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城市率先斬斷“房票”,搶房大戰還能走多遠?

這個城市率先斬斷“房票”,搶房大戰還能走多遠?

撰文|凱風

在被住建部約談之後,成都做出一個重要決定:斬斷房票

昨日,成都發布新一輪調控政策:

將限購對象由自然人調整為家庭;戶籍遷入成都市未滿24個月的購房人,應在我市穩定就業並連續繳納社保12個月以上方能新購住房;父母投靠成年子女入戶的,不得作為單獨家庭購房等。

這一輪調控升級,最大的輸家當屬新落戶人群。以前只要落戶,直接就可獲得購房資格;如今需要連續繳納12個月社保,落戶含金量大為降低。

這不僅意味著,通過落戶直達售樓處的捷徑被徹底斬斷;更意味著,作為“搶人大戰”核心武器的“房票制度”,即將不復存在。

沒了房票,搶人大戰還能走多遠?搶房大戰還有多少支撐動力?

1搶房大戰為何越演越烈?

眾所周知,2018年這一輪“搶房大戰”,主要受兩大因素推動:

一是城市人才爭奪戰。送錢送房送戶口,短短一兩年,就為各大城市輸送了數十萬“接盤俠”。更關鍵的是,這些接盤俠都不乏購買力。

二是限價搖號政策。限價沒問題,搖號也沒問題,但限價與搖號的結合,製造出的就是赤裸裸的套利遊戲。

人才爭奪戰,為各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增購買力;

限價搖號政策,讓“買到就是賺到”成了一種全民新共識,雙重因素疊加之下,搶房大戰越演越烈。

如今,終於有城市開始堵上第一個缺口。

2沒了房票,搶人大戰還有什麼籌碼

搶人大戰,最應該比拼的是城市基本面。

然而,從2016年到2018年,二線城市的基本面並未發生實質變化。既然如此,從西安到成都,從南京到杭州,落戶人數為何出現井噴?

這就涉及搶人大戰的三板斧:送錢送房送戶口。

在這三板斧中,無論送補貼還是送保障房,都缺乏獨佔優勢,畢竟你能送我也能送,大家最終都回到同一起點,對於城市競爭難以產生實質性助推作用。

如果搶人大戰到此止步,那麼一切都會回到原點:最後大家還是要比拼基本面。而基本面這種東西,並不是短期就能改觀的。

與此對比,送戶口就與眾不同。這倒不是說戶口本身具有非同尋常的吸引力,而是有了限購政策的配合,放開落戶限制就有了影響樓市的能量。

這裡的邏輯在於,在限購圍城的大環境下,戶口等同於購房資格,放開落戶限制,就相當於在限購圍城上打開缺口,送出一張張房票,讓大學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抵達售樓處。

顯然,各大城市房價有懸殊,上漲潛力也不同,房票就有了爭搶人才的現實吸引力,房票因此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搶人大戰的主要籌碼。

這一利器最為醒目之處在於,它具有應付不同環境的雙重特性:在樓市火熱的階段,房票是搶人的籌碼;而在樓市相對消停的階段,房票又是刺激的利器。這筆生意,穩賺不賠。

如今房票被一刀斬斷,搶人大戰還能走多遠?

3限價搖號依舊堅挺

房票被斬斷,但限價搖號依舊堅挺。

其實,問題既不出在限價,也不出在搖號,而在於兩者的配合,帶來了政策的雙重扭曲。

簡單而言,限價雖然扭曲了價格關係,但至少能緩解市場狂熱;搖號雖然影響了自主購房需求,但畢竟更為公平,起碼能破解掉茶水費、走後門費對於樓市的干擾。

問題在於,搖號一旦與限價結合,就容易滋生出套利遊戲。

這背後的邏輯也不復雜:限價,導致一手房與二手房價格倒掛,這就構成套利空間。如果沒有搖號,那麼開發商會以雙合同、茶水費等等來調節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之間的差距,讓價格向市場靠攏,這固然不正常,卻符合價格的市場邏輯。

如果有了搖號,一手房與二手房之間的倒掛差價,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套利遊戲。既然是套利遊戲,那麼凡是有資格搖號的,基本都會赤膊上陣,杭州某樓盤的中籤對象中,甚至出現了一位98歲的老奶奶,就是例證。

顯然,我們的政策選擇,不該只是在雙合同、茶水費與限價、搖號之間做選擇。不限價的搖號,不限價的單合同,都是更好的方案。

4搶房大戰還能走多遠?

時間進入2018年,樓市面臨的大環境有所不同。

流動性的緊張,去槓桿的政策高壓,以及不斷上漲的房貸利率,都意味著一場大調整不可避免。

然而,不夠完善的政策,或許充當了弱市下的新型助推劑。

斬斷房票,相當於堵上了人才政策撬動限購圍城的缺口,讓“搶房大戰”失去一層動力。

然而,限價搖號的存在,仍在為市場不斷提供套利預期,搶房大戰的狂熱,恐怕一時仍舊難以消退。

顯然,樓市調控要有持久性,要為社會提供穩定預期。如果一直拆東牆補西牆,或者通過變通手段在圍牆上亂開口子,那麼問題仍舊難以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