都知道,行情好的時候,股票們都一起漲,跌的時候又一塊跌,這說明了什麼?是不是背後有一個

“共性”在推動?

再一個,既然同漲同跌,為啥漲跌的幅度大家又各有不同?

所以講到這,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金融資產的風險應該來自於兩個方面:

1、金融市場整體的風險

2、資產個體本身的風險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威廉·夏普教授最先覺察到這個現象,他想:既然風險可以分為兩部分,那麼收益能不能也分成兩部分?

教授就是教授,他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最頂尖的學術期刊:《金融學期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上。

他的觀點是:

阿爾法收益:不和市場一起波動的部分。

貝塔收益:和市場一起波動的部分。

這個新發現讓他拿到了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想赚钱,这两类收益你分清了吗?

二、

你也可以粗暴地理解為以下圖示:

想赚钱,这两类收益你分清了吗?

看明白了嗎?所謂的大盤收益,其實就是貝塔;而你死我活的超額收益,自然就是阿爾法了。

相信你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哪種收益的獲取難度更大。

穩健的指數基金,掙的就是貝塔收益,基金經理跟著大盤起伏,順勢而為,賺到該賺的錢就收手。

(這也是指數基金的手續費相對更低的原因,不用太費心力)

而主動型基金,或者是個股,賺的就是零和博弈的“殺手錢”了。

拿股市來說,不妨想象一下,你每成交一次,意味著必定有人和你有相反的判斷,做了相反的交易,你倆之間就肯定有一人虧錢。這就是阿爾法收益的來源。

這麼一說,跟著時間起伏,賺貝塔收益是不是更安穩一些?

想赚钱,这两类收益你分清了吗?

三、

要記住,再保守的金融工具,只要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都能放大某類收益。

當然,前提是在“能漲”的基礎上。

前者就不過多介紹了,畢竟意圖已經表現的如此純粹,後者其實就是個“貝塔策略”的基金。

但和往常的被動指數基金不同,“全天候”會根據宏觀經濟的變化,調整不同大類資產的比例,以更主動的姿態,獲得更高的貝塔收益。

所以你可以把“全天候”理解為,一個非常主動的被動型投資策略。

既主動又被動,真是個矛盾的策略啊...

不過,只要能賺錢,誰會在乎什麼姿態呢。

- JIMU -

想赚钱,这两类收益你分清了吗?

- 點下面,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