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幹部扶貧要做到“三不”

在路上 譚書忠

2016年,筆者從貴定農信社派駐到昌明鎮谷凌村開展扶貧工作,這是項艱鉅任務,深感責任重大。社會上流行這樣一個段子,講駐村扶貧幹部要有“五把刷子”,即一有會養殖懂種植的刷子,二有會搞工程善規劃的刷子,三有會理關係跑項目的刷子,四有會搞黨建帶隊伍的刷子,五有會迎檢查控風險的刷子。這段子有所偏頗,但確也反映出扶貧的艱辛。

駐村幹部怎麼扶貧?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不忘初心,帶著情感。筆者剛到村裡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吃飯、出行都是問題,腦子裡一片空白,很多工作需要重頭開始。在基礎工作方面,谷凌村有貧困戶102戶374人,要做到每戶一檔一冊,每戶檔案有20多張表格,還要適時調整;在基礎設施方面,水、電、路、網等基礎條件不夠完善,村委會辦公室破舊滲水;在產業建設方面,沒有特色產業、沒有致富能人、沒有可持續增收的路徑。再加上,對家人的牽掛和思念,一度產生消極情緒,但看到村裡貧窮落後的面貌,看到老百姓渴望脫貧的眼神,心就融化了,慢慢開始融入到工作中,走村入戶,聽取村情民意,與幹部群眾凝心聚力。

不辱使命,敢於擔當。貧困戶不增收,工作沒說服力,而要實現貧困戶可持續增收,只有發展產業。剛開始就把產業作為幫扶重心,為規劃產業,走遍了谷凌村山山水水、家家戶戶,實地查看自然條件;為推進產業,苦口婆心作村幹部和貧困戶工作,給他們打氣鼓勁,勸他們流轉土地;為發展產業,日夜作規劃、寫報告,向上級相關部門彙報,盡力爭取項目資金。積極對接農信社,尋求貸款資金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探索出一條“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幫扶路子。

不負期待,求真務實。扶貧要突出“精準”二字,不是搞幾個項目,做幾個“盆景”就行了,而是要扶真貧、真扶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不落一戶、不落一人。扶真貧,必須摸清農戶家底,對照標準,辨別真貧還是假貧;查貧因,摸清貧困根源,耐心細緻瞭解情況;真扶貧,解決貧困戶面臨的困難,做到每一個項目和資金都要落在人頭上,作好統計核實,高標準完成各項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